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了,当家长们带着孩子走进武汉启萌星手拉手互助中心时,惊喜地发现原本漏水的房顶和发霉的墙面已经修葺粉刷一新。高兴之余,他们好奇地问中心的创办人何桂霞:“哪来的钱修房子?”
“都是建辉基金会捐助人捐的钱。”何桂霞满怀感激地说。
老师和孩子们在翻新后的教室里上课 由于家境贫寒,姐妹众多,何桂霞15岁就辍学了。20岁时来到武汉打工,后跟丈夫相识相恋,两个人勤劳节俭,好不容易在武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因为丈夫热衷公益,工作之余,何桂霞经常和丈夫去敬老院照顾老人,去福利院看望孤儿,有时还参加困难留守儿童慰问活动,送书、送文具。 那时候的何桂霞,觉得生活充实而美好,而且深信,明天会更好。 然而,这一切,都在2006年崩塌了。 那一年,她和丈夫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女儿。可还没来得及高兴,医生就告诉他们,孩子小脑先天发育异常,以后可能不会说话,甚至可能永远站不起来。 孩子三岁时,儿童医院给出了权威诊断:孤独症。 何老师(右一)和志愿者交流
此后,何桂霞辞去工作,天天带着女儿到康复机构训练,效果非常显著。三个月后,孩子就能在大人的帮助下,摇晃着走上几步,而且,从未说话的她还开口叫了妈妈。 何桂霞心里那个高兴,同时也意识到干预对于孤独症儿童的重要性,她开始到各大医院学习康复知识,参加培训。回到机构,遇上什么杂活,她都帮着干,看到家长对着孩子手足无措时,也总是主动上前帮忙。一段时间后,她成了机构的一名工作人员,后来又成了特教老师。 几年后,女儿顺利进入普校,何桂霞则决定继续留在机构。在她心中,那些特殊孩子,就是以前的女儿;那些无比焦虑恐慌的妈妈,就是曾经痛苦绝望的自己。她心疼这些孩子和妈妈,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们免费训练。 2015年初,因机构搬迁,何桂霞离职了。此后,她尝试从事其它工作,可机构里孩子们的身影,却时常出现在她的睡梦中。她知道,自己这辈子是注定要和这些孩子在一起的。 何老师教孩子画画 2015年12月,何桂霞创办了孤独症康复工作室,为五名孤独症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第二年5月,启萌星手拉手互助中心正式成立。何桂霞的想法是,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学生交的费用够日常开支就行。 不过,想法归想法,真的实行起来却是另外一副模样。2600元每月的费用,只有一名家长交了全额,其余都有部分减免,其中两个孩子费用全免。如此一来,机构的财政经常出现亏损,何桂霞只能用丈夫的工资来填补。 磕磕碰碰走到今天,互助中心已累计服务了60多名孩子,其中有10多个孩子经过训练后顺利进入普幼,5名进入普小。还有部分大龄孤独症患者,长期在中心学习,在何桂霞的努力下,他们都学会了基本的自理和简单的手工劳动。 何老师带领志愿者参观孩子们的手工作品
2020年6月,志愿者来到互助中心走访何桂霞,了解到机构每年的支出在20万元左右,前两年收支勉强持平,从2018年起每年亏损近两万元。但何桂霞并没有打算放弃,她表示能撑多久就撑多久。 随后,建辉基金会将何桂霞评定为致敬人物,为她提供长情陪伴、节日慰问和心愿支持等服务。 疫情发生后,互助中心的财政进一步恶化。机构所租的场地是一栋几十年房龄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墙面破旧发霉不说,天花板还裂开一条大缝,严重漏水。何桂霞多次想进行修缮,无奈实在拿不出这笔费用。 翻新前发霉的墙面和开裂的房顶 今年暑假,建辉基金会在获悉何桂霞的心愿后,代表捐助人为她汇去善款16324元,用于屋顶的修缮和墙面翻新。 经过一番忙碌,房顶不漏水了,墙面的黑霉也没有了,何桂霞的心情和这焕然一新的教室一样,爽朗明亮。 翻新后的墙面和教室
何桂霞非常感谢捐助人的爱心捐赠,让孩子们有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回想当年,女儿被诊断为孤独症时,她的信念也曾动摇,如今,年近50的她,每天围绕着一群特殊孩子,从容温和。她说:“孤独症不会改变我们,它只是帮我们发现自己,你是怎样的人,你有多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