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项目动态 行善者生命故事
项目介绍
行善者生命故事
项目进展
项目效果
资助对象
执行机构
  • 他赡养陌生老夫妇十几年:“她对我好,我也对她好!”

    2017-08-14
    在辽宁鞍山有位农民,他年近花甲,既没孩子也从未娶妻。他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每年的收入只有卖农产品得来的4000元,连新衣服也舍不得为自己买一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却用十几年的坚守和善良,做了一件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事。他的名字叫肖万余。
  • 哪怕背弃所有人,也要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归宿

    2017-05-17

           在河南平顶山市,有一个叫做“爱之家”的地方,那里专门抚养和救助需要特殊养护和医疗援助的“被弃孤残儿童”。       至今为止,“爱之家”先后参与了700余名孤残儿童的寄养和救助。       它的负责人名叫朱智红。为了“爱之家”,她曾与姐妹反目、让丈夫寒心、被女儿埋怨……但最终她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感动了所有人,并带动了更多人加入“爱之家”。 “爱之家”的诞生        朱智红曾是平顶山市一家医院的护士。2003年,初为人母的她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在福利院看到那些被遗弃的孩子后,心底被深深触动。       此后她便隔三差五地往福利院跑,她的举动让家里的几个姐弟都受到感染,成为她热心公益的伙伴。       2004年的一天,朱智红和姐姐在福利院见到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党政,在福利院院长的同意下,她们带着这个7个月的女婴寻医治病。       小党政的顺利医治,让她们信心大增,一些患病的孤儿陆续被俩姐妹带回家悉心照顾。       于是,朱智红和姐弟们决定办一个家庭寄养点,专门接受那些需要特殊养护和医疗援助的孤残儿童。就这样,“爱之家”有了最初的形状。        2007年10月19日,“爱之家”这个合法的特殊民间公益组织正式成立,在这里接受照料的孤残病人通常是:早产低体重、需要特殊养育的;或者是术前、术后需要特殊护理的,他们大多来自平顶山境内条件有限的福利院或救助站。 “我的热情和最美的青春都献给了孩子们,但却受到各种质疑。”       十多年来,朱智红肩上扛着的压力一直都在。“爱之家”也承受着各种质疑,比如说他们是靠孩子赚钱的,是为了获取名利等等……       而真实的情况是,“爱之家”的资金全部来自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捐款,各种物品也是捐赠而来。       为保证账务公开透明,“爱之家”会定期在网络论坛上公布资金明细,财务报表也请第三方专业人士来做。      “2007年成立时是靠我们姐弟几个凑钱,2008年初,我们经历了没有奶粉、交不上房租、心脏病孩子急需手术等一系列困难,那时,我们恰好在网上认识一些爱心人士,他们帮我们在网上发帖筹措物资。后来,福利院陆续开始支持孩子们治病的路费。2013年底,福利院开始支付孩子的寄养费,每人每月800元。慢慢地,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们的困难情况才有所改善。”朱智红说道。       朱智红为了“爱之家”,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精力和时间,期间她也遭遇过家人的反对。       大姐朱智春原本是最早的发起人,朱智红负责外联。但后来因为对“爱之家”救助对象的理念不合,大姐半路退出,甩手不干了。好在二姐支持朱智红的“理性发展”,选择继续留下来和她一起运营“爱之家”。       朱智红每天来回奔波在单位和“爱之家”之间,常常晚归。有时候还要送孩子去北京上海求医,最多时,一个人要带四个孩子上火车,根本顾不上回家。       有时,女儿妞妞躺在沙发上等妈妈,一觉醒来妈妈还没回家。10岁的妞妞就哭着对妈妈说:“我理解你照顾那些孤儿,可你也要管管我啊。”       家里放着成箱的方便面,朱智红的丈夫和女儿经常泡方便面吃。女儿妞妞告诉朱智红,爸爸有时候烦,就去喝酒,就着方便面。“方便面吃完了,爸爸对你的心也凉透了。”       2012年年初丈夫失业了,朱智红竟然毫不知情。直到半年之后,丈夫眼神冷漠,才让朱智红猛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       朱智红试图和丈夫沟通,但丈夫愤怒地说:“我快乐的时候没人分享,我失落的时候没人陪伴,失了业也没人来安慰我!”       朱智红为此感到无比自责,她说自己真的没有时间顾家,“那么多病情危急的孩子等着救命,一个接一个,停不下来。” 她抬起头,昏黄的灯光映出眼睛里的点点泪花,她努力睁大眼,不让眼泪流下来。       旁边的二姐很想安慰妹妹,却无法开口。那段时间,为了是否救助刚失去母亲的婴儿刘思涵的问题,姐妹俩因为分歧发生了争执,朱智红当时急得号啕大哭。       一向沉静镇定的妹妹情绪如此失控,这让朱永红一时手足无措。她并不知道,近年,随着救助孩子的增多,朱智红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伤感。后来,朱永红也开始慢慢理解妹妹朱智红的心情,并尽力地去帮助她维持“爱之家”的日常工作。       十多年的坚持,让朱智红的内心五味杂陈。回想起“爱之家”刚开始做的时候,孩子住院费用拮据。有天晚上,她抱着一个身患新生儿黄疸的弃婴去住院,手里只有两百元钱,医院不收治,她几乎要下跪。      “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艰辛,我不敢回头看。渐渐发现自己很脆弱,很多时候想痛哭释放……这条路,很艰难。我没有好好爱自己的丈夫和女儿,没有好好爱父母和公婆;当然,我也没有好好爱自己。”       徘徊在工作、公益事业和家庭之间,选择不易,舍弃更难。坚强面对,“爱之家”的路还很长       2016年的春节,她专门给公公婆婆买了礼物,一向节俭的公公穿上新棉袄,高兴极了。同样在这一年,她决定尽力抽出时间多陪陪女儿。她还特意烫了头发,希望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我也在努力改变。”她说。       无法舍弃,那就坚强面对,朱智红尽自己所能改变现状。       朱智红认真工作,对待同事和病人热情周到,照顾“爱之家”的孤儿有条不紊。       志愿者在走访朱智红时,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她对于自己这份事业的热爱,以及对救助孤残儿童的坚持。       护士出身的她,如今对公益慈善的热忱和远见卓识令人佩服。       谈到孤残儿童寄养现状和未来的趋向,她说:“现在的孤残儿童的‘大机构’集中养育模式,虽然能满足孩子的温饱,大病救治也基本能保证。但是儿童最好的归宿是‘家庭’。集中养护的大机构模式,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我们希望孤儿儿童能够‘回家’。”       无论是家庭寄养,还是收养。目前,我们能做一点是一点。我们希望通过全社会共同倡导、优生优育、儿童保护、增强家庭责任感等理念,为‘儿童利益最大化’创造更好的环境,我们相信世界的明天会由今天身心健康的儿童来谱写。”      “一路上因为有许多爱心人士的扶持,机构组织的信任支持,我们才走到今天。救治孤儿就是和死神赛跑的过程,未来的路虽依然艰难,但只要有爱和坚持,什么样的困难也能战胜。”朱智红说。

  • 如果是你70岁的时候被拒载……

    2017-04-26

           相信很多人看到了最近的新闻,4月9日晚,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一架国内航班上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由于机票超量预订,且没有乘客自愿推迟行程给4名美联航员工“让座”,美联航决定以抽签形式决定必须下飞机的乘客。       一名“被中签”的华裔乘客不愿配合,机组人员找来机场保安,后者将这名年近七旬的老人强行拖下飞机,致使该乘客流血受伤。     “将年近七旬的老人强行拖下飞机”,这样恶劣的行为,突然让小编联想到,在我们国家也有这样一种类似的现象,就是“拒载老人”。       常搭公交的人一定对这种现象不陌生。老人们站在公交车站,朝着即将到站的公交车挥手示意,而公交车却在年轻人都上车后,突然加速径直而去,把步履蹒跚的老人远远甩在站台。       继而出现了另一种令人更加心疼的画面,就是老人们拿着钱用力的挥着手臂示意搭车,而不是出示原本可以让他们享受福利的老年优待证……更不要说路上有什么免费顺风车愿意载老人们了。       来自洛阳的64岁老人胡宏顺,在22年前的一个夜晚开车回家,经过掘山岭村黑乎乎的一条小路时,车灯照射到两位步履维艰的老人,他停下车上前询问,才知道两位老人被公共汽车拒载了,只能走路回家。     “都有老父老母,要是自己的父母在路边无人帮助,心里又该是啥滋味?”胡宏顺二话没说,热情招呼两位老人上了自己的车,顺利将老人“捎”到了镇上。       老人的儿女此时正在家中焦急等待,一见父母安然归来,对胡宏顺连连道谢。“只是顺便捎带一下,但老人和家属那么感动,让我觉得自己这么做很值得。”胡宏顺说。· 免费搭载老人,也能成为一种习惯。       正是这一次顺风车经历,让胡宏顺有了一个梦想:“希望我70岁的时候,也能坐上他人的免费车。”之后每一次外出办事,他都要在面包车上扯一条醒目的红色条幅:“7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费乘车。”       不仅如此,他还会在没事儿的时候,经常开车在杨裴屯村到掘山岭村这段路上转转。渐渐地,在这种朴实的“宣传”后,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多,坐车的人也越来越多。       到后来,他甚至养成了习惯,只要在路上看到老人,就会主动招呼人家上车。· 力所能及做点好事儿,一坚持就是22年。       22年来,他换了三台面包车,免费接送老人4800余次,村里没有不知道这个“热心肠”的人,“捎”思女心切的老人进城看女儿,组织百岁老人去看牡丹……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乘车服务,已经变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人开车顺路把行走不便的老人送回家一次不难,但是默默无闻坚持22年免费搭载老人,是很不简单的。       看似平凡普通的村民,却用22年的时间干了件不寻常的事——只要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都免费让他们搭乘顺风车。“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自家又有车,还不如用它多做点好事儿。”胡宏顺说。· 做善事,绝不违背初衷。       上个月,他从伊川县回村途中,恰遇同村的胡兴刚老人晕倒在路边,他驾车和胡兴刚家人,一道儿把老人送到偃师中医院。待老人看完病,胡宏顺又将其安全送回家。       还有村民想给钱感谢胡宏顺搭载,而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我要是收您的钱,就违背自己的初衷了。”       每天这样开车,很容易入不敷出。爱人张嫩菊说:“他哪里是捎带送?明明是专程去送。一个月下来,得多贴千把块的油钱。”     “他这个人就是心善,看不得别人有难处。”儿子胡继涛说。       22年来,冬夏轮回、风雨无阻,胡宏顺开着风挡玻璃上写着“70岁老人、残疾人免费车”字样的面包车,传递和延续着温暖的善意。     《大道之行也》里曾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尊老,敬老,是美德;而拒载老人,就是有失美德的行为。       不仅是胡宏顺,全社会的人,都应该拥有这种美德。

  • 他做着和江一燕同样伟大的事情,受到的关注却微乎其微……

    2017-04-26
    云南曲靖的王龙羽,辞去稳定的工作,回乡创办福利幼儿园,自费为留守儿童提供启蒙教育。
  • 9岁丧父,14岁辍学的他,倾其所有只为心中的那个愿望。

    2017-04-25

                “女神节、女王节”的风头不小,似乎没有人还记得几天前的3月5日,是雷锋纪念日。       像淡忘这样的纪念日一样,人很容易被感动,也很容易淡忘感动。       而他,不应该被这样淡忘。       河南襄城的牛志远,一个“先富起来”的农民。年轻时自学了一手铜像铸造工艺,20多年勤勤恳恳地工作,攒下了40多万元的积蓄。       建起的加工厂营收不错,当时即将成为一个农民企业家的他,本可以在步入中年后,知足常乐,开始享受晚年生活,可他没有。       牛志远做出了一个让全家人震惊的决定,许下了一个说到做到的承诺——     “我要在有生之年收养100位贫困学生,       资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供养他们长大成材。”       老人很坦诚,他对家人说:     “我小时候受过苦,知道苦孩子的难处。”       九岁丧父,十四岁辍学,       牛志远在饱尝歧视和冷遇的环境下长大。       这份曾经辛酸痛苦的经历,       让家人接受并支持他的这份“新事业”。(大儿子是最先到福利院给父亲当帮手的,并把生意交给别人打理。)        牛志远很快就斗志昂扬地干了起来。2002年,他花费14万元,在自己原本是加工厂的责任田上修盖起了13间房。在把第一批9个孤儿接进来之后,他兴高采烈地在大门口挂上了“襄城县阳光福利院”的牌子。       而这块牌子,挂上去就没有摘下来过。     “穷的、没爹没娘的孩子我都要!”牛志远说这句话的时候激动又坚定。       许多孩子,都是在牛志远建造的“阳光福利院”里第一次穿上新衣服,第一次尝到饮料的味道……一个从来没有睡过褥子的男孩,在这个“家”里第一次知道,原来睡觉可以不发抖。     “孩子们的苦难太多了,讲到明天早上也说不完。”边说着,牛志远的眼睛又红了,“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了,谁愿意到福利院来?”福利院里多的时候生活着三四十个孩子牛志远心里可高兴了因为院子里洋溢着的都是孩子们的欢笑声       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却格外重视孩子们的教育。牛志远把孩子们的吃穿、住行、学费都统统包下来之后,每个月还会给孩子100或150元的生活费,让原本贫困的孩子们和其他人一样,也可以满足一下日常的小愿望。       牛志远4年没给老伴买过一件衣服,但每年总有几次领着一帮孩子来到县城最大的服装市场,任他们挑选各自的衣服,然后乐呵呵地去付钱。     “衣服是人的招牌,他们应该和正常人家的孩子一样。”       至于他自己,在夏天,总是只有两套衣服换来换去。       随着收养的孩子们越来越多,阳光福利院的各项开支也在不断增加。牛志远每年的基本开销都在七八万元以上,几年下来,当年做铜像积攒的40万元也基本用光了。      人近六旬的牛志远,一刻都没闲下来 。“我能坚持住,今年还要再收十几个孩子进来。”       许多当地人提起牛志远,都有这么一句顺口溜:自己骑个破“伏尔加”(自行车),大把银子往孤儿身上花。       眼看着经济情况捉襟见肘,除了铜像加工生意,他又种植了几十亩烟叶来补贴福利院的开支,甚至把家里四个儿子都拉进福利院里来帮忙。一开始,儿子们不是没有意见的。       但父亲坚定执着的信念,让二儿子牛永军也感叹:“他认准的事,他说干就干,谁也没有办法。”       2006年,牛志远资助的孩子里有17个同时考上了大学,其中九个人超过一本线,“仲书芬,670分,北京大学;苗晓伟,614分,郑州大学;郭景珂,630分,南京大学;……”老牛得意洋洋的夸耀着,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他那份由衷的快乐。       牛志远为了把孤儿们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从来不怕多花钱,还让因身体不好而考试失利的孤儿复读。       看到孩子们成长出息起来,其他三个儿子也转变了看法,尽力帮助父亲照看好每个孩子。     “我不能让他们因为家里遭遇不幸,       没有钱或者没人照顾,       就放弃学业,改走别的道路。”        牛志远希望能够救助100名孤儿     “要长期保持在40个孩子左右。       少了不济事,再多了就供养不起了。”       长远目标是在10年内培养出100名大学生       老人无私的爱心撑起了一个大家庭,孩子们在这里不仅生活学习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关爱他人。       平时年龄稍大的孩子,总是自觉担当起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帮助补习功课,洗衣服整理房间,老牛也特别欣慰:“老师说孩子们在学校都乐于助人,爱集体,生活上我放心,就怕他们身体出毛病。”       由于孩子们都来自贫困家庭,先天不足,为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每个孩子到来,老牛就先安排检查身体,有病及时治疗。       从不求回报的老牛,对孩子们的要求只有一句话:“好好学习成才,将来回报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虽然艰难辛苦,但资助孤儿的这条路,老牛从未放弃。       可谁能料到,2010年元月的一场车祸,让牛志远的善行戛然而止,惨烈的车祸让牛志远倒在了为孩子们购买馒头的路上。       经多方抢救,老牛的性命保住了。       但大脑却再也无法恢复到从前了,语言功能也严重受挫。       牛志远的孩子们知道消息后,纷纷从全国各地的多所大学赶回爷爷身边,为他祈祷,悉心照顾他。       牛志远的老伴儿,讲起老牛的初衷及收养孤儿过程中的经历,言语朴实的说:“他(老牛)愿意做,就随他做吧”。       记者曾问道:     “照料那么多孩子,你们作难么?”     “作难了,可作难了。你想想那么多孩子们的吃喝,学杂费啥的,不都得花钱么”。     “现在想想后悔么?”     “后悔啥呀,不后悔。孩子们有成就了比啥都好。”     “孩子们回来看望爷爷么?”     “孩子们工作了,逢年过节也有回来看望的。但是孩子们在外工作离得远,来来回回的怪麻烦,不图他们回来看望,只要孩子们好好的生活都中了”。       大爱无疆。牛志远为了孤儿们几乎家徒四壁,自己的家人们也跟着受累,就连小孙女生病了都没有及时就医,最终导致了残疾。       面临的种种非议,他没有退缩、没有怨言,他以“助人为乐是做人最大的幸福”为信念,用自己下田种烟叶、制作铜像赚下来的钱养育着这些孩子们,他说:“花自己的钱踏实。”       老舍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正因为有由富至贫的宗月大师的资助。       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常常是以“宗月大师”的向善、助人做为自己学习和效法榜样的。       牛志远是活雷锋,是自强不息的代名词。我们相信,牛志远的这份精神,会被他的孩子们传承下去,会为世人所赞颂,所效法。

  • <
  • 1
  • •••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

Copyright © 2016-2018 Jianhu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7782号Powered By Gongyi.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