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就有家,有爱就是年。一个老人和一群特别的孩子,在除夕之夜,美美地吃上了一顿特别的年夜饭。
吃饭啦!鸡、鸭、鱼、虾,当然还少不了湖南人最爱的小炒肉……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围坐在饭桌四周,这么丰盛的饭菜,一年仅此一回噢。

简陋的“饭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平时吃不到的菜肴。
没错了,这就是中国人最注重的年夜饭。不过,我们说的这顿年夜饭很特别,是一个老人和17个残障儿童一起吃的。对他们来说,他们生活的宁乡县恒爱残疾人托养中心就是他们的家。
这个老人名叫廖懿平,今年76岁,他是恒爱融残疾人托养中心的创始人和大管家,在这里生活工作已经有22年了。
1983年,已有一个女儿的廖懿平老来得子,没想到却是个脑瘫儿,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的妻子最终选择了离开。从此,廖懿平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娘,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廖校长和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
1997年,廖懿平所在的工厂倒闭,他无奈下岗。为了维持生计,他想送儿子上特殊学校,自己才能外出谋生,但当时的宁乡县没有这样的学校,他渐渐萌生了办一所特殊学校的想法。
第二年,廖懿平创办了宁乡博爱特殊教育学校。为了筹集办学资金,他把自己刚开不久,经营状况良好的煤球厂忍痛出售,把老家的房子也卖了。此后,他从一个小工厂的老板变成了一个特殊学校的校长,也成了无数个特殊儿童的“伯伯”。
刚开始办学的时候,廖懿平计划收10个学生,没想到许多残障儿童的家长听到消息后,纷纷把孩子送过来,最多时有30多个学生。两年后,学校变更为恒爱残疾人托养中心。

“孩子们,排好队,准备做早操了。”
托养中心的残障儿童大部分来自农村穷苦家庭,但即使对方交不起钱,廖懿平也来者不拒,还有一些被遗弃的孩子,他也一一接了回来。在这些孩子身上,他看到了儿子的影子,所以他也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所有孩子。很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连上厕所的意识都没有,廖懿平一个个给他们喂饭、穿衣、洗澡、把屎把尿……
中心虽然有专职的保育员,但到了晚上,只能由廖懿平自己负责。每天晚上12点,廖懿平准时起床,检查孩子们有没有把大小便拉在床上,如果有孩子失禁,得及时给他们擦洗,再换上干净的床单。凌晨3点,他再次起床巡视。到了五点多,他便早早起床了,趁孩子们还没睡醒,他得赶紧把那些满是污秽的衣物清洗干净,然后打扫卫生。

廖校长在照顾残障孩子。
在廖懿平和老师的照顾和引导下,原本连吃饭,解手这种小事都无法完成的孩子,慢慢学会了最基本的生存技能。20多年来,廖懿平送走了100多个残障孩子,每一个从这个“家”走出去的残障人士,基本都实现了生活自理。
2014年,廖懿平的儿子不幸去世。“儿子是在我的怀里走的。”廖懿平说,“办这个学校最开始是为了他,我怕自己死后没人管他,没想到,儿子走在我前面。这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说到这里,他停了下来,眼里泛着泪光。

廖校长随身带着儿子的照片,空闲的时候就拿出照片默默端详。
这么多年来,廖懿平不但没挣过一分钱,中心还因为资金问题搬迁了4次,中间还停办过一段时间。廖懿平只能四处化缘,想尽办法东挪西凑,勉强解决孩子们的温饱问题。
现在,托养中心一共有32个孩子,6个员工,其中4个是专职人员,每个月给他们的工资要用掉一万元左右,加上水电房租,中心的财政还是入不敷出,而廖懿平自己的退休金和女儿给的零花钱,早都填进去了。

不少智障儿童脾气暴躁,砸玻璃摔椅子是常有的事,廖校长兼职木工,修理床铺桌椅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廖懿平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慢慢传开了。深圳市建辉基金会获悉线索后实地走访了恒爱残疾人托养中心,并于2017年7月列廖懿平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代表捐助人为他提供生活补助、节日慰问、长情陪伴等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改善了孩子们的生活环境。
2021年1月29日,建辉基金会代表捐助人,照例为廖懿平汇去一季度的生活补贴1500元。

生活补贴银行回单。
2月初,得知托养中心有17个孩子将留下来过年,考虑到中心的经济困难,工作人员和孩子们平时的生活都比较简朴,建辉基金会于2月8日委托长沙市快乐义工协会再次支持廖懿平3600元,用于购买春节物资,希望他们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过上一个愉快的春节。

春节物资补贴银行回单。

孩子们吃上了丰盛的年夜饭。
“照顾好智障孩子,需要发自内心的爱。” 这是廖懿平说过的一句话。是啊,如果没有深沉的爱,如何能坚持22年如一日地照顾这些残障孩子?又如何能以近乎倾家荡产的方式为这些残障孩子搭建起一个家?
他们的家很简陋,他们的年夜饭也不豪华,但因为有了这份爱,这个家里的这顿饭,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
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