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汉子用巧手剪纸:“愿善良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2019-11-11他双腿残障,但心灵手巧;他是很多健全人眼里的“弱者”,但更是众多公益人心目中的强者——剪纸行善,勉力助善,他是助善人,也是我们理当致敬的行善者。这个七旬老太,为了孤老们真是完全豁出去了!
2019-10-10二十年前发心创建敬老院,六年筚路蓝缕始得建成,连重病丈夫都未能妥善照顾;十四年来全情投入,不断壮大敬老基业,一心一意助养数百位孤老,自己一家却一“房”不名——她是院长瞿志英。从“毛头”到花甲:四十年行善助老的他,也老了!
2019-10-10他年轻时开始扶养村里孤寡老人,四十年过去,自己也成了花甲老人;他扶养老人多达十一位,纵然非亲非故也视若家人——他是老人们的“儿子”,也是儿子们的榜样。深山要修路村民全退缩 当代“愚公”一把锄一柄锤岩壁凿出12公里
2019-10-10一个人,一柄锄,一只锤,一根钎,六旬老汉变身当代“愚公”,一力支撑所有耗费,九年苦心孤诣,造就三米宽的十二公里出山路,造福一方乡亲——他,是“路痴”李朝荣。“磨剪子啵?锵菜刀!” ——义务磨刀22年,陈老汉闲不住
2019-09-16摄影:段炼中在湖南省益阳市的南县,有一个磨刀匠,叫陈玲波,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名人”。陈玲波生于1948年正月初十,现今虚岁已经七十二了,之所以成为“名人”,原因有二:第一,当然是他的刀磨得特别好。无论是剪刀、菜刀、砍肉刀还是其它什么刀,无论是本地“土产”刀还是湖南名牌“捞刀河”或者外省名牌“张小泉”、“王麻子”、“十八子”甚至德国“双立人”等牌子的刀具,也无论是几块钱一把的廉价刀还是几百上千元一把的进口名牌刀,纵然已经卷刃钝口不堪使用,一到他手,经过细致的打磨修整,一定会“再获新生”、锋锐如新!第二,就是老人家的一大善行:从1998年初从工作了几十年的南县农具厂蔑匠岗位上退下来至今的二十二年中,他一直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困弱群体义务磨刀,凭借自己在篾匠工作几十年中磨炼出来的磨刀绝技,他帮助过的南县人何止千百?1998年3月,从开始走街串巷做磨刀匠开始,陈玲波就用一只小喇叭吆喝:“残疾人磨刀不要钱!孤寡老人磨刀不要钱!”一开始,各处居民都将信将疑,架不住老陈的“引诱”,有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拿出自家的菜刀剪刀给他磨,磨完了真的会惊喜——不仅分文不收,而且这刀磨得真叫那个好啊!于是,陈玲波从壮年到晚年的这二十二年,都跟南县这块土地上那么多残障人士、孤寡老人和困窘的重病患者们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他不仅给他们义务磨刀,还借磨刀之机了解他们的急迫需求,尽力为他们寻找爱心人士结对帮扶。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痛感自己无力赶赴灾区救援的陈玲波,不仅捐出了那些天自己磨刀的所有收入,而且在走街磨刀时对每一位顾客都按平时工价少收一块钱,并且很诚恳地跟他们说:我现在少收你一块,很希望你能把这一块钱捐给汶川灾区人民,能够加些钱捐过去就更好了!顾客们都使劲点头!陈玲波就是这样向他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推广着行善的朴实意识。虽然现在已经七十多了,他仍然坚持每天出车干活,从来就没有“休息日”的概念。所谓“出车”,当然就是骑上他找人用结实好材料定制的前三轮脚踩车,装上他的长木凳、电动砂轮、各种磨刀石、铁锤等工具和若干全新菜刀,早上七点半从家里出发,走街串巷,遍行南县城区和郊乡,经常忙到下午三、四点才回到家里吃餐“迟来”的中饭,休息一会儿,又再次出门干活,直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到家里,吃晚饭填肚子。如此作息,他在农具厂时落下的胃病当然不会好,反而越来越严重。家人和亲友邻居都劝过陈玲波,要他不要再做磨刀匠了,他犟得很,就是不肯,说:“没事,死不了,不干活难受,再说了,那么多人等着我给他们磨刀呢!”对了,前面说到陈玲波“出车”会带上若干全新菜刀,其实对他来说只是个备用,好几天都卖不了一把,因为在旁人眼里他也实在太“蠢”了——无论走到哪家要磨刀的,接过人家递过的陈年钝刀,即使人家打算扔了那些“废品”而再花钱跟他买把新刀,他都会主动劝对方不要买新的,说你花几十块钱买新刀完全不必要,只要十几块钱,我花上半个小时,慢工细活给你磨好,又是一把趁手的好刀,比新刀只会更好用!以后哪天这把刀又需要磨了,我只收你五块钱,一样包好用!当然,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磨刀,对残障人士、孤寡老人和重病患者等群体,他还是分文不取。有新刀不卖,巴巴地要给人家磨旧刀再利用,陈玲波的想法很实在——刀是工夫和材料融合的结晶,采矿炼铁再炼钢,挖煤做燃料,取水,一系列工具机械,等等,要经过很多环节与工序,才能做成一把刀,务必把一把刀反复打磨修整再利用,才不辜负匠人们的心血,才不会造成浪费,也更环保。所以,他在给人家磨各种刀的时候,会利用自己对刀具的非常了解,精心谋划,务求穷尽刀身各部位的功用,比如给人磨一把砍骨刀,他会刻意在刀头刃面处作精心细磨,使其刃极薄,能用于砧板切菜,这样,刀刃主部位用于砍肉,刀头部位用于切菜,一刀可两用。这样用心的磨刀匠,有哪个顾客会不真心欢迎?这样真诚的行善人,有哪个受益者不由衷感激?有图有真相。1、2019年6月22日下午三点,刚到家不久,才扒了几口“中饭”,天正下着小雨,陈玲波惦记着几位好久没磨刀的孤寡老人,又推着自己制作的三轮车出门了。2、陈玲波正在为有个孙女先天智障的吴奶奶磨刀——自然也是分文不取。3、陈玲波对自己的活计要求很严格,每把刀都要经过五块磨刀石的研磨。这是他正在用刚磨过的菜刀剃自己的胡子,试试刀口。4、他用菜刀剃下的胡子在刀刃上清晰可见。5、看到很多人菜刀不快了就买新的,陈玲波觉得是很大的资源浪费。这是他向乡邻们介绍刀的使用和保养方法。6、一张长木凳,几块磨刀石,一个电动砂轮,一桶清水,一双大手捏着刀在磨刀石上反复推送——二十多年过去,陈玲波这个壮汉渐渐成了一个佝偻老人。7、磨了二十多年的刀,陈玲波也“磨”出了自己的一本“经”。他将那些义务磨刀对象的地址一一记下,估算出每家下一次需要磨刀的时间,及时上门服务——他把这叫做“结对子”。这些年来,陈玲波结过的“对子”已经无法准确计算,且义务服务的对象人群一年年在拓宽。这是他摸黑为瘫痪在床多年的木工张师傅家磨刀。8、在走街串巷磨刀的过程中,陈玲波还有着“文明从我做起”的自觉本能。他会沿街拾捡垃圾,并把它们分门别类放进垃圾桶里。9、陈玲波还有点“多管闲事”。如果有人开饭店或者摆宵夜摊找他磨刀,他会不厌其烦地告诫别人要诚信经营,千万别用潲水油等坑人的东西,而如果有人找他磨匕首类的管制刀具,他会拒绝、劝阻乃至于报案,有一次还差点被个要磨匕首的醉汉打了。10、当下,正由陈玲波“结对子”的有孤寡老人、残疾人、重病患者和少数民族人群,超过了三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