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战国. 屈原《离骚》 在昆明,有一间天天都排着长队的店面。头发花白的老爷爷老奶奶把店里挤得满满当当,甚至有些老人一日三餐都在这里吃饭。是什么魔力吸引着他们?一顿饭只收3元,也许这就是答案。 3块钱,能吃到什么?在昆明王兰兰开的这家店里,只要3元却可以有肉有菜、荤素搭配地饱餐一顿。 这家店里,饭菜蒸腾的热气,是许多孤独无助的老人们最温暖的期盼,甚至是许多人晚年生活里唯一的保障。它,就是王兰兰开办的“爱心食堂”。 01 开这么一家店,亏损自然在所难免,那么,王兰兰又是为什么在坚持呢?因为,“爱心食堂”袅袅升起的炊烟,承载着她对女儿的承诺和思念。 2005年,王兰兰15岁的女儿佳丽被确诊为尿毒症,相关媒体报道后,许多好心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惜,病魔还是无情地夺走了女儿的生命。 女儿留下10多本日记,记录了她从生病住院直到临终前的每一天。这里面,有她对那些关爱她的陌生人的感激,有她给妈妈的祝福,也有她强忍病痛不让妈妈难过时的良苦用心……其中,有一句话深深地刻在了王兰兰的心里:“我要成为一名慈善家。” 王兰兰和前夫办完离婚手续后,就背着行李出发了。她要代替女儿去实现这个“慈善梦”。“妈妈以后一定要帮助她回报这些爱心”,这是王兰兰和女儿的约定。 02 王兰兰的慈善之路是先从收集旧衣物捐给贫困地区开始的。 她自己捐,也号召大家捐。每次接到爱心人士的捐赠,她都会一一记录,然后把衣服收集起来,经过清洗消毒,再分别打包,送到山区去。 “发东西的过程最热闹,乡亲们非常兴奋、激动,当场就试穿,还来问我好不好看、合不合适,就像久别的亲戚。” 这一送就送了十多年,王兰兰的背包越来越重,脚步越走越远......许多贫困的山乡,留下了她的足迹;许多农村的孩子,记住了她温暖的笑脸;许多朴实的村民,期待着她下次再去。 ▲王兰兰给老乡分发衣物 03 然而,王兰兰发现,慈善不仅有远方的山区,还有身边的孤寡。 王兰兰住在昆明市的廉租房,一次,她见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摸索着走在院子里。一问才知道,老人家一个人独居,家里没电也没粮了,他打算到城里讨饭。王兰兰非常心疼,从家里盛了一碗饭给他,老盲人一句感叹:“也只能吃一顿呀”,重重击在了王兰兰的心上。 她发现,自己所在的廉租小区住着许多的孤寡老人。她们大多靠低保金生活,病了、饿了、甚至在家中去世了也没人知道。于是王兰兰开始挨家挨户敲门走访,把他们的年龄、电话、住址、身体状况等基本情况记录下来,隔三差五去敲敲门问问,生病了就带他们去医院看病。 王兰兰想着,光靠自己跑来跑去不是长久之计。得想个办法能让独居老人们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也有个交流的场所,“爱心食堂”的念头就是这样在她脑海中产生的。 04 2012年,经过5个月的筹备,“爱心食堂”正式开张了。食堂主要为居住于廉租房小区内60岁以上孤寡、独居低保老人及部分残疾、重病低保人员提供午餐和晚餐。 每餐保证一荤两素一汤,费用收取3元,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还送饭上门。有的老人连这一个月180元的餐费也交不起,王兰兰就会免掉他们的餐费。食堂刚开张那段时间,很多老人一边吃饭一边感动得掉泪。 寒来暑往,爱心食堂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现在,老人们不单是来吃饭,家里但凡有事,都会第一时间想起王兰兰。电视机打不开了、家里马桶坏了、生病下不了床了……有人说,自从有了“爱心食堂”,小区的治安都明显好转了。 05 “爱心食堂”的暖心饭菜中,不只包含着王兰兰一个人的心血,还有长期为老人们服务的各位义工。 值得一提的是,“爱心食堂”以及帮王兰兰一起回收衣物的义工大多都和王兰兰一样是失独父母。 ▲王兰兰鼓励失独家庭把孩子的照片放在一起 其中有她自己的女儿小佳丽 他们一起抱团取暖,也一起把悲伤化为力量,把爱和温暖传递给贫困山区和孤寡老人。 这些义工如今也年纪渐老,“爱心食堂”目前的14名义工里,年龄最大的已经60多岁,最小的也已50多岁。大家完全义务地为老人们服务,用王兰兰的话来说:“真的是一帮老人服务另一帮老人。” 王兰兰自己今年也已52岁。长年操劳,身体每况愈下,常常会出现突然说不了话,手抬不起来、脚站不稳等等症状。 “爱心食堂”常年亏损,目前主要依靠捐赠。没有稳定的捐助,义工老龄化,自己身体又不好,王兰兰不知道这间食堂的灶火还能燃烧多久。 但是,看着这些在食堂吃饭的老人们,和那些好不容易走出痛苦的失独父母们,王兰兰怎么忍心关闭食堂,她只能到处去要钱。王兰兰自嘲说,自己什么都要,就是不要脸了。 她说,其实自己也想过简单的生活,可是,她这辆载着这么多责任的火车永远都回不到起点了···· 为了支持王兰兰,建辉基金会代表广大捐助人,于2017年1月将王兰兰列为致敬行善者项目的支持对象,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回馈,也希望这间温暖食堂的炊烟,能够永不熄灭。
为了天国的女儿,她燃起了永不熄灭的炊烟!
2018-11-19
这是一间有爱的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