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霖
中年丧子后,张列女走上了收养残障弃儿的行善之路。12年来共收养了11个孩子。11月19日,志愿者代表捐助人为她送去生日礼金1000元。
“我从山村来, 山村里有我的爱,深深的窑洞暖暖的炕,我躺在妈妈的怀。”民歌《深深的窑洞暖暖的炕》,以优美深情的旋律,唱出了窑洞里母亲与孩子间浓浓的爱。对孩子来说,只要有妈妈的怀抱,再简陋的窑洞,也是天堂。
在山西洪洞县刘家坦镇西义村,有一个窑洞式的农家小院,生活在这里的,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现年66岁的张列女、郭玉林夫妇和4个残疾儿童。这些孩子原先都是弃婴,早早就失去了妈妈的怀抱,但来到这个家后,爷爷奶奶的怀抱,就成了他们的天堂。

张列女夫妇和他们收养的部分孩子
2008年,张列女年仅21岁的儿子因患尿毒症不幸去世。在治病期间,一家人得到了不少好心人的帮助。张列女至今仍会念叨,一位匿名的爱心人士给儿子捐了一万元,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巨款,让她永生难忘。
儿子的离去,对张列女夫妇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失独的痛苦,日夜撕裂着他们的心灵,尤其是张列女,“当儿子离开人世后,她几乎变成了‘疯子’,疯到了有时会在村里乱跑的程度。”郭玉林回忆说,“当时民政局的领导就建议我们收养一个孩子,让她心灵上有个依靠,说不定病情就好转了。”郭玉林和妻子商量,俩人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2009年3月28日,张列女夫妇接到民政局打来的电话,让他们到医院去看一个一岁多的男孩,说这个孩子因为双腿缺失被父母抛弃了。夫妇俩听到后并没有犹豫,前往医院把孩子接回家正式收养了他。如今,这个被爷爷奶奶叫做“三蛋”的孩子正在上六年级,是个性格开朗,成绩优秀的好学生。

大的孩子穿不下的衣服,自己动手改改,还可以给小的孩子穿。
从这以后,张列女夫妇又陆陆续续收养了10名不同程度的残障孤儿,这些孩子最小的刚出生几天,最大的六七岁,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村里人都摇头说这夫妻俩是想儿子想疯了,带回来这么多有毛病的娃,但张列女不管那么多,她说:“想想当初给儿子捐款的好心人,咱要知恩图报,也不白来世间走一回。”
但是照顾这些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喂奶喂饭、端屎倒尿这些日常琐事都不在话下,最大的困难是这些孩子都有缺陷,需要长期的特殊照顾。有个9岁的孩子,由于智力障碍,连冷热饥渴都没有知觉,张列女除了给他做卫生护理外,还要定时给他喂饭喂水,时刻关注他的冷热变化,确保不让孩子挨饿受冻。
不过,对于张列女来说,再苦再累都不怕,就怕孩子生病。躺在病床上的孩子,总是会让她想起儿子生病时的样子,所以,每次有孩子生病住院,她和丈夫都废寝忘食,日夜精心守护,同病房的病友看了,都以为孩子是夫妇俩的亲孙子。

这小小的院子,简陋的推车,就是孩子们的游乐园。
在外人看来,张列女夫妇是一对苦命夫妻,中年丧子,后半辈子都用来照顾残障儿了,但实际上,这个家庭的日子虽然紧巴,却一直其乐融融。对于张列女夫妇来说,这些别人不要的孩子,都是他们的掌中宝,他们要用最好的爱,去呵护他们。
不少村民说张列女太娇惯孩子,多少年来不论孩子怎么惹麻烦,从不打骂他们。张列女回答:“这些孩子的身份和身体状况都很特殊,关爱还来不及,怎么舍得打骂?何况打骂也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法子。”郭玉林则说,“当初我儿子在西安、北京、太原看病时,走到哪儿都有好心人帮助……好好把这些娃养大,是我们唯一能做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孩子进来,有的孩子则被好心人领养,如今,还有四个孩子和张列女夫妇一起生活。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操劳中,张列女的腰慢慢弯曲,成了她背上高高隆起的一座小山。
去年年底志愿者上门走访时,亲眼目睹了身材瘦小且严重驼背的张列女如何细心照顾孩子,光是喂完三个孩子就得花两个小时,期间,张列女没有表现出哪怕一丝不耐烦,对她来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正是对孩子们无条件的大爱,让她赢得了社会的敬重,也获得了不少好心人的支持。

一粥一饭,都是奶奶的慈爱。
随后,建辉基金会的评审委员会经过认真评审后,将张列女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为她提供节日慰问和长情陪伴等服务。
2021年11月中旬,张列女收养的一个患有先天唇裂的小女孩住院做修复手术,张列女一直在医院陪护。11月19日,志愿者带着奶制品和果篮来到医院看望,并为近期过生日的张列女送上生日慰问金1000元。

孩子还需要再做多次手术,唇裂才能完全修复。
张列女非常感谢捐助人的爱心,也感谢志愿者特意前往医院慰问。聊天中得知,她家里的窑洞因前段时间持续下雨出现了大面积的渗水、滴漏起皮现象,正赶上孩子做手术,现阶段没有多余的财力进行修补,只能将就着住。

窑洞内墙渗水、起皮严重。
不过,对于孩子们来说,不管这窑洞多破旧,只要能依偎在爷爷奶奶身边,这里就是他们的天堂。而对于张列女来说,生活曾给过她最大的痛苦,但因为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份深沉的爱,她的伤慢慢得到了治愈,并最终完成了生命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