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项目动态 行善者生命故事
项目介绍
行善者生命故事
项目进展
项目效果
资助对象
执行机构
  • 他做着和江一燕同样伟大的事情,受到的关注却微乎其微……

    2017-04-26
    云南曲靖的王龙羽,辞去稳定的工作,回乡创办福利幼儿园,自费为留守儿童提供启蒙教育。
  • 9岁丧父,14岁辍学的他,倾其所有只为心中的那个愿望。

    2017-04-25

                “女神节、女王节”的风头不小,似乎没有人还记得几天前的3月5日,是雷锋纪念日。       像淡忘这样的纪念日一样,人很容易被感动,也很容易淡忘感动。       而他,不应该被这样淡忘。       河南襄城的牛志远,一个“先富起来”的农民。年轻时自学了一手铜像铸造工艺,20多年勤勤恳恳地工作,攒下了40多万元的积蓄。       建起的加工厂营收不错,当时即将成为一个农民企业家的他,本可以在步入中年后,知足常乐,开始享受晚年生活,可他没有。       牛志远做出了一个让全家人震惊的决定,许下了一个说到做到的承诺——     “我要在有生之年收养100位贫困学生,       资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供养他们长大成材。”       老人很坦诚,他对家人说:     “我小时候受过苦,知道苦孩子的难处。”       九岁丧父,十四岁辍学,       牛志远在饱尝歧视和冷遇的环境下长大。       这份曾经辛酸痛苦的经历,       让家人接受并支持他的这份“新事业”。(大儿子是最先到福利院给父亲当帮手的,并把生意交给别人打理。)        牛志远很快就斗志昂扬地干了起来。2002年,他花费14万元,在自己原本是加工厂的责任田上修盖起了13间房。在把第一批9个孤儿接进来之后,他兴高采烈地在大门口挂上了“襄城县阳光福利院”的牌子。       而这块牌子,挂上去就没有摘下来过。     “穷的、没爹没娘的孩子我都要!”牛志远说这句话的时候激动又坚定。       许多孩子,都是在牛志远建造的“阳光福利院”里第一次穿上新衣服,第一次尝到饮料的味道……一个从来没有睡过褥子的男孩,在这个“家”里第一次知道,原来睡觉可以不发抖。     “孩子们的苦难太多了,讲到明天早上也说不完。”边说着,牛志远的眼睛又红了,“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了,谁愿意到福利院来?”福利院里多的时候生活着三四十个孩子牛志远心里可高兴了因为院子里洋溢着的都是孩子们的欢笑声       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却格外重视孩子们的教育。牛志远把孩子们的吃穿、住行、学费都统统包下来之后,每个月还会给孩子100或150元的生活费,让原本贫困的孩子们和其他人一样,也可以满足一下日常的小愿望。       牛志远4年没给老伴买过一件衣服,但每年总有几次领着一帮孩子来到县城最大的服装市场,任他们挑选各自的衣服,然后乐呵呵地去付钱。     “衣服是人的招牌,他们应该和正常人家的孩子一样。”       至于他自己,在夏天,总是只有两套衣服换来换去。       随着收养的孩子们越来越多,阳光福利院的各项开支也在不断增加。牛志远每年的基本开销都在七八万元以上,几年下来,当年做铜像积攒的40万元也基本用光了。      人近六旬的牛志远,一刻都没闲下来 。“我能坚持住,今年还要再收十几个孩子进来。”       许多当地人提起牛志远,都有这么一句顺口溜:自己骑个破“伏尔加”(自行车),大把银子往孤儿身上花。       眼看着经济情况捉襟见肘,除了铜像加工生意,他又种植了几十亩烟叶来补贴福利院的开支,甚至把家里四个儿子都拉进福利院里来帮忙。一开始,儿子们不是没有意见的。       但父亲坚定执着的信念,让二儿子牛永军也感叹:“他认准的事,他说干就干,谁也没有办法。”       2006年,牛志远资助的孩子里有17个同时考上了大学,其中九个人超过一本线,“仲书芬,670分,北京大学;苗晓伟,614分,郑州大学;郭景珂,630分,南京大学;……”老牛得意洋洋的夸耀着,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他那份由衷的快乐。       牛志远为了把孤儿们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从来不怕多花钱,还让因身体不好而考试失利的孤儿复读。       看到孩子们成长出息起来,其他三个儿子也转变了看法,尽力帮助父亲照看好每个孩子。     “我不能让他们因为家里遭遇不幸,       没有钱或者没人照顾,       就放弃学业,改走别的道路。”        牛志远希望能够救助100名孤儿     “要长期保持在40个孩子左右。       少了不济事,再多了就供养不起了。”       长远目标是在10年内培养出100名大学生       老人无私的爱心撑起了一个大家庭,孩子们在这里不仅生活学习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关爱他人。       平时年龄稍大的孩子,总是自觉担当起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帮助补习功课,洗衣服整理房间,老牛也特别欣慰:“老师说孩子们在学校都乐于助人,爱集体,生活上我放心,就怕他们身体出毛病。”       由于孩子们都来自贫困家庭,先天不足,为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每个孩子到来,老牛就先安排检查身体,有病及时治疗。       从不求回报的老牛,对孩子们的要求只有一句话:“好好学习成才,将来回报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虽然艰难辛苦,但资助孤儿的这条路,老牛从未放弃。       可谁能料到,2010年元月的一场车祸,让牛志远的善行戛然而止,惨烈的车祸让牛志远倒在了为孩子们购买馒头的路上。       经多方抢救,老牛的性命保住了。       但大脑却再也无法恢复到从前了,语言功能也严重受挫。       牛志远的孩子们知道消息后,纷纷从全国各地的多所大学赶回爷爷身边,为他祈祷,悉心照顾他。       牛志远的老伴儿,讲起老牛的初衷及收养孤儿过程中的经历,言语朴实的说:“他(老牛)愿意做,就随他做吧”。       记者曾问道:     “照料那么多孩子,你们作难么?”     “作难了,可作难了。你想想那么多孩子们的吃喝,学杂费啥的,不都得花钱么”。     “现在想想后悔么?”     “后悔啥呀,不后悔。孩子们有成就了比啥都好。”     “孩子们回来看望爷爷么?”     “孩子们工作了,逢年过节也有回来看望的。但是孩子们在外工作离得远,来来回回的怪麻烦,不图他们回来看望,只要孩子们好好的生活都中了”。       大爱无疆。牛志远为了孤儿们几乎家徒四壁,自己的家人们也跟着受累,就连小孙女生病了都没有及时就医,最终导致了残疾。       面临的种种非议,他没有退缩、没有怨言,他以“助人为乐是做人最大的幸福”为信念,用自己下田种烟叶、制作铜像赚下来的钱养育着这些孩子们,他说:“花自己的钱踏实。”       老舍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正因为有由富至贫的宗月大师的资助。       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常常是以“宗月大师”的向善、助人做为自己学习和效法榜样的。       牛志远是活雷锋,是自强不息的代名词。我们相信,牛志远的这份精神,会被他的孩子们传承下去,会为世人所赞颂,所效法。

  • 这位77岁的老人,用4年倾尽一切,让数百名贫困大学生免于辍学之苦

    2017-03-20

    在广西北流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虽然已经退休但并不安于悠闲舒适的生活在过去的4年里他一直牵挂着大山里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们他用微薄的退休金无私资助了27名贫困大学生并倾尽一切为数百名学生筹集上学的经费和奖学金让他们免于辍学之苦这位老人叫周兴云▲ 周兴云老人23年前周兴云老人从工作岗位退休虽然他有5个子女都曾劝老人同他们一起居住方便照顾他衣食住行但是老人还是选择独居在老家一个人过日子周围的老人闲时要不钻茶馆要不是打麻将周兴云觉得这些事情不适合自己于是老人便跑到周氏联谊会发挥晚年余热在这里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向捐助者进行募捐助学▲ 周兴云记录的捐资档案2012年他看着花名册上众多的贫困大学生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一直等待别人的资助有可能孩子会因此辍学既然来做助学还看到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于心不忍他盘算着自己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除了基本的生活开支外还有不少结余为什么不拿钱做点有意义的事呢?从此,他开始亲力亲为做助学 “每一个孩子的家里我都去看过确实贫困,让人心酸”周兴云说走访的形式大多是步行“要爬山,连摩托车都去不了。”他常常带着两个面包和一壶水就出发了每次出去都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孩子们的家大多住在山里交通不便跋山涉水不说经常要在路上周折对于一位将近80岁的老人这着实是个不小的困难有好几次周兴云回家后就感冒了但过几天他又出发了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如同周兴云的子女路的远近从来不是隔断他前进步伐的障碍▲ 这些年,孩子的资料堆了满满一书架周兴云独居的小屋在北流城区是一间只有20多平方米的平房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外整个房间装满了一叠叠整齐的旧报纸和贫困大学生的资料家里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看上去显得十分寒酸。桌面上几张薄纸上清楚地写着“周丽丽1700元、周小又1600元……”上面记着27个人的名字他们都是4年来周兴云资助过或正在长期资助着的学生除了这些他自己资助的学生之外他对接捐助者帮扶的贫困大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很难相信,一个靠退休金生活对自己如此“刻薄”的老人对贫困学子花起钱来却是满腔热情老人虽辛苦却感到快乐和满足寒暑假期间受资助的学生会来看望他,陪他聊天临走时老人总会给他们一些助学金“我做这些事不求任何回报,只希望你们能学好本领,早日为国家做出贡献”老人的教诲一直留在孩子们的心里▲ 老人看着孩子的资料,心里一直牵挂着如今,他已是77岁的老人身体大不如从前精力也日渐减弱他虽然渐渐从联谊会的事务中抽身出来但他始终坚定地说“我还会继续寻找贫困大学生,继续用自己的退休金支持他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我的工作后继有人了”说到这里老人的眼中露出了一丝欣慰▲ 老人家里的墙上挂着他帮助的孩子为他写的诗特别鸣谢特邀观察员伙伴集团六区  茶山一分行助理陆思宇       建辉基金会关注的人群,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却积极行善的普通人:他们收养弃婴、赡养非亲非故的孤苦老人、多次冒着巨大风险抢救他人生命、舍己捐资助人、创办互助型自组织、亲力亲为关怀最弱势群体、艰难地创办社会福利场所……       这些人,我们称之为“个体行善者”。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贫困,处境艰难,急切地需要你的关注和支持,但他们却与你原来帮助的对象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和你一样,是富有慈悲之心,且身体力行的行善者!       愿善良的人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 这间中国“最暖心”五元旅社,不仅帮农民工解决住宿,还收养了十几个弃婴!

    2017-02-21

    ▲ 庄美兰在云南省曲靖市有一个小小的旅社它和我们所见到的光鲜亮丽的酒店不同它看起来狭小又昏暗条件也十分简陋但住在这里的旅客只需要支付四五元钱就能安稳地住上一晚这些旅客大都从贫苦的农村来他们在城里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微薄的收入旅社的主人希望能给这些农民工一个落脚之处让他们不再因为没钱而露宿街头这个充满善意的旅社的主人是一个80岁的老奶奶她叫庄美兰他不仅帮助了成百上千的农民工解决住宿问题而且她还开用旅社所挣的微薄收入收养了十几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 庄奶奶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有农民工来买东西没钱,奶奶就说先欠着,以后再给1969年庄奶奶在一个破草堆里捡回了她的第一个孩子阿芬当时庄奶奶看见奄奄一息的阿芬她心疼不已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把阿芬带回家抚养此后的几十年庄奶奶不断地收养别人“不要的孩子”而本就拥挤不堪的小旅社也变得更加人满为患阿芬要是还活着今年就已经48岁了这些年来为了报答庄奶奶的养育之恩她不仅抚养自己的孩子还主动把庄奶奶收养的另外两个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抚养不幸的是去年阿芬突然病倒在床半个身子完全瘫痪由于阿芬的家庭困难她也只能在家里简单喝些中药来缓解病情为此,年迈的庄奶奶在照顾其他孩子时还得照顾这个年纪同样不小的瘫痪女儿虽然庄奶奶早已力不从心但她依然没有选择放弃她说:“孩子再大,那也是我的女儿,我舍不得”可是,哪怕再舍不得阿芬终究还是没有逃过一劫就是这样一位善良的老人在该安享晚年的时候接连受到了打击近些年,由于国家政策庄奶奶收养的十几个年幼的孩子陆续都被好人家收养2012年,最后3个年幼的孩子也都被接到了福利院其中最小的孩子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没过多久就不幸去世了庄奶奶说:“当时听到孩子没了我非常难过,这就像是在挖自己的心啊!”▲ 庄奶奶翻看被外国夫妇收养的娇娇和富富的照片被好人家收养的这些孩子里面娇娇和富富的家庭是最特别的收养他们的是一对外国夫妇由于远隔重洋庄奶奶和这两个孩子想见一面简直比登天还难而在庄奶奶心里牵挂最深的也是这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都有一点残疾娇娇少了一只手掌富富患有唇腭裂庄奶奶说这两个孩子都非常听话在家时还会帮她做家务虽然在她的强烈要求下福利院不时会给她带来几张孩子的照片。“可是我还是非常想他们他们又聪明又可爱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能见上一面。”老人看着照片哭着说。▲ 庄奶奶看着照片,流下了思念的眼泪前年9月庄奶奶唯一的亲生儿子也去世了如今,在庄奶奶身边还剩下两个孩子19岁的阿林因为残疾找不到工作只能留在家里帮庄奶奶照看旅社17岁的红艳马上就要上大学一年的学费就要7000多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即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庄奶奶咬咬牙,还是决定坚持下去她说:这个钱她交得很开心因为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前途更重要。特别鸣谢特邀观察员曲靖市南城门品味一号厨师长 顾登龙       建辉基金会关注的人群,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却积极行善的普通人:他们收养弃婴、赡养非亲非故的孤苦老人、多次冒着巨大风险抢救他人生命、舍己捐资助人、创办互助型自组织、亲力亲为关怀最弱势群体、艰难地创办社会福利场所……       这些人,我们称之为“个体行善者”。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贫困,处境艰难,急切地需要你的关注和支持,但他们却与你原来帮助的对象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和你一样,是富有慈悲之心,且身体力行的行善者!       愿善良的人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 他冒着刺骨的寒冷,48年从河里救起32条生命,无怨无悔!

    2017-02-04

    对普通人而言冬天出一趟家门都是一件需要犹豫再三的事当我们享受于温暖带给我们的舒适时在辽宁营口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冒着刺骨的寒冷和生命危险用48年的时间在辽河边挽救了32条鲜活的生命他的名字叫邢云发▲ 邢老把所有有关他救人的报道都精心地收集了起来,这一条条剪报,记录着他的每一次善举1968年的冬天邢云发住在辽河的北沿而他所在的单位坐落在辽河的南岸那时候,要想去河对岸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乘坐渡船至少是免不了的北方的冬天一来,河面结冰渡船就没法再行驶了一些人为了过河方便就直接从结了冰的河道上蹚过去可到了冬末,冰开始融化冰面看上去很结实实际上却变得危机四伏有一天住在辽河南岸的温万桥父子到北岸给老伴上坟温万桥一不小心踩到了已经变薄的冰面失足掉进了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儿子为了救父亲也不小心也落入水中就在两人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辽河边响起了呼救声邢云发顾不上零下几十度的寒冷一头扎进水里家人闻讯也跟着跑了过去在邢云发的坚持努力下这对父子得救了可是邢云发因为救他们被尖锐的冰棱划得遍体鳞伤▲ 因为长期施救溺水者,邢老落得满身伤病,她的老伴每天都要给他按摩,疼痛才能稍稍缓解从此,邢老开始蹲点在辽河边上救人这一救,就救了40多年有32个人的生命因为邢老得以延续但邢老却因为救人落下了满身伤病对于邢老的见义勇为他的家人从未不理解他自己也从不后悔尤其老伴的一句话却敲在了每个人的心头“他们是一家人缺了一个,他们会难过,会过不好年可我们也是一家人老邢要没了我们也会难过,也会过不好年。”▲ 邢老每天坚持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今身体也好了许多现在,老两口都退休了邢老年轻时工作的工厂早已倒闭老俩口的退休金也非常的少由于多年救人寒冷的冰水对老人造成了身体上的疼痛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痕迹他的脚被冰棱划伤留下了很大的伤疤他的膝盖弯曲、变形手臂上也留下了不少的伤疤老人的退休金除了维持生活必须剩下的便全部都用来买药▲ 邢老的伤残等级证几年前辽河上架起了一座漂亮的大桥两岸的居民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冬天在危机四伏的冰面上过河了邢老虽然不用再去冰河里救人了但他还是把自己的空余时间投入到社区的志愿服务中去清贫的生活没有让邢老气馁和抱怨他选择用不一样的方式延续着自己的行善之路特别鸣谢特邀观察员鞍山红星公益服务协会  朱晓东       建辉基金会关注的人群,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却积极行善的普通人:他们收养弃婴、赡养非亲非故的孤苦老人、多次冒着巨大风险抢救他人生命、舍己捐资助人、创办互助型自组织、亲力亲为关怀最弱势群体、艰难地创办社会福利场所……       这些人,我们称之为“个体行善者”。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贫困,处境艰难,急切地需要你的关注和支持,但他们却与你原来帮助的对象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和你一样,是富有慈悲之心,且身体力行的行善者!       愿善良的人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 <
  • 1
  • •••
  • 69
  • 70
  • 71
  • 72
  • 73
  • >

Copyright © 2016-2018 Jianhu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7782号Powered By gongyi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