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项目动态 行善者生命故事
项目介绍
行善者生命故事
项目进展
项目效果
资助对象
执行机构
  • 一个放映员的60万里光影路,他背着电影翻山越岭43年

    2025-03-24

    湖南省邵阳县刘亮,是一名普通的乡村电影放映员。43年,他带着放映机行程30万公里,免费放映3万余场。即便生活困窘,依然为留守老人和孩子们坚守着这片精神家园。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3年5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对于来自建辉捐助人的陪伴和慰问,刘亮说:“你们的善举是我公益征途的慰藉、继续行善的动力。”“放电影啦!今晚有电影!”大喇叭响起,左邻招呼右舍,板凳碰撞竹椅,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朝着一个目的地赶去。当暮色彻底吞没山脊,晒谷场上,黑压压人头攒动,连屋顶、树杈都坐满了人。放映机齿轮咬合胶片发出 "咔嗒" 轻响,一束白光,照亮了张在两根立柱之间的银幕,场上骤然静默,光与影交织成的世界聚焦了所有目光。这是烙印在众多60、70、80后心底的集体回忆,在农村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星空下一张张银幕,是闭塞的乡村向外界张望的瞳孔。然而,不知从何年起,晒谷场上的幕布不再每月张开,电视、手机取代了它的光芒,“露天电影”,那个曾经举村共赴的盛会,渐渐成了怀旧文章里的一个形容词。但在湖南邵阳的大山里,62岁的刘亮是少见的、仍然坚守在一线的电影放映员。在过去的43年里,他带着电影放映机穿山越野,累计行程超30万公里,免费放映电影3万余场。在“露天电影”渐渐消亡的时代,还在以这种质朴的方式,服务于乡村。留守老人和孩子们被银幕照亮的眼眸,坚定着他的信念:“哪怕只剩一位观众,我也会坚持下去......”夜色浓稠,湖南邵阳县谷洲镇,一辆满载放映设备的老旧面包车,从曲折的山路上蜿蜒而来,车灯刺破了黑暗。刘亮稳稳地握着方向盘,身姿放松,脸庞在仪表盘微光的映照下,带着几分惬意。刚刚结束了一场露天电影的放映,他心情舒畅,响亮地唱着《说句心里话》,在寂静空旷的山坳间,歌声顺风传出去很远。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刘亮对电影的热爱一如既往,从未改变。小时候,只要听说哪个村子放电影,无论多远,他一定爬坡越坎跑去看。谷洲乡都没踏出去过的少年,在一方幕布里见到了遥远的北京,让他觉得无比神秘又神奇。幕布背后、放映机旁,那个位置成为刘亮最向往的地方:“如果能当一名放映员,天天都有电影看,该有多美。“命运没有让他期待太久。1982年夏天,18岁的刘亮高考失利,父亲希望他复读,他却被一则“谷洲镇电影队招聘放映员”的消息点燃了心底的火苗。那次招考,他从20多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了一名专职放映员,从此,再也没有与电影分开过。▲青年时代的刘亮那时候放电影多苦啊,很多村庄都不通路,也不通电,放映机、幕布、发电机,机器设备加起来总有200多斤重,全靠人力肩挑手抬。但是,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强烈的荣誉感让刘亮兴致勃勃,不觉辛苦。▲车辆到不了的地方,运送设备只能靠肩挑手提1983年冬,电影《红楼梦》在农村上映,安排在谷洲乡的放映时间只有5天,各村都想抢先,为了尽量满足大家,刘亮每晚都要奔波几个村,连续五个晚上从天刚擦黑一直放映到天亮。那是露天电影的光辉岁月,村民们对电影的渴望,鼓舞着刘亮的热情。因为工作出色,谷洲电影队还获得过中宣部、文化部、农业部等六部委颁发的“全国农林科教电影汇映先进单位”称号。但是,随着电视的普及,露天电影渐渐式微。小盒子里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放电影的邀约越来越少,有时,一个月只有一次。放映队收入骤减,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就连工资也发不出来了,原本的6名成员走了5个,最后,只剩下刘亮还在执拗地坚守。最困难的时候,刘亮连米和菜都买不起,只好到邮政局找了一份兼职。白天上班、晚上去放电影:“如果大家都走了,那老百姓就没有电影看了。“刘亮有过很多转行的机会。县邮政局多次想调任他到支局做管理;乡党委找他谈话,让他担任计划生育专干;曾经的伙伴生意越做越大,每次见面都邀请他一起经商,他却都坚定地拒绝了。为了留住观众,他甚至卖掉了家里唯一的房子,用来更新设备,以至于一家人只得跟着他寄人篱下。别的男人忙着赚钱,自家丈夫却永远把放电影摆在第一位,失望的妻子对刘亮极其不满,甚至以离婚相胁:“劝了很多次,让他出去做生意,他就一股劲儿非要在家里放电影。我就讲,难道你要放一辈子电影么?”刘亮想都没想:“我就是要放一辈子电影,直到我不能动了那天为止。”有人问他,为了一份薪资微薄的工作,付出这么多,值得么?刘亮觉得,账不能这么算。露天电影的寒冬里,他在自己的片单里增加了科普电影,利用放映前后的时间,给村民们讲种植、讲科技、讲疫情防控。再后来,又把普法知识和法律案例做成通俗易懂的幻灯片,成了一名义务“普法宣传员”。村民因此涨了知识,邻里因此少了纠纷,刘亮觉得,这也是自己的收获。2007年起,国家推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全面铺开,刘亮觉得这就是坚守的意义。他辞去邮政代办管理员的工作,与妻子一起,承担了在全镇36个行政村放映电影的工作。他还贷款买了一辆面包车,用来装载国家配发的数字放映机。2008年春节前夕,我国南方遭受了五十年一遇的特大冰冻灾害,全镇连续停电近一个月。刘亮自备发电设备,冒着严寒,为断电的村组放映电影65场。村民们见到他时的欢呼,让他看到,乡村放映员还有用武之地。▲露天电影的观众,渐渐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也正是在那个落雨成冰的季节,刘亮听说了偏远小村罗声村96岁老人段玉的心愿。银幕中的硝烟和战火是老人的最爱,二十年前,老人还能拄着拐杖到晒谷场上看《英雄儿女》,现在却连床也下不了。老人唯一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再看一次军事片。2008年1月的一个夜晚,刘亮给放映机裹上防水布,冒雨前往老人家里,在病床前为他一个人播放了一次专场,那年的《少年彭德怀》,看得老人老泪纵横。而能帮老人圆梦,刘亮也很欣慰。1982年5月,他在放映路上遇到一位痛哭的老人。问及原因,是因为施肥不当,导致田里的秧苗都枯萎了。放电影时,刘亮用广播发动附近的村民帮忙,有秧苗的提供秧苗,能出力的帮忙出力。   2009年,他认识了一对残疾兄弟,父亲吸毒,母亲一个人带着两个不健全的孩子,入不敷出。两兄弟都很大了,还没上过学。刘亮去学校为两兄弟争取到了读书。又在放电影时,发动观众捐款5万元。2017年,他看到,一对残疾夫妻的儿子骑摩托遭遇车祸,治疗花了50万,车主却只肯赔付一万元,一家人债台高筑,生活难以为继。这一次,刘亮还特意制作了一个劝捐视频,共计筹款10万余元。一次次帮扶,在刘亮看来,是放电影给了他公益的力量。▲热心公益的刘亮也经常捐款捐物2019年他还加入了邵阳县“红心林”志愿者服务联合会,积极参与到了关爱留守(困境)儿童、扶贫助残等志愿活动中。从电影中看到外面的世界、因此爱上电影的刘亮,却又因为电影,一辈子留在了乡村。守着放映机穷困了半生,但只要幕布张起,观众坐下,他就会感到莫大的满足。2018年,他曾受邀参加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那是电影给他的最高光。在他家里,地上一排箱子装着从1982年开始陪伴着他度过光影岁月的“老伙伴”们。大多数放映机已经开不了机,无法使用了,但是刘亮还是会经常取出来,把他们擦得干干净净,像是在擦亮自己永不改变的初心。▲一台台老旧放映机都是刘亮的“老伙伴”从胶片机到数字放映,从青春少年到鬓角斑白,刘亮在这片文化阵地坚守了40多年。都说露天电影快要消亡了,但刘亮知道,在偏僻的山村,还有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盼着父母归家的孩子,需要被星空下的光影温暖。这些星星点点的光影,织成一张网,托住了城市化进程中摇摇欲坠的乡土文明,让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依然能触摸到时代的温度。

  • “光明使者”纪金星:布衣行善三十载,清贫捐出六十万

    2025-03-17
    30年,30万公里,5000余次奔赴,他是公益路上的“光明使者”,用半生为残缺生命点亮星辰;小本生意、家境贫寒,但个人捐款高达60万元;从一个人的跋涉,到一群人的坚守,被他温暖的生命,又传递着光热,1000多人因他而加入公益,就是他最大的骄傲。
  • 瑶山深处的“老师妈妈”,用半生为穷孩子筑起“爱心家园”

    2025-03-10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乡村教师班爱花,24年前毅然放弃江西的安稳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办起免费学校,成为数百名孤儿、单亲儿童和贫困学子的避风港。建辉慈善基金会于2018年1月将她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数年来,建辉捐助人给班爱花的支持已达60多万元,渐渐改变了她创办的爱心家园的面貌,让这名瑶家女子对教育的坚守不再是孤军奋战。当班爱花身姿矫健地推着满载饲料的推车,穿梭在牛舍间时,很难让人将眼前这位皮肤黝黑、裤脚沾满泥泞的女子,与教师这个职业联系起来。身材娇小的她,2001年毅然放弃江西的铁饭碗,回到闭塞落后的家乡办起免费学校,二十四年坚守,成为数百名孤儿、单亲儿童和贫困学子的避风港。孩子们喜欢叫她“班妈妈”。在他们眼中,“班妈妈”的双手有魔力。既能在黑板上写下拼音字母,也能为牲畜家禽调配饲料;既能紧握球拍,陪孩子们运动,也能抓起农具,在田间劳作……她不得不强大,因为在她看似柔弱的肩头,同时挑起了三副重担: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照料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还要筹措办学资金。二十四年的岁月,班爱花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写下一个传奇,那是教育扶贫的缩影,更是一位母亲对“孩子们”最深沉、最无私的爱。“很大的孩子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十三、四岁就生小孩,一生就生一大堆;有很多的孩子,就是孤儿……”▲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龙万屯,层峦叠嶂、山路崎岖2001年4月,春寒尚未褪,大化瑶族自治县龙万屯的群山,在暗沉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冷峻。班爱花的心境,也如这天空一般,黯淡阴沉。她因父亲病重而匆匆返乡,悉心照顾了四个月,父亲还是撒手而去了。又到告别家乡的时候,她却很难坦然地离开。此番重回故土,龙万屯一如既往的贫瘠和闭塞,深深刺痛了她。家乡的山太高,层峦叠嶂拦住了发展的脚步;家乡的石头太硬,石头缝里能长出来的作物只有玉米;家乡人的观念太过落后,80%的孩子无法适龄入学,甚至有一半以上连户口都没有,孤儿和无人照管的事实孤儿比比皆是。必须得做点什么。临行前,班爱花拿出1000块钱,试图动员辍学的孩子去读书,却遭到了家长们无情的嘲笑和反对。“读书还不如早点去打工。”“女孩子反正要嫁人,读什么书?还不是白白给别人养媳妇?”“除非你留下来当老师……”村民随口一句玩笑,却在班爱花心里掀起了层层巨浪。村里人都知道,班爱花当年拼尽全力,才靠知识从大山深处挣脱。小学读到五年级,家里就让她停学回家带弟弟妹妹,她哭着哀求,才争取到继续读书的机会。没钱,只能趁着课余时间,漫山遍野地捡柴火,再一担担挑到集市上去卖。艰难地读完高中后,她去了江西,在一家国有农场幼儿园当老师,结婚生子,在那里已经安稳幸福地生活了20年。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深刻明白,教育对一个孩子来说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挣扎纠结了一夜,这个伟大的女子做出了一个令家人和村民都瞠目的决定:割舍过去的安稳,留在大山,自掏腰包创办免费学校。“当时身上只剩下1500元,在购买教科书和置办基本的教学用品后,基本都花光了,课桌和凳子都是用弟弟家的板子做的。”她借用废弃教学点,挨家挨户,将56名孩子(包括4名孤儿)劝进了课堂。她像母亲一样给孩子们洗澡、理发、换上干净衣服,用玉米粥和山里采来的野菜填饱他们的肚子。 “万龙爱心家园”,一个“家”一般温暖的学校初具规模,宛若一方绿洲孤悬在这片教育的荒漠。班爱花竭尽全力奔走在山间乡村、把一个个无助的孩子接到了家园。随着家园的扩大,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她既是校长、老师,又是采购员、炊事员。为了这些大山之子的未来,班爱花变成了上得讲台、下得农田、喂得了猪、也经得了商的“六边形战士”。▲下田耕作,班爱花是一把好手课余时间,别人在休息,她在猪圈里忙碌,期待着小猪快快长大,能卖个好价钱;学校的空地上,她开垦出一片土地,种上玉米,播种、施肥、除草,天天累得腰酸背痛;农忙过后,她租上一辆小四轮,翻山越岭收购村民们的黄豆,再运到县城里卖掉。哪怕一斤黄豆只能挣几毛钱的差价,对她而言,也值得在崇山峻岭间一次次直面艰难和危险。最惊险的一次,她进山收购了几十斤黄豆,山路崎岖,又雨天路滑,小四轮行至坡顶突然熄火,车轮后退。危急关头,她跳下车,用肩膀顶住货车,使劲全身力气逼停了它的后退。脚下就是百米悬崖,成天跑山路的司机都忍不住抹了一把冷汗。▲几十斤的重物,班爱花扛起就走班爱花不怕苦也不怕险,但万万没有料到,她全心全意为孩子们的付出,却撕裂了自己的家庭。丈夫受不了深山里的穷苦,以离婚要挟她回江西,她却将“爱的天平”倾向了学生。最终,丈夫带着女儿离开,儿子留下与她相依为命。在龙万爱心家园,班爱花的教育远不止于课堂。她带着孩子们一起种玉米、喂鸡,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播种、浇水、施肥,如何照顾小鸡的饮食起居。孩子们在劳动中,不仅学会了生存的技能,更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家园的孩子都要参与劳作她教孩子们洗衣服、叠被子,更教他们如何爱与被爱。这里的学生多为孤儿或单亲儿童,班爱花免去了他们全部的吃住费用。她亲自为生病孩子擦身喂药,深夜备课,凌晨煮粥。一名学生回忆:“发烧时,班老师背着我走了两小时山路去医院,她的背可真暖。”  ▲缺少关爱的孩子,总是更加敏感而自尊缺少关爱的孩子,敏感而自尊,班爱花总是小心呵护着他们的内心。廖家的孤儿,被远房亲戚送到龙万家园,但是因为从小无人照管,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毛病。一个星期天,班爱花出门,让他帮忙锁门,晚上发现枕头下的五十元零钱不见了。在全班的孩子面前,她不动声色地说:“老师有几十块零钱,由于不在家,可能被老鼠拖到洞里去了。现在,我请大家帮个忙,找找每个角落,或许还能找回来呢!”半个小时后,小廖告诉大家他找到了一些。班爱花表扬他:“你真细心,真的很感谢你。” 多年后,长大成人的小廖出去打工后,在QQ里,给班爱花留了一句话:“老师,我能叫您一声妈妈吗?以前不懂事,给您添了不少的麻烦,请您原谅我吧。”在班爱花心里,这些改变,是孩子们颁发给她的“爱”的勋章。▲孩子们的爱戴,是班爱花心里的最高“勋章”类似的“勋章”还有很多。2012年,她培养的第一批学生中的吴飞艳考上大学,成为瑶山“飞出的金凤凰”。班爱花每月从微薄收入中挤出生活费寄给她,直到毕业。二十四年,班爱花养大了400多个孩子,他们像一只只雄鹰,从大山出发,飞向了广阔的天地。还有一些,华丽转身,又飞回来传承她的理念。毕业生蒙志平在沪上开了一家西餐厅,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寄给了班爱花;吴飞艳大学毕业后返乡当村医,立志改变家乡的医疗困境;韦素云长大成人,就留在了家园,韦婷婷完成学业后又回到龙万任教,她们说:“班妈妈教会我们,山里人的尊严不在逃离,而在建设。”  这个曾经被人们称作 “野猪窝” 的教学点,如今已变成了瑶乡最温暖的坐标,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地。在这里,教育不再是逃离大山的工具,而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是让无数家庭重燃希望的火种。班爱花的坚持与付出,如同点点繁星,逐渐汇聚成了耀眼的光芒,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见。2007年,县政府正式承认“龙万新村教学点”,并重建了教室。2012年,教育部门将教学点纳入营养午餐计划,孩子们第一次吃上政府补贴的热乎饭。2019年,家园应政府要求规范化注册为“龙马校外托管服务机构”。曾经挤在一起的“复式班”,如今有了幼儿园,开设小学课程,并与多所中学对接。 2018年,建辉慈善基金会伸出援手,让班爱花的坚守不再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有了可持续的底气。建辉捐助人承担起龙马校外托管的房租、水电与教师薪资,让这位“老师妈妈”不必再辗转于生存,也让那些以微薄薪资扎根山区的教职员工,获得留驻的力量。建辉拨付爱心款给执行团队,启动饮用水改造工程,让长期依赖池塘水的孩子们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2023年9月,龙马校外托管有了干净的自来水建辉以资源和平台放大班爱花的微光,联合更多社会力量共建爱心家园。今年2月,国泰君安证券携手建辉走进家园,带来了很多的生活物资和学习资料。▲2025年2月,国泰君安证券携手建辉致敬班爱花班爱花每个月举办集体生日会,曾经每个孩子只能尝到一口蛋糕,现在有了建辉的支持,不仅蛋糕充足,还有礼物相赠。在建辉的持续帮扶下,龙马校外托管一步步改造环境、一点点添置设备,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建辉公益行走进龙马校外托管这或许正是公益最美的模样:不是简单的施舍与受助,而是行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并肩携手。建辉的每一笔善款、每一次致敬,都像一双手,在轻拍班爱花的肩膀:“你并不孤单,你的坚持有人看见。”  2025年的今天,65岁的班爱花已然鬓角染霜,却仍然站在讲台上。新的学期开始,龙马校外托管还有95个孩子。其中有60个都是事实无人抚养、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大多数孩子吃住都在家园,有些甚至连春节都是在家园度过的。这么多孩子,每个月光是大米就需要2000多斤。物资短缺的阴影挥之不去,食用油、卫生纸、洗洁精、洗发水、洗衣液、文具、书籍、衣帽鞋袜、体育用品......什么都缺。再加上校舍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师资依然不足、年纪稍大的学生就会被家里“劝婚”……每一天,班爱花都是在巨大的压力下睁开眼睛的。长期劳累,让她患上了肾病,半夜常疼得难以入睡,她却抽不出时间,也舍不得花钱去治疗。无论多难,在未来的日子里,班爱花仍将坚守大山,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就像一颗明亮的启明星,在这片深山里,为孩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让他们的梦想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绽放。班爱花用半生时光,在石头缝里种下了教育的种子。她让我们看到,善良不只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还有日复一日对弱小的托举;坚守不是固执的固守,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执着。在广西大化的群山之中,这个瑶族妇女用行动证明:爱与希望,永远比贫困更坚韧,更辽阔。

  • 百岁老人与47个孩子的世纪约定

    2025-03-03
    37年,47个孩子,100岁的坚守——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在尘埃里仰望星空”。从1988年捡回第一个弃婴开始,她和老伴用拾荒的收入,撑起一个特殊的“家”,温暖了47个残缺的生命。这位百岁老人也是建辉成立后代表捐助人支持的第一位行善者,善与善的共鸣,因这独特的缘分而回响久久!
  • 被万伏电流重创后,他把苦难熬成了光

    2025-02-24
    他本是一名优秀的高空焊工,却意外被万伏电流击碎人生。身体残缺的他用拐杖丈量公益长路,创立农场、回收站、助残协会,推动”助残陀螺人项目“实施,为千户残疾家庭点亮希望。从受助者到领航者,他用生命诠释:残缺不是终点,而是向光而生的起点。
  • <
  • 1
  • 2
  • 3
  • 4
  • 5
  • 6
  • •••
  • 71
  • >

Copyright © 2016-2018 Jianhu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7782号Powered By gongyi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