32年守护脑瘫养子,他说:这是上天给我赎罪的机会
2025-04-15湖南省临武县郭尊湘,壮年意外丧子,始终背负着沉重的自责。32年前,他不顾亲友反对,收养了一名脑瘫弃儿,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从未放弃。他说:“这是上天给我赎罪的机会”。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3年11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当建辉基金会送来捐助人的支持时,质朴的老人不知该如何表达感激,只是一再道谢,还反复说着:“除非我不在了,否则绝不舍下这个孩子。”她为自闭症女儿建起“星星的城堡”,温暖了70多个特殊家庭
2025-04-07四川省泸州市的龙学梅,是一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从绝望中觉醒后,她成立了特殊儿童托管中心,不仅为女儿建起一座安全的城堡,也给了70多个特殊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0年6月将她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建辉捐助人的支持为她减轻了不少压力,让她倍感温暖,她说:“我将竭尽全力做好助残事业,帮助更多家庭。”烈火中的抉择:“最美保安”的生命之光
2025-03-31江西省上饶市一名普通保安周震寰,在2012年的一次火灾中,本可安全逃生的他,却选择了火海逆行,救了两个人,自己却严重烧伤。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4年6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对于各方支持和赞扬,周震寰表达的是感恩:“我救了一次人,就得到这么多尊重和帮助,我要用余生回报社会。”一个放映员的60万里光影路,他背着电影翻山越岭43年
2025-03-24湖南省邵阳县刘亮,是一名普通的乡村电影放映员。43年,他带着放映机行程30万公里,免费放映3万余场。即便生活困窘,依然为留守老人和孩子们坚守着这片精神家园。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3年5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对于来自建辉捐助人的陪伴和慰问,刘亮说:“你们的善举是我公益征途的慰藉、继续行善的动力。”“放电影啦!今晚有电影!”大喇叭响起,左邻招呼右舍,板凳碰撞竹椅,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朝着一个目的地赶去。当暮色彻底吞没山脊,晒谷场上,黑压压人头攒动,连屋顶、树杈都坐满了人。放映机齿轮咬合胶片发出 "咔嗒" 轻响,一束白光,照亮了张在两根立柱之间的银幕,场上骤然静默,光与影交织成的世界聚焦了所有目光。这是烙印在众多60、70、80后心底的集体回忆,在农村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星空下一张张银幕,是闭塞的乡村向外界张望的瞳孔。然而,不知从何年起,晒谷场上的幕布不再每月张开,电视、手机取代了它的光芒,“露天电影”,那个曾经举村共赴的盛会,渐渐成了怀旧文章里的一个形容词。但在湖南邵阳的大山里,62岁的刘亮是少见的、仍然坚守在一线的电影放映员。在过去的43年里,他带着电影放映机穿山越野,累计行程超30万公里,免费放映电影3万余场。在“露天电影”渐渐消亡的时代,还在以这种质朴的方式,服务于乡村。留守老人和孩子们被银幕照亮的眼眸,坚定着他的信念:“哪怕只剩一位观众,我也会坚持下去......”夜色浓稠,湖南邵阳县谷洲镇,一辆满载放映设备的老旧面包车,从曲折的山路上蜿蜒而来,车灯刺破了黑暗。刘亮稳稳地握着方向盘,身姿放松,脸庞在仪表盘微光的映照下,带着几分惬意。刚刚结束了一场露天电影的放映,他心情舒畅,响亮地唱着《说句心里话》,在寂静空旷的山坳间,歌声顺风传出去很远。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刘亮对电影的热爱一如既往,从未改变。小时候,只要听说哪个村子放电影,无论多远,他一定爬坡越坎跑去看。谷洲乡都没踏出去过的少年,在一方幕布里见到了遥远的北京,让他觉得无比神秘又神奇。幕布背后、放映机旁,那个位置成为刘亮最向往的地方:“如果能当一名放映员,天天都有电影看,该有多美。“命运没有让他期待太久。1982年夏天,18岁的刘亮高考失利,父亲希望他复读,他却被一则“谷洲镇电影队招聘放映员”的消息点燃了心底的火苗。那次招考,他从20多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了一名专职放映员,从此,再也没有与电影分开过。▲青年时代的刘亮那时候放电影多苦啊,很多村庄都不通路,也不通电,放映机、幕布、发电机,机器设备加起来总有200多斤重,全靠人力肩挑手抬。但是,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强烈的荣誉感让刘亮兴致勃勃,不觉辛苦。▲车辆到不了的地方,运送设备只能靠肩挑手提1983年冬,电影《红楼梦》在农村上映,安排在谷洲乡的放映时间只有5天,各村都想抢先,为了尽量满足大家,刘亮每晚都要奔波几个村,连续五个晚上从天刚擦黑一直放映到天亮。那是露天电影的光辉岁月,村民们对电影的渴望,鼓舞着刘亮的热情。因为工作出色,谷洲电影队还获得过中宣部、文化部、农业部等六部委颁发的“全国农林科教电影汇映先进单位”称号。但是,随着电视的普及,露天电影渐渐式微。小盒子里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放电影的邀约越来越少,有时,一个月只有一次。放映队收入骤减,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就连工资也发不出来了,原本的6名成员走了5个,最后,只剩下刘亮还在执拗地坚守。最困难的时候,刘亮连米和菜都买不起,只好到邮政局找了一份兼职。白天上班、晚上去放电影:“如果大家都走了,那老百姓就没有电影看了。“刘亮有过很多转行的机会。县邮政局多次想调任他到支局做管理;乡党委找他谈话,让他担任计划生育专干;曾经的伙伴生意越做越大,每次见面都邀请他一起经商,他却都坚定地拒绝了。为了留住观众,他甚至卖掉了家里唯一的房子,用来更新设备,以至于一家人只得跟着他寄人篱下。别的男人忙着赚钱,自家丈夫却永远把放电影摆在第一位,失望的妻子对刘亮极其不满,甚至以离婚相胁:“劝了很多次,让他出去做生意,他就一股劲儿非要在家里放电影。我就讲,难道你要放一辈子电影么?”刘亮想都没想:“我就是要放一辈子电影,直到我不能动了那天为止。”有人问他,为了一份薪资微薄的工作,付出这么多,值得么?刘亮觉得,账不能这么算。露天电影的寒冬里,他在自己的片单里增加了科普电影,利用放映前后的时间,给村民们讲种植、讲科技、讲疫情防控。再后来,又把普法知识和法律案例做成通俗易懂的幻灯片,成了一名义务“普法宣传员”。村民因此涨了知识,邻里因此少了纠纷,刘亮觉得,这也是自己的收获。2007年起,国家推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全面铺开,刘亮觉得这就是坚守的意义。他辞去邮政代办管理员的工作,与妻子一起,承担了在全镇36个行政村放映电影的工作。他还贷款买了一辆面包车,用来装载国家配发的数字放映机。2008年春节前夕,我国南方遭受了五十年一遇的特大冰冻灾害,全镇连续停电近一个月。刘亮自备发电设备,冒着严寒,为断电的村组放映电影65场。村民们见到他时的欢呼,让他看到,乡村放映员还有用武之地。▲露天电影的观众,渐渐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也正是在那个落雨成冰的季节,刘亮听说了偏远小村罗声村96岁老人段玉的心愿。银幕中的硝烟和战火是老人的最爱,二十年前,老人还能拄着拐杖到晒谷场上看《英雄儿女》,现在却连床也下不了。老人唯一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再看一次军事片。2008年1月的一个夜晚,刘亮给放映机裹上防水布,冒雨前往老人家里,在病床前为他一个人播放了一次专场,那年的《少年彭德怀》,看得老人老泪纵横。而能帮老人圆梦,刘亮也很欣慰。1982年5月,他在放映路上遇到一位痛哭的老人。问及原因,是因为施肥不当,导致田里的秧苗都枯萎了。放电影时,刘亮用广播发动附近的村民帮忙,有秧苗的提供秧苗,能出力的帮忙出力。 2009年,他认识了一对残疾兄弟,父亲吸毒,母亲一个人带着两个不健全的孩子,入不敷出。两兄弟都很大了,还没上过学。刘亮去学校为两兄弟争取到了读书。又在放电影时,发动观众捐款5万元。2017年,他看到,一对残疾夫妻的儿子骑摩托遭遇车祸,治疗花了50万,车主却只肯赔付一万元,一家人债台高筑,生活难以为继。这一次,刘亮还特意制作了一个劝捐视频,共计筹款10万余元。一次次帮扶,在刘亮看来,是放电影给了他公益的力量。▲热心公益的刘亮也经常捐款捐物2019年他还加入了邵阳县“红心林”志愿者服务联合会,积极参与到了关爱留守(困境)儿童、扶贫助残等志愿活动中。从电影中看到外面的世界、因此爱上电影的刘亮,却又因为电影,一辈子留在了乡村。守着放映机穷困了半生,但只要幕布张起,观众坐下,他就会感到莫大的满足。2018年,他曾受邀参加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那是电影给他的最高光。在他家里,地上一排箱子装着从1982年开始陪伴着他度过光影岁月的“老伙伴”们。大多数放映机已经开不了机,无法使用了,但是刘亮还是会经常取出来,把他们擦得干干净净,像是在擦亮自己永不改变的初心。▲一台台老旧放映机都是刘亮的“老伙伴”从胶片机到数字放映,从青春少年到鬓角斑白,刘亮在这片文化阵地坚守了40多年。都说露天电影快要消亡了,但刘亮知道,在偏僻的山村,还有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盼着父母归家的孩子,需要被星空下的光影温暖。这些星星点点的光影,织成一张网,托住了城市化进程中摇摇欲坠的乡土文明,让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依然能触摸到时代的温度。
“光明使者”纪金星:布衣行善三十载,清贫捐出六十万
2025-03-1730年,30万公里,5000余次奔赴,他是公益路上的“光明使者”,用半生为残缺生命点亮星辰;小本生意、家境贫寒,但个人捐款高达60万元;从一个人的跋涉,到一群人的坚守,被他温暖的生命,又传递着光热,1000多人因他而加入公益,就是他最大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