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倍思亲,可惜你再也见不到这位善良的老人了!
2016-10-26他,靠着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踩三轮赚出来的血汗钱,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资助了300多个学生完成了他们的大学梦; 他,创办了一家支教公司,倾其一切地捐资助人,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却始终没能在生前入选“感动中国”人物榜。 他,就是白方礼。年轻的白方礼长相清秀 白方礼生于1913年,祖祖辈辈家境贫寒,13岁开始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他逃难到了天津,在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哪曾想到,从他骑上三轮车开始,这一蹬,就是一辈子。他每天早出晚归、辛劳奔波,勉强维持生计。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 此后十多年间,他先后捐出了善款35万元,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白方礼老人正在车站等待接客炎热的夏天,白方礼老人蹬着三轮在街头接客,汗水早已湿透了他的背脊 2001年,白方礼捐出了他的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经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就只能在车站上给人看看车,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他存够了500元后,当年冬天,他到天津耀华中学,向学生递上了饭盒里皱皱巴巴的500元钱。他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 2005年9月23日,92岁的白方礼老人永远的离开了,离开了停在他家楼下那辆老旧的三轮车,离开了那些他曾资助过的学生们,离开了崇敬他的人们。为致敬白方礼老人,人们在他去世之后为他立起了塑像 老人去世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继承白方礼的行善足迹。 有人匿名每年向湖南大学捐赠10万元,资助20名优秀学生读书,却始终不透露自己的名字,只希望大家记住“白方礼”这个名字; 有人东奔西跑,四处游说,为的就是帮白方礼老人建一座纪念馆,让更多人知道老人的事迹; 更有人倾家荡产,为白方礼拍摄纪念电影,甚至为了让大家通过电影都知道“白方礼”这个人,不惜让大家都来盗版他的电影。 正是一个又一个的“白方礼们”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亲力亲为的参与行善,并把行善的美好传播给了身边的人。后来的热心人为白方礼老人修建了一个纪念室 网友在纪念白方礼老人的专题网页上如此评论:“ ‘一个馒头,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简单生活;三百学子,35万捐款,他就这样感动中国。’ 他极端清贫朴素的生活,与他捐出的35万善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人们麻木的神经受到触动;他老迈的九旬之躯,与三百学子灿烂的笑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们漠然的心湖荡起了波澜。由白方礼,社会知道了什么叫‘拳拳之心’,什么叫‘积小善成大善’,什么叫‘大爱无言’。白方礼老人让这个社会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你从事的职业多么卑微,只要你竭尽全力去爱,去奉献,你都会变得高贵,受人爱戴。”白方礼老人和资助的孩子们在一起 是啊,这样的行善者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他们收养弃婴、赡养非亲非故的孤苦老人、多次冒着巨大风险抢救他人生命、舍己捐资助人、创办互助型自组织、亲力亲为关怀最弱势群体、艰难地创办社会福利场所……他们大多生活清贫、勉强维持生计,但他们都有一个朴素而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不能无视他人痛苦。当他们不遗余力,承受着经济窘迫、舆论非议和巨大风险帮助他人的时候,你可曾想过,他们才是最需要支持的一群人。 又是一个重阳佳节,今天,我们纪念白方礼,他的离开,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痛,但无数的“白方礼们”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只是……只是!我们来不来得及,愿不愿意像今天的你一样,给予他们关注,给予他们力量与支持!我们希望,从这一刻开始,你能和我一起,关注行善者、致敬行善者、帮助行善者,别再等到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才追悔莫及; 我们希望,全世界个体行善者联合起来!互助起来!越来越多起来,直到满溢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为众人抱火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为众人抱火者,何忍使其徘徊于风雪! 为众人抱火者,别再等到他......!
她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人,可是你却一点儿都不知道!
2016-10-08走访唐才英婆婆是个下雨天.婆婆生活在江西新余一个年代久远的火车站旁,婆婆家的房子是几十年前自己建的,自家没有卫生间,四五间房子一间间串起来,婆婆在房屋旁边狭隘的土地上种了一些菜,这些菜除了自家吃一些,还能拿到市场上卖点钱。 唐才英婆婆今年81岁,曾经是分宜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清洁工,她在医院工作了30多年,负责打扫卫生、照顾病人,按婆婆的说法:“什么都做”。因为工作的原因,婆婆不断的捡到“不要的女孩子”,这些孩子,多数是用草纸包着,被弃之于各种旮旯角落里。婆婆实在不忍心看到这些孩子就这样活活饿死,就偷偷的捡回来,偷偷的养着。婆婆的丈夫是有工资的人,但并不支持婆婆收养孩子,因为他们自己还有五个亲生孩子。婆婆不敢带太多孩子回家,只能带着孩子东躲西藏的。“孩子要藏起来,不敢抱出来,不敢带他们看病,也上不了户口,因为私自收养弃婴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要被抓。” 就这样,婆婆捡了三十多个孩子,实在忙不过来,婆婆就出点钱请孤寡的老人帮忙,孩子生病了,婆婆就找医生讨一点药,亲自给孩子打针。婆婆说:“我带到孩子长大一点了,会笑了,惹人喜爱了,再帮他们找好人家收养。”现在,这些收养孩子的家庭都和婆婆有往来,婆婆必须“知道他们过的好,才能放心”。 但也有意外发生,琳琳几次从收养家庭跑回来,养父母称这孩子带不亲,把孩子还给了婆婆。还有婆婆听说港港的养父母对孩子并不好,实在不放心便上门讨要孩子,可对方索要几千元抚养费才放人,婆婆只好四处借钱,最后才把孩子要回来。还有个残疾孩子,婆婆自己实在抚养不了,便把他送到孤儿院,过不了多久,就听说这孩子被一个精神病患者打死了。婆婆说:“我最怕的就是孩子生病,我也有没带活的孩子,好难过啊。” 就这样,共有6名孩子由婆婆亲自抚养长大,婆婆以一名清洁工微薄的工资,养育了包括亲生孩子在内的十二名孩子。琳琳卫校毕业后在婆婆工作过的分宜县人民医院担任助产士,每天迎接新生命的诞生。港港一直和婆婆一起生活,今年读高三,长得非常阳光帅气。 与其他收养子女的家庭不同,婆婆鼓励他们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母丢弃你们是没有办法,不要怨恨他们,现在他们年纪也大了,肯定会后悔,也会想念你们,你们等自己有能力了,就要去找他们。可琳琳不想去找,她说:“婆婆收养了我,就是我的亲人,我是一个很幸福的孩子,我有外婆外公,有舅舅姨妈,还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不觉得自己缺什么。” 这几年,好像政策和风气发生了一些变化,媒体和政府都来关心婆婆,表扬她做的好事,给予她各种荣誉。但婆婆的生活依旧,她几乎没有存款,每天弯腰种菜,和留在家里的孙子孙女聊天说话,脸上挂着笑,安详慈爱。 在医院担任助产士的琳琳告诉我,随着二胎政策放宽,遗弃健康孩子的父母越来越少,她所在的医院现在几乎没有遗弃婴儿的,所以婆婆的这种收养形式是一段历史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