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傻子”爸爸,竟然收养了8个没人要的娃!
2016-12-20在安徽淮南有个老人远近闻名他叫谢海顺可大家都叫他“谢傻子”因为,他“傻”得不可思议▲ 这本翻烂了的英语书,破了又补,补了又破,70岁的谢海顺一有时间就在学习他是个乞丐却每次坚持只收1块钱别人给10块他退9块他很穷却每当发生天灾人祸时都慷慨解囊这些年他开始学习外语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学“没用的东西”▲ 他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看起来又好笑又心酸正是这个看起来傻乎乎的人竟然收养了8个没人要的孩子……那年冬天他在煤堆上发现了一个漂亮的女婴旁边的人议论纷纷有的指责抛弃孩子的父母有的担心孩子快没命了可就是没人愿意把孩子带回去照顾谢海顺抱起这个孩子径直往家里走去离开时他留下了一句话“这个孩子我养了!”谢海顺打光棍几十年恋爱都没咋谈过更别说是带孩子了看着这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他又心疼又着急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上喂饭、喂药、换尿布这些在乡下都是女人做的事情他也开始慢慢的熟悉起来他一心只想着这个孩子孩子有点事在外面讨生活也要跑回来没钱买奶粉山芋捣成糊糊也得喂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孩子脱离了生命危险越来越活泼起来▲ 随意堆放的锅碗瓢盆,脏兮兮的灶台和墙壁,除了这些,厨房里什么都没有他的家恐怕是整个村里最寒酸的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破旧的单人床脏兮兮的矮柜子几张用板凳搭起来摇摇欲坠的桌子就是他的全部家当连房间都是村里人帮忙隔出来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先后收养了8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孩子们不是残疾就是重病为了照顾孩子他没少吃苦他种地、拉煤、刻章、织毛衣、翻跟斗乞讨靠着这几样“绝活”他一个人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 斑驳的墙壁上也写满了笔记,他这么努力充实自己,大概是不想让别人觉得孩子们的“爸爸”没文化吧后来,他找了一个“老婆”说是找的不如说是他好心从外面捡回来的他不仅要养活8个年幼的孩子还得照顾终日卧床不起的“老婆”这么多年来他从没有半句怨言哪怕是在外面风吹雨淋低声下气的乞讨▲奖牌歪歪倒倒的搁在架子上,记录着他的每一次善举每次说起这些“傻事”他显得并不在意他说:人不能见死不救啊你们都知道狼孩就是被狼收养的孩子凶恶的狼都能养育孩子人总比狼要好看到孩子不捡难不成让他冻死饿死?那还是人吗?“世上还是好人多”这是他常挂在嘴边说起的一句话他如今老了跟斗也翻不动了一向坚强、乐观的他连着大病了两场他说自己老了,帮不动别人了成了可能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好在村民们都比较关照他两个出嫁的女儿也常常回家照料70多岁的老人也该是享享福的时候了▲ 小女儿给刚做过手术的谢海顺上药,谢海顺的表情突然地温柔起来。其实他不傻只是他和很多聪明人不一样。 建辉基金会关注的人群,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却积极行善的普通人:他们收养弃婴、赡养非亲非故的孤苦老人、多次冒着巨大风险抢救他人生命、舍己捐资助人、创办互助型自组织、亲力亲为关怀最弱势群体、艰难地创办社会福利场所…… 这些人,我们称之为“个体行善者”。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贫困,处境艰难,急切地需要你的关注和支持,但他们却与你原来帮助的对象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和你一样,是富有慈悲之心,且身体力行的行善者! 愿善良的人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
老大笨象—普通人也能做慈善
2016-12-20在你眼里,行善是什么?可能你会说:“行善就是做好事啊。福利院的老人太孤独了,我们去陪他唠嗑;碰见上不起学的孩子,我们给他捐钱帮他上学;遇到流浪的人冻得瑟瑟发抖,我们给他一些衣服让他御寒……”而在广东韶关,却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10根手指和6年的时间,在网上诞生了一个难以复制的行善奇迹,他的名字叫梁永宁。▲ 梁永宁(左一)“我在网上到底帮过多少人我已经记不清楚了” 说起梁永宁这个名字,大多数的人可能会感觉比较陌生,但是说到“老大笨象”,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我认识他!他不就是在微博上做公益做得很有名的那个人吗?” 从2010年开始,因为微博的兴起,梁永宁在微博上发布了许多求助帖子。但在微博上完成了多少宗拍卖?拍得多少款项?这些问题“老大笨象”都没有答案。“我没时间去统计,10万多条微博,太麻烦了。” 他自己也记不清帮助过多少人、筹到过多少款,只记得他帮助的人里面,最大的年龄有80多岁,最小的可能只有1岁,其余的他没有去统计,也认为没必要去统计。正因为他6年如一日的坚持通过网络行善,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许多普通人的支持,有网友称他是“微博拍卖师”和韶关的“慈善名片”。▲ “老大笨象”为建辉基金会《支持困窘的行善老人》项目发起微博义拍他患上了“不死的癌症” 却通过微博寻找到新的希望 很少有人知道,网上活跃的“老大笨象”是强直性脊柱炎晚期患者,髋关节、腰椎、颈椎都无法活动,曾一度卧床近十年。“那时候整天躺在床上,几次想过要自杀,洗脸的时候毛巾碰到脸都疼痛,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了,还连累家人。” 在亲人的悉心照料和劝慰下,梁永宁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决定躺在病床上看书、学习。一次偶然,梁永宁在杂志上看到报道,称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可以让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重新站起来,后来他通过国外亲戚帮忙,在广州做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最终梦想得以实现。 此后,梁永宁在韶关一个火车小站接替父亲成为一名服务员,并成为广东省第一批高等教育自考毕业生和第一批助理会计师从业资格获得者,但不幸的是,病魔似乎不愿意放过他,梁永宁的病情又慢慢加重,腰椎和脖子先后变得僵硬。2005年,梁永宁不得不病退回家。▲ 年轻的梁永宁和妻子 为了不“坐在家里等死”,他开始上网关注公益,2010年9月,他开始接触微博,以“老大笨象”之名在微博中发起公益。“记得第一次发微博募捐是为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弃婴,很快微博被香港富商李兆基的儿子李家杰看到了,他主动联系我,核实情况后当即就让自己的工作人员送了3万元人民币到医院。” 第一次就成功筹得善款,让梁永宁意识到微博在公益慈善上的强大能量,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日均发出100多条微博为需要帮助的人呼吁,在微博上开展慈善义拍,为需要帮助的人筹集善款。短短2年多时间,发帖超过7万3千多条,粉丝超过1万人。▲ 6年,10万多条微博,真实的记录着“老大笨象”如何把网络行善变成他的生活方式“慈善讲的是仁慈和善心谁说普通人不能做慈善” 2016年,因为微博行善事迹突出,“老大笨象”被评为“微博2016十大影响力公益大V”。 “我每天在守着电脑和手机,微信、QQ、微博上不断有人求助,也不断有人愿意进行拍卖,爱人说我整天忙得像总理,什么事都操心”,梁永宁感叹,“遇到质疑和指责,我想过放弃,看到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还是放心不下,能帮就帮吧”。▲ 梁永宁至今无法正常行走,只能依靠拐杖和轮椅代步,但这并不影响他在网上的“工作”图片来源:微博@微公益 “公众人物和明星能发挥很大的力量来做慈善,富商可以一下捐出来很多钱,跟他们相比我只是个普通人。”梁永宁笑道,“慈善讲的是仁慈和善心,轰轰烈烈帮助千万人是慈善,别人过马路你帮忙扶一把也是慈善,谁说普通人就不能做慈善了?我一个半身瘫痪、颈部以下不能动弹的废人,现在却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这辈子我过得很值得。” 积极,阳光,是“老大笨象”的真实写照。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重病整天怨天尤人,反而通过自己独特的行善方式,凭借自己的力量帮助了更多像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他们行善甚至与后来大众称赞的美德无关,行善,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因为,行善本身就是目的! “老大笨象”梁永宁先生是建辉基金会尚未成立前走访的第一批个体行善者之一,他身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深深的打动着我们,也让建辉基金会与“老大笨象”结下了不解之缘,建辉基金会从筹备至今一直得到了“老大笨象”的支持与帮助。 2016年12月6日晚,由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所举办的“第11届·2016爱心奖”颁奖典礼在香港TVB举行,“老大笨象”梁永宁先生也位于两岸三地6位获奖人之列,建辉基金会理事长徐红兵先生全程陪同参与并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此,建辉基金会对“老大笨象”梁永宁先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梁先生和家人身体健康,行善之路越走越宽。
-
这个“大写”的汉子,25年在黄河边救了260条生命,勇气可嘉!
2016-11-1825年,260多条生命,虽然不是每个被救起的人都对他感恩戴德,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挽救和努力,哪怕他们素昧平生。 近年来,“挟尸要价”、巨额捞尸费”这种事件屡见不鲜,溺亡者在水中浮沉的图片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也拷问着社会的良知。 内蒙古包头市43岁的农民王金清,用行动告诉我们,在有些人道德沦丧的同时,仍有一种力量可以温暖你我。 17岁开始救人却多年不为人所知 王金清自小生活在黄河边,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身体壮实。43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一些,与人交谈时操着内蒙古西部方言,话语不多,但是聊起多年在黄河岸边救人的事情时,他就有说不完的话。 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汉子,从17岁至今,已经从黄河里救起了260多人。他们中有的是失足落水,有的是轻生跳河,还有的是因为游泳时体力不支。很多落水者被救起后,往往在慌乱中被送去了医院,他们并不知道挽救自己生命的人到底是谁,甚至连问到施救者名字的机会都没有。但王金清还是20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了下来,直到一位记者目睹了一次他救人的惊险过程,才将他的事迹报道出来。 如今,他已经成为黄河岸边名副其实的“生命卫士”,他从没有向被救者及其家属要过一分钱,更是婉拒一切酬谢。光是今年他就从黄河里救出了10名落水者 今年7月份的一天清晨6点,一辆途经包头黄河大桥的轿车在避一辆三轮车时,不慎撞断护栏坠桥,车身陷入桥下一处泥潭,几分钟时间,一多半车体就被淹没。危急时分,王金清和两名黄河救援队的队友赶来,将车里受伤的4人全部救出。 2016年以来,王金清已从黄河中救起10人,挽回7人的生命,这些人中大多是轻生者。然而,救人是危险的,用黄河边农民的话说,这儿的黄河“没底儿”,河道冲刷得极不规则,前一步还是仅没脚腕的浅滩,再往前走一步人就没影了,河水流速快、泥沙大、暗流多、旋涡多,无论是在水中,还是在船上,救人都有很大的风险。“救人不是图回报” 20多年的救人历程中,也曾有一些被救者想尽办法找到了王金清。 2003年7月,刚结婚不久的赵女士和丈夫吵嘴后在黄河边散步。丈夫为了讨好她,就夸下了海口:“我从小就会耍水,能横渡黄河,不信你看看。”谁料没游到一半,丈夫就因体力不支开始下沉,情急之下的赵女士在岸上大喊救命。 正在岸边做生意的王金清衣裤都没来得及脱,拉起快艇就向河里冲。赶到近前,他挥起长杆向水下探去,几次沉浮后,最终将男子扯上快艇,捡了一条命回来。 男子全身发紫,舌头已经咬破,在一片慌乱中被家人抬走,大家谁也没想起问救人者的姓名。 三年后,小两口又回到岸边,到处打听救命恩人是谁?当问到王金清时,两人同时回忆起了当时的场景。男子听闻当场跪下:“恩人啊,我终于找到了你!”从此两人便成了兄弟。 王金清说,在他救起的许多人中,再回头寻找他的仅寥寥几人,多数都在慌乱中被家人接走,再也没有出现过。但他对此并不遗憾,“救人不是图回报,如果图回报,谁也不会去冒那个险!”为了救人他组建了一支自愿救援队 救人于危难之际,在给予他人幸福的同时,王金清也很幸福,这也正是他这么多年坚持的原因。 如今,王金清和妻子在黄河边打理着一家鱼馆的生意,守护着黄河,也守护着生命。 虽然冒着生命危险,但王金清没有退缩,他还想再往前走一步——组建一个救援团队。经过多方努力,2013年4月28日,王金清组建了“王三黄河自愿救援队”,拉起了七八个人的救援队伍。这个队伍平均年龄45岁,最小的是王金清本人,年龄最大的64岁,加入团队的条件是水性好,热心肠。“黄河义士”的壮举也在不断扩大,不断延续着...... 建辉基金会关注的人群,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却积极行善的普通人:他们收养弃婴、赡养非亲非故的孤苦老人、多次冒着巨大风险抢救他人生命、舍己捐资助人、创办互助型自组织、亲力亲为关怀最弱势群体、艰难地创办社会福利场所…… 这些人,我们称之为“个体行善者”。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贫困,处境艰难,急切地需要你的关注和支持,但他们却与你原来帮助的对象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和你一样,是富有慈悲之心,且身体力行的行善者! 愿善良的人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
一位善良的美国奶奶不寻常的“中国梦”,感动了上亿中国人!
2016-11-17一个美国老人,在丈夫去世后,82岁的她毅然卖掉一切,来到中国农村,进行长达14年的善行,她的爱超越了国界,她感动了所有的中国人。她更令许多陌生及年逾花甲的老人为其流泪!她就是“美国奶奶”牧琳爱! 1902年,牧琳爱的父母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先后在中国育有两男三女。排行老四的牧琳爱,在父母来到中国后的第十五个年头在秦皇岛出生,英文名E-unice Brock,中文名叫牧琳爱。这个女孩,后来随父母搬迁到聊城——她的父母在那里修建了教堂,成立了教会。在聊城生长到13岁的牧琳爱,亲眼目睹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度:整个国家被战乱、贫穷、瘟疫和苦难所困扰,但她的人民却拥有热情、善良、宽厚的品格。 归国后的牧琳爱一家,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路易斯城。1941年,牧琳爱获得了护理学硕士学位。在牧琳爱的心中,对中国的向往和情感一直都没有泯灭。她通过各种方式关注着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文化大革命”、中美建交等一系列大事,她都非常留意,并讲给丈夫和孩子们听,以此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 1998年8月24日,深爱她的丈夫去世了,身无牵挂的牧琳爱,不顾子女们的反对,卖掉了自己的40英亩山林和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于1999年11月15日,远渡重洋只身来到阳谷县刘庙村安家,成了刘庙村的一名荣誉村民。她决定在这里生活下去,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点,实现追求半个多世纪的梦想。 捐资助学、修路植树、爱心义诊……牧琳爱定居阳谷县农村期间,做了数不清的好事,成为村民眼中实实在在的慈善大使,以至于她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捐出了多少善款。来自山东慈善总会的统计数字显示,仅截止到2006年,牧琳爱就已捐助善款30余万。此外,由于她曾担任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儿童医院院长、护士学会主席等职,于是她就利用自己的特长经常组织爱心义诊。并通过国外的朋友,为聊城的医疗机构赞助了一些昂贵的医疗设备。她个人还出资,为百余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治疗白内障。作为阳谷县安乐镇育才小学名誉校长,她把爱心倾注于中国孩子身上——捐款30余万元人民币用于学校建设和助学,还捐资修路植树。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牧琳爱仍然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非常紧张。白天,她喜欢坐在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做游戏。回到家,就忙着打理从国外订购的花草,把院子侍弄成了一个花园。晚上,她每天都要在互联网上“泡”好几个小时,与国外的朋友交流,传播中国的巨大变化,劝说朋友们都来资助落后地区的孩子们。此外,她还利用自己世界和平书画展名誉主任委员的身份,为世界和平书画展及中国孩子谋了不少福利。 牧琳爱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在村小,她看到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她当即为学校捐款3万美元用于建设微机室。安乐镇的英语教师常到牧琳爱家接受“免费培训”,英语水平提高很快。” 牧琳爱老人在谈及简朴的中国农村生活时说:“我不想过奢华的生活,我要用我有限的积蓄和剩余的精力,为中国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做善事能让人生更有意义。” 2013年4月28日早晨,牧琳爱在晨曦到来时去世,在她出生和成长的国度离开人世,享年96岁。按照她的遗嘱,她的角膜将捐献给有需要的人,遗体将捐献给中国医疗机构, 5月5号,央视特别为她做了相关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播出牧琳爱事迹后,还配发了短评。短评说,牧琳爱的晚年丝毫没有夕阳黄昏的感觉,相反,她把知识、财富都不计回报地留给了她所热爱的中国乡村,这一切让她的晚年光彩照人。老人走了,除了留给我们家人般的温馨回忆,还有一份超越国界,也超越年龄的精神遗产。对于一个普通的美国老人的报道,用时4分27秒,约占整个新闻联播时长的六分之一,这在“寸秒寸金”的新闻联播节目中并不多见。 建辉基金会关注的人群,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却积极行善的普通人:他们收养弃婴、赡养非亲非故的孤苦老人、多次冒着巨大风险抢救他人生命、舍己捐资助人、创办互助型自组织、亲力亲为关怀最弱势群体、艰难地创办社会福利场所…… 这些人,我们称之为“个体行善者”。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贫困,处境艰难,急切地需要你的关注和支持,但他们却与你原来帮助的对象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和你一样,是富有慈悲之心,且身体力行的行善者! 建辉基金会通过“支持困境中的个体行善者”这一项目,对那些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守良心、长期帮助他人的个体行善者给予支持和鼓励,使更多人行善的源动力得以释放,从而实现人心向善、人人行善的理想社会。 愿善良的人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
她历经一生艰辛养大了140个弃婴,却从不让他们回来看自己
2016-11-11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有这样一位妈妈,她用43年的时间,把140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拉扯长大。如今,只剩她一个人守在乡下一座破败小院里,孤独终老。她的名字叫严雪花。▲ 凋敝的小屋藤蔓丛生,只剩严雪花独自守在这里,孤独终老寒风中她抱起了弃婴 四五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她和老伴外出赶集,在围观的人潮中,她瞥见了一名被遗弃街头的女婴。当时孩子哭的撕心裂肺,这个可怜的孩子,刚出生就被母亲丢下了。 这个女婴只有四五斤重,严雪花把她抱回家后一看,发现女婴的下体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溃烂。严雪花将女婴洗干净,敷上松树上的松花,悉心照料,最终女婴得以治愈,在一岁多的时候被一户好人家收养。收养弃婴几十年她的家成了事实“福利院” 从收养第一个弃婴开始,就不断有人把孩子丢在严雪花家门口。早年,县里条件不好,没有专门的福利院可以收养这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当地的民政部门也只好把他们收到的弃婴托给严雪花抚养,每月给她一点钱,补贴孩子们的生活费用。 为了养活这些孩子,她做过小工,每天六毛钱报酬;看过大门,养过猪,几乎农村能想到的活儿都干过。她舍不得用煤气,现在都是自己在劈柴火烧灶台。在她的家里,很多个水桶和一些大油瓶里装满了水,她说:“家里的水要收水费,这些水是从另一个地方自己挑过来的。”▲ 因为交不起水费,严雪花只能拖着孱弱的身躯,一桶一桶的从别处挑水回来▲ 因为买不起煤气,严雪花每天四处收集柴火,在烟雾缭绕的土灶烧火做饭她和老伴每天彻夜难眠养活孩子就是他们的一切 那时家里最热闹的时候,有20多个孩子。除了一条小道,家里所有的地方都被当做了床。自家不够,还跟邻居借了一间房子。四五十年来,她和老伴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着这些孩子转。好多孩子都才出生不久,夜里需要喂奶。严雪花说孩子们上半夜要喂一次,下半夜还要喂一次。每次喂完都需要一两个小时,有时候在冲奶的过程里,她都会迷迷糊糊睡着了,一夜下来,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是可以睡觉的。 每天早上,严雪花还要趁着天没亮就去东门头洗大量的尿布。因为当时的街坊邻居每天早上也都会去洗衣服,而严雪花洗的都是孩子们的尿布,沾满了排泄物,难免会引起大家的不满,所以她只能趁大家还在睡觉的时候,就去洗好。由于睡眠不足,她的视力急剧下降,因为长时间腿泡在水里,她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病。▲ 严雪花手上这一摞摞的病历,每一份上面都清楚的记录着她和孩子们多年艰难的求医路“我只是想让他们活下来” “因为我自己是童养媳,知道离开父母的痛苦。看到这些孩子,我就想起自己的小时候。我知道如果能帮帮他们,他们就能活下来——我只是想让他们活下来。” 严雪花这么解释。 这些被严雪花收养的孩子,有的生下来是残疾,有的因为先天原因夭折了,最后被她亲手从婴儿带到六七岁的孩子有五六十个。她最后一个收养的孩子,在2015年离开了她,这也是唯一一个被自己的亲生父母认回的孩子。为孩子找到养父母她都狠心不再联系,“这样对孩子好” 有人曾经问过严雪花,你收养了这么多孩子,当他们被别人收养了,或者是长大成人后从这里离开,他们有再联系过你吗?她说,有几个一直在联系,但是大多数孩子她都让他们不要再联系,因为她怕孩子们和她太亲会让养父母不高兴,她也害怕因为他们的经历,会让他们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 “谁不希望孩子有空来看看自己呢?不让他们来,是有苦衷的。虽然很想孩子们,虽然心里很酸楚,但我嘴上硬说不想见他们。只要他们好,我什么都能忍。” 严雪花噙着泪,无奈地说着。▲ 每每说到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严雪花的脸上都饱含着无奈和悲伤为了孩子她付出了一生却带着一身病痛,孤独终老 由于老伴的离去,现在的严雪花只能一个人度过晚年生活。她的身体不好,心脏不行,走路会喘,手会抖。而这些身体状况,都是因为当时带那么多的孩子,落下的毛病。 严雪花说,她当初做这些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对现在的穷和苦,她没有任何怨言。 或许在有些人眼里,这是善良,是大爱,或许还会有人说她傻。她从来没想过那么多,这是一种本能,竭尽全力保护那些小生命,让他们免于夭折的本能。 作为同是从婴儿被自己父母抚养到今天的你我,作为同是将自己的孩子从婴儿抚育成人的你我,或许我们都会同意: 世界上, 没有哪种无助与危险的弱势群体,比得上刚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的婴儿; 没有哪种恩情,比得上拾捡并养育被遗弃婴儿的陌生妈妈穷尽一生的付出。 千百年来,我们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作为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共识,但通常,更多是指自己的母亲。 可是这群不是婴儿母亲的母亲,对这些视如己出的弃婴,穷尽她们的所有,她们的爱更配得上“伟大”的字眼。 这些收养弃婴的妈妈们,倾其一切,守护了这个社会对生命的良知底线,我们是否能够为她们也做些什么? 没有哪种关怀,比关怀今天已经老了、病了、穷了、弱了的收养弃婴的妈妈们更加紧迫,更加需要你我的支持、关注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