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使者”纪金星:布衣行善三十载,清贫捐出六十万
2025-03-1730年,30万公里,5000余次奔赴,他是公益路上的“光明使者”,用半生为残缺生命点亮星辰;小本生意、家境贫寒,但个人捐款高达60万元;从一个人的跋涉,到一群人的坚守,被他温暖的生命,又传递着光热,1000多人因他而加入公益,就是他最大的骄傲。瑶山深处的“老师妈妈”,用半生为穷孩子筑起“爱心家园”
2025-03-10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乡村教师班爱花,24年前毅然放弃江西的安稳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办起免费学校,成为数百名孤儿、单亲儿童和贫困学子的避风港。建辉慈善基金会于2018年1月将她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数年来,建辉捐助人给班爱花的支持已达60多万元,渐渐改变了她创办的爱心家园的面貌,让这名瑶家女子对教育的坚守不再是孤军奋战。当班爱花身姿矫健地推着满载饲料的推车,穿梭在牛舍间时,很难让人将眼前这位皮肤黝黑、裤脚沾满泥泞的女子,与教师这个职业联系起来。身材娇小的她,2001年毅然放弃江西的铁饭碗,回到闭塞落后的家乡办起免费学校,二十四年坚守,成为数百名孤儿、单亲儿童和贫困学子的避风港。孩子们喜欢叫她“班妈妈”。在他们眼中,“班妈妈”的双手有魔力。既能在黑板上写下拼音字母,也能为牲畜家禽调配饲料;既能紧握球拍,陪孩子们运动,也能抓起农具,在田间劳作……她不得不强大,因为在她看似柔弱的肩头,同时挑起了三副重担: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照料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还要筹措办学资金。二十四年的岁月,班爱花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写下一个传奇,那是教育扶贫的缩影,更是一位母亲对“孩子们”最深沉、最无私的爱。“很大的孩子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十三、四岁就生小孩,一生就生一大堆;有很多的孩子,就是孤儿……”▲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龙万屯,层峦叠嶂、山路崎岖2001年4月,春寒尚未褪,大化瑶族自治县龙万屯的群山,在暗沉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冷峻。班爱花的心境,也如这天空一般,黯淡阴沉。她因父亲病重而匆匆返乡,悉心照顾了四个月,父亲还是撒手而去了。又到告别家乡的时候,她却很难坦然地离开。此番重回故土,龙万屯一如既往的贫瘠和闭塞,深深刺痛了她。家乡的山太高,层峦叠嶂拦住了发展的脚步;家乡的石头太硬,石头缝里能长出来的作物只有玉米;家乡人的观念太过落后,80%的孩子无法适龄入学,甚至有一半以上连户口都没有,孤儿和无人照管的事实孤儿比比皆是。必须得做点什么。临行前,班爱花拿出1000块钱,试图动员辍学的孩子去读书,却遭到了家长们无情的嘲笑和反对。“读书还不如早点去打工。”“女孩子反正要嫁人,读什么书?还不是白白给别人养媳妇?”“除非你留下来当老师……”村民随口一句玩笑,却在班爱花心里掀起了层层巨浪。村里人都知道,班爱花当年拼尽全力,才靠知识从大山深处挣脱。小学读到五年级,家里就让她停学回家带弟弟妹妹,她哭着哀求,才争取到继续读书的机会。没钱,只能趁着课余时间,漫山遍野地捡柴火,再一担担挑到集市上去卖。艰难地读完高中后,她去了江西,在一家国有农场幼儿园当老师,结婚生子,在那里已经安稳幸福地生活了20年。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深刻明白,教育对一个孩子来说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挣扎纠结了一夜,这个伟大的女子做出了一个令家人和村民都瞠目的决定:割舍过去的安稳,留在大山,自掏腰包创办免费学校。“当时身上只剩下1500元,在购买教科书和置办基本的教学用品后,基本都花光了,课桌和凳子都是用弟弟家的板子做的。”她借用废弃教学点,挨家挨户,将56名孩子(包括4名孤儿)劝进了课堂。她像母亲一样给孩子们洗澡、理发、换上干净衣服,用玉米粥和山里采来的野菜填饱他们的肚子。 “万龙爱心家园”,一个“家”一般温暖的学校初具规模,宛若一方绿洲孤悬在这片教育的荒漠。班爱花竭尽全力奔走在山间乡村、把一个个无助的孩子接到了家园。随着家园的扩大,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她既是校长、老师,又是采购员、炊事员。为了这些大山之子的未来,班爱花变成了上得讲台、下得农田、喂得了猪、也经得了商的“六边形战士”。▲下田耕作,班爱花是一把好手课余时间,别人在休息,她在猪圈里忙碌,期待着小猪快快长大,能卖个好价钱;学校的空地上,她开垦出一片土地,种上玉米,播种、施肥、除草,天天累得腰酸背痛;农忙过后,她租上一辆小四轮,翻山越岭收购村民们的黄豆,再运到县城里卖掉。哪怕一斤黄豆只能挣几毛钱的差价,对她而言,也值得在崇山峻岭间一次次直面艰难和危险。最惊险的一次,她进山收购了几十斤黄豆,山路崎岖,又雨天路滑,小四轮行至坡顶突然熄火,车轮后退。危急关头,她跳下车,用肩膀顶住货车,使劲全身力气逼停了它的后退。脚下就是百米悬崖,成天跑山路的司机都忍不住抹了一把冷汗。▲几十斤的重物,班爱花扛起就走班爱花不怕苦也不怕险,但万万没有料到,她全心全意为孩子们的付出,却撕裂了自己的家庭。丈夫受不了深山里的穷苦,以离婚要挟她回江西,她却将“爱的天平”倾向了学生。最终,丈夫带着女儿离开,儿子留下与她相依为命。在龙万爱心家园,班爱花的教育远不止于课堂。她带着孩子们一起种玉米、喂鸡,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播种、浇水、施肥,如何照顾小鸡的饮食起居。孩子们在劳动中,不仅学会了生存的技能,更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家园的孩子都要参与劳作她教孩子们洗衣服、叠被子,更教他们如何爱与被爱。这里的学生多为孤儿或单亲儿童,班爱花免去了他们全部的吃住费用。她亲自为生病孩子擦身喂药,深夜备课,凌晨煮粥。一名学生回忆:“发烧时,班老师背着我走了两小时山路去医院,她的背可真暖。” ▲缺少关爱的孩子,总是更加敏感而自尊缺少关爱的孩子,敏感而自尊,班爱花总是小心呵护着他们的内心。廖家的孤儿,被远房亲戚送到龙万家园,但是因为从小无人照管,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毛病。一个星期天,班爱花出门,让他帮忙锁门,晚上发现枕头下的五十元零钱不见了。在全班的孩子面前,她不动声色地说:“老师有几十块零钱,由于不在家,可能被老鼠拖到洞里去了。现在,我请大家帮个忙,找找每个角落,或许还能找回来呢!”半个小时后,小廖告诉大家他找到了一些。班爱花表扬他:“你真细心,真的很感谢你。” 多年后,长大成人的小廖出去打工后,在QQ里,给班爱花留了一句话:“老师,我能叫您一声妈妈吗?以前不懂事,给您添了不少的麻烦,请您原谅我吧。”在班爱花心里,这些改变,是孩子们颁发给她的“爱”的勋章。▲孩子们的爱戴,是班爱花心里的最高“勋章”类似的“勋章”还有很多。2012年,她培养的第一批学生中的吴飞艳考上大学,成为瑶山“飞出的金凤凰”。班爱花每月从微薄收入中挤出生活费寄给她,直到毕业。二十四年,班爱花养大了400多个孩子,他们像一只只雄鹰,从大山出发,飞向了广阔的天地。还有一些,华丽转身,又飞回来传承她的理念。毕业生蒙志平在沪上开了一家西餐厅,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寄给了班爱花;吴飞艳大学毕业后返乡当村医,立志改变家乡的医疗困境;韦素云长大成人,就留在了家园,韦婷婷完成学业后又回到龙万任教,她们说:“班妈妈教会我们,山里人的尊严不在逃离,而在建设。” 这个曾经被人们称作 “野猪窝” 的教学点,如今已变成了瑶乡最温暖的坐标,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地。在这里,教育不再是逃离大山的工具,而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是让无数家庭重燃希望的火种。班爱花的坚持与付出,如同点点繁星,逐渐汇聚成了耀眼的光芒,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见。2007年,县政府正式承认“龙万新村教学点”,并重建了教室。2012年,教育部门将教学点纳入营养午餐计划,孩子们第一次吃上政府补贴的热乎饭。2019年,家园应政府要求规范化注册为“龙马校外托管服务机构”。曾经挤在一起的“复式班”,如今有了幼儿园,开设小学课程,并与多所中学对接。 2018年,建辉慈善基金会伸出援手,让班爱花的坚守不再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有了可持续的底气。建辉捐助人承担起龙马校外托管的房租、水电与教师薪资,让这位“老师妈妈”不必再辗转于生存,也让那些以微薄薪资扎根山区的教职员工,获得留驻的力量。建辉拨付爱心款给执行团队,启动饮用水改造工程,让长期依赖池塘水的孩子们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2023年9月,龙马校外托管有了干净的自来水建辉以资源和平台放大班爱花的微光,联合更多社会力量共建爱心家园。今年2月,国泰君安证券携手建辉走进家园,带来了很多的生活物资和学习资料。▲2025年2月,国泰君安证券携手建辉致敬班爱花班爱花每个月举办集体生日会,曾经每个孩子只能尝到一口蛋糕,现在有了建辉的支持,不仅蛋糕充足,还有礼物相赠。在建辉的持续帮扶下,龙马校外托管一步步改造环境、一点点添置设备,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建辉公益行走进龙马校外托管这或许正是公益最美的模样:不是简单的施舍与受助,而是行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并肩携手。建辉的每一笔善款、每一次致敬,都像一双手,在轻拍班爱花的肩膀:“你并不孤单,你的坚持有人看见。” 2025年的今天,65岁的班爱花已然鬓角染霜,却仍然站在讲台上。新的学期开始,龙马校外托管还有95个孩子。其中有60个都是事实无人抚养、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大多数孩子吃住都在家园,有些甚至连春节都是在家园度过的。这么多孩子,每个月光是大米就需要2000多斤。物资短缺的阴影挥之不去,食用油、卫生纸、洗洁精、洗发水、洗衣液、文具、书籍、衣帽鞋袜、体育用品......什么都缺。再加上校舍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师资依然不足、年纪稍大的学生就会被家里“劝婚”……每一天,班爱花都是在巨大的压力下睁开眼睛的。长期劳累,让她患上了肾病,半夜常疼得难以入睡,她却抽不出时间,也舍不得花钱去治疗。无论多难,在未来的日子里,班爱花仍将坚守大山,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就像一颗明亮的启明星,在这片深山里,为孩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让他们的梦想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绽放。班爱花用半生时光,在石头缝里种下了教育的种子。她让我们看到,善良不只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还有日复一日对弱小的托举;坚守不是固执的固守,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执着。在广西大化的群山之中,这个瑶族妇女用行动证明:爱与希望,永远比贫困更坚韧,更辽阔。
百岁老人与47个孩子的世纪约定
2025-03-0337年,47个孩子,100岁的坚守——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在尘埃里仰望星空”。从1988年捡回第一个弃婴开始,她和老伴用拾荒的收入,撑起一个特殊的“家”,温暖了47个残缺的生命。这位百岁老人也是建辉成立后代表捐助人支持的第一位行善者,善与善的共鸣,因这独特的缘分而回响久久!被万伏电流重创后,他把苦难熬成了光
2025-02-24他本是一名优秀的高空焊工,却意外被万伏电流击碎人生。身体残缺的他用拐杖丈量公益长路,创立农场、回收站、助残协会,推动”助残陀螺人项目“实施,为千户残疾家庭点亮希望。从受助者到领航者,他用生命诠释:残缺不是终点,而是向光而生的起点。爱情最深情的模样:她为英雄丈夫创造了医学奇迹
2025-02-17丈夫为救陌生孩子,从6米屋顶坠落,摔成植物人。她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1400个日夜悉心照顾重病的丈夫,终于用爱唤醒丈夫与她深情相拥。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这个情人节,让我们一起见证这对夫妻共同书写的生命奇迹和爱情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