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氤氲、喧闹繁华,合肥市双岗,是一条烙印着城市记忆的老街。在它岁月斑驳的巷弄间,隐匿着一家家美味小店,店龄超过十年的比比皆是。
这条老街的美食江湖里,"樊燕仓爱心小吃"店必定榜上有名。食客们慕名前来,惦念的不只是一碗鲜香醇厚的牛肉面,更有一份历久弥新、余香缭绕的情怀。
走进小店,最先闯入视线的不是菜单,而是满墙锦旗,每一面锦旗,都承载着一个关于温暖与救赎的故事。
店内更为醒目的位置挂着一张海报:“朋友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会对你伸出援手,本店免费提供一碗小吃。"
店主樊燕仓,今年63岁。自2001年支起一个小摊儿,他就挂上了“爱心排挡”的招牌。二十四年过去了,已经无法计数,他送出了多少免费餐。但这涓涓善举,正如他手中那碗面的蒸腾热气,悄然弥漫,沁入无数人的生命,给予了他们希望和温暖
“你没有找我钱!”一位衣服蔽旧、皱纹满面老人,吃完一碗饺子,执拗地朝樊燕仓嚷嚷着。樊燕仓没有计较,默默地又找了他一次钱,还关切地询问老人有没有吃饱。
这样的插曲在店里并不稀奇,对于孤苦无依的人,樊燕仓总是格外温柔和包容。因为,38年前,也曾有人用同样的善意温暖过他的困窘。
樊燕仓的每一天,都忙个不停
1987年冬,25岁的樊燕仓怀抱襁褓中的孩子,带着妻子从舒城老家来到合肥讨生活。“那时候,我全身上下只有五十块钱,别说赚钱,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多年后,忆起这段往事,樊燕仓的眼中仍会闪过一丝阴霾。
两眼一抹黑的外乡人,很难找到工作,仅剩的50元纸币在寒风中显得那么单薄,没有住处、没有收入,也看不到希望,在异乡的街头,生活仿佛走到了绝境。
双岗菜市场卖牛肉的刘大妈注意到了这个窘迫的年轻人,她不仅让樊燕仓在自己的摊位帮忙,还把闲置的空房收拾出来给他们住。这双及时伸出的援手,拯救了一个濒临绝境的家,也在年轻的樊燕仓心中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
2001年,当樊燕仓终于在双岗老街二巷支起一顶红棚时,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盘算利润,而是挂出了一块手写木牌:"朋友,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会对你伸出援手,本店免费提供一碗小吃"——这是对善意的庄严承诺,只要有流浪汉、残疾人过来,樊燕仓都会盛上一份热气腾腾的小吃,免费送给他们。
24年岁月变迁,这句承诺的载体几经更换,
但始终摆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
红棚子下,热气蒸腾着馄饨、水饺、面条的香气,也蒸腾着一个朴素的信念——"我知道吃不饱的滋味,所以只要有人需要,我绝对不会让他挨饿受冻。少赚一点没关系,能帮一个是一个"。
2014年,因城市建设需要,樊燕仓结束了流动摊点的漂泊,在双岗老街盘下一间40多平方米的门面。"樊燕仓爱心小吃店"有了固定居所,爱心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樊燕仓的小店里,满墙锦旗是最独特的"装饰",一面面锦旗背后,是一个个被改写的人生故事。
每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
“这面锦旗是亳州的残疾兄弟送的,他一家六口四个人有残疾,我每天给他留一碗牛肉面。” 樊燕仓指着一面绣着 “雪中送炭”的锦旗,眼中闪烁着欣慰,“现在他找到工作了,经常还会来看我。”
有一面锦旗来自宿州灵璧的男孩赵林林。2008年,林林13岁,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无依无靠,流浪到了合肥,只能蜷缩在城市的角落里。
他饿极了,本来只想到樊燕仓摊儿上讨一碗面就走,樊燕仓却让他有需要随时来,还经常把他带回家休息。五年后,18岁的赵林林在樊燕仓帮助下找了一份饭店后厨的工作,后来又回到老家站稳了脚跟。
每逢年节,那个曾经的流浪少年总会回来看望"樊叔"。“如果没有樊叔,今天你们可能就见不到我了。”不再少年的林林提起这些依然会眼圈泛红。而对樊燕仓来说,"看着孩子能在社会上立足,我做的一切都值了"。
逢年过节,林林总要带上礼物来探望樊叔
大多数吃爱心餐的人都是樊燕仓主动喊过来的。“我看他们总是在摊子面前转啊转,也不说话。”阳阳便是其中的一位。
2013年,樊燕仓发现一个衣服总不合体的孩子常在附近捡瓶子,时不时就朝店里张望着。后来才了解到,孩子叫阳阳,就住双岗,从小得了脑瘫。“他说爸爸去世了,妈妈很小就抛弃他了。”樊燕仓给阳阳做了满到冒尖儿的一碗牛肉面,此后每晚8点,阳阳都会准时出现在铺子门前。再后来,街道和社区对阳阳做了妥善安置,提供一日三餐,还补贴给一定的生活费。
阳阳至今还在念着樊叔的好
还有一面锦旗格外醒目,那是虹桥社区韩炳生老人代表社区受助居民送来的,上面写着"传承善举,情暖桑梓"。
多年来,樊燕仓为辖区内的残障人士、孤寡老人免费提供餐食,疫情期间更自掏腰包购买消毒液、口罩和粮油蔬菜送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双岗老街,谁家有了难处,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樊燕仓的小店。从流浪青年到空巢老人,从残疾人士到临时遇困的普通人,二十多年来,樊燕仓送出的爱心餐难以计数——"少的时候一天两三人,多的时候七八个,有些人来了很多次,有的仅仅是一'面'之缘"。
妻子刘秀芳是樊燕仓公益路上最坚强的后盾
樊燕仓还先后加入了合肥庐阳区双岗老街义务夜巡队、合肥庐阳区双岗街助残队、安徽书画网公益事业部、胡文传爱心服务总队等四个公益团队,将个人的善行融入更广泛的公益网络。
在众多受助者中,有些人不仅走出了困境,更接过樊燕仓的爱心接力棒,成为新的行善者。郑祥生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一场大火夺走了他全部家当,是樊燕仓和社区居民伸出援手,提供衣物、资金和精神支持。度过难关后,这位理发师将店面改造成"南方爱心理发店",二十多年来坚持7元理发,还为90岁以上老人和重残人士免费上门服务。"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他们帮助了我,从那以后我就加入了樊燕仓的志愿团队"。如今,郑祥生墙上的锦旗也越来越多,但他始终记得多年前那个改变自己的转折点。
郑祥生开起的爱心理发店,是对多年前那份善意的传承
善意如涟漪,从卖牛肉的刘大妈到樊燕仓,再到郑祥生和更多受助者,不断扩散。
每天五点,当晨光还未完全穿透云层时,樊燕仓的小店就亮起了暖黄的光。
他揉面,妻子刘秀芳炖肉,蒸汽缭绕中,小店的招牌若隐若现。樊燕仓时不时会扭头看一眼忙碌的妻子,眼中的柔情与敬意一览无余:"能够坚持做公益这么多年,少不了老婆的全力支持。她和我一样,都不忘本。" 妻子和他一样,起早贪黑经营着这家并不赚钱的小店,却从不抱怨。
有人问樊燕仓,何时会停下这份劳碌,他眼神坚定地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做下去。做爱心,我很快乐。"
从1987年到2025年,从受助者到助人者,樊燕仓用一碗热饭串起了近四十年的善意循环。温暖无需宏大叙事,它可以始于一双援手、一碗热汤,融于市井烟火、日常坚守。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正是这些微小而恒久的善意,构成了城市真正的心跳。正如一面锦旗所写:"樊墙之内,有爱为仓"——在这方寸之地,永远有热汤等候,有善意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