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视野里,轮椅上的皮晓宁永远保持着精致:妆容妥帖、衣着得体、精神饱满,好似一朵向阳花。
她是灵心慧质的多面手,针灸、阅读、写作、绣花、射击、飞镖,滚烫的爱好让平凡的日子都漾着光。
她是热心公益的追光者,成立安徽同行身心障碍者发展中心,创新助残公益活动,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让残障人士的需求被看见。
然而,火热的姿态背后,却是常年的伤病和拮据。多年来,一家三口的生活仅靠丈夫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在维持,她能省则省,一副义肢用了20多年,磨损严重导致腰椎、颈椎病痛缠身。
但她在疼痛处贴上膏药,置身伙伴们中间时,依然挺直脊背,挂上灿烂的笑容,用向阳而生的姿态融化着疲惫。
皮晓宁,这个温暖而坚定的女子,用她的生命轨迹证明:身体的残缺无法禁锢一个自由的灵魂,只要心中有光,轮椅也能驶向远方。
飞镖在空气中划出锐利的弧线,“嗒”一声钉入镖盘红心。因为无数次被击中,挂在皮晓宁小屋墙上的那面镖盘,中心有个明显的凹坑。
从15岁到20岁,受伤后的五年时间里,皮晓宁几乎足不出户。孤独岁月里,飞镖,曾是倾听她情绪的伙伴。
皮晓宁非常热爱飞镖这项运动
1982年,15岁的皮晓宁正值人生最灿烂的年华。她活泼灵动,像所有同龄女孩一样爱跑爱跳,享受着青春的馈赠。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火车事故,让她永远失去了双腿。“我从一个活蹦乱跳的人,一下子就变成这样了,心理落差很大的。” 事故之后,皮晓宁将自己封闭在家,拒绝出门。
那时,家住一楼的她总是蜷在窗边悄悄向外张望,路人无意间一瞥,就会让她立刻躲进窗帘背后。身体残缺带来的自卑,成了一道厚壁障,她不敢想象,这样的自己该如何面对外面的世界,如何承受他人怜悯或异样的目光。
生命在绝望处又给了她转机,一个偶然的机会,皮晓宁被选为女子气步枪射击运动员,推荐参加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那时候还是有心理阴影。”但在家人的极力支持与鼓励下,她最终参赛,并获得了前六名的好成绩。
这段运动生涯不仅给了皮晓宁久违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让她认识了许多残障朋友。"我感受到了同伴之间的支持。"这些朋友敢于袒露自己不完美的身体,敢于自信地面对生活,这种态度深深触动了皮晓宁。在集体的温暖中,她第一次意识到:“即便坐在轮椅上,生命并不等于就是静止了,有梦就要去追。”
回家后,皮晓宁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把蒙尘多年的残疾人三轮车擦得铮亮,让家人帮她推出门前的台阶,摇着车走了出去。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对她而言却是一次巨大的跨越。
刚开始,走到哪里都会有很多异样的目光看着她,皮晓宁浑身像扎刺一样不自在。但一次次出行,一次次走入人群,慢慢地视野开阔了,想法也有了改观。对她而言,每一次摇动车轮,都是对自我设限的一次突破;每一次面对陌生人的目光,都是对内心恐惧的一次战胜。
此后,皮晓宁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技能,针灸、写作、绣花、编织……她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着所有能够丰富自我的知识。这更像是一种心理疗愈——专注于银针或文字时,她会忘记身体的障碍,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阅读,也是皮晓宁自我疗愈的方式之一
凭借不懈努力,她考取了针灸医师证、医疗执业资格证,开了一家诊所。诊所不大,却承载着她重新融入社会的希望。有家境困难的患者来找她看病,她都会免费治疗,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渐渐地患者都成了她的朋友。而每次用自己所学为病人减轻病痛,也都在积累着她的自信。
皮晓宁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她和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美丽的人生。然而,作为一位轮椅上的母亲,她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当她想带着孩子出门游玩,总会遇到种种问题:没有无障碍公交车,上车难,打车难,出门台阶多……这些无形的障碍像一堵堵高墙,阻挡着她参与社会生活的脚步。
2011年前后,命运再次考验皮晓宁——年事已高的父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她毅然放下事业,专门照顾父亲和家庭。拖着残障的身体,还要照顾父亲,那些艰辛成为了她日后投身公益的种子。
2013年5月,皮晓宁发现残友群里一位名叫朱大勇的骨髓空洞症患者,在个性签名中写道:“來滨湖住院已经半个月了,特别孤独。”短短的十几个字,却一下揪住了皮晓宁的心。她带着礼品,前往医院看望朱大勇,并了解到他已经卧床十几年,生活极为拮据,医疗费都掏不出来了。
回到家后,皮晓宁开始组织残友轮流到医院探望鼓励朱大勇,还在网络上发贴募捐,筹得善款一万余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皮晓宁和残友一起到医院探望朱大勇
同样是在那个五月,皮晓宁和残友、媒体一起去家乐福宣传倡导无障碍环境,超市入口的柱子却阻碍了轮椅进出。
那时的皮晓宁,住在瑶海,却经常打车到马鞍山路的家乐福去购物,就是因为这家家乐福从一楼到二楼是斜坡,方便推着轮椅上楼。后来不知何时,门口却拦了三根柱子。“我们当时很生气,但更多的是不解,这让我们怎么上去?难道我们就不应该来超市吗?”皮晓宁与她的伙伴们行动起来。“那时候我们就用一张红纸,上面写‘有爱无碍’,又用塑料锤做出敲打障碍物的方式,以这种‘行为艺术’的方式告诉超市,我们残障人士也有购物需求。”
超市负责人当即表示,会尽快清除障碍。“第二天我恰好路过超市时,发现障碍真的就被清除了,我的心里觉得很温暖。”她还赶忙拍了照片,发到QQ群告诉伙伴们:“我们首战告捷”。
这两件事,一件让皮晓宁看到了残障人士的困境,另一件让她看到了勇敢沟通的力量。
2013年7月,皮晓宁与朋友们联合成立了"安徽无障碍行动小组",希望通过这个组织让更多的残障朋友走出家门。小组成立一年后,又将其更名为"安徽同行身心障碍者发展中心"。"同行"二字意味深长,既是残障人士之间的互相陪伴,也是残健融合的美好愿景。
富有创新精神的皮晓宁创意策划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公益活动。
2015年到2018年之间,她和朋友们连续组织了"同行杯"轮椅马拉松赛,不仅提高了公众对无障碍环境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帮助残障人士建立了自信——当他们成功完成比赛时,那种成就感足以战胜长期积累的自卑与恐惧。
她组织了残障人士才艺大赛。"只要有才艺,都可以上台展示。大家参与度很高。"这些大赛没有专业评委,台下的掌声和喝彩就是最好的得分。包容性的活动让许多长期自我封闭的残障人士第一次感受到被接纳、被认可。
皮晓宁还策划了一系列小型但富有成效的倡导活动。她设计了一个名为"陪我逛街"的系列活动,邀请残障朋友和公众一起参与。为了增进理解,还特地邀请非残障人士坐在轮椅上体验,通过角色互换培养社会同理心。
此外,她还开展了"咖啡观影"、"公约沙龙解读"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看似轻松,却为残障人士创造了安全、友好的社交空间,帮助他们逐步建立社交信心。
随着工作深入,皮晓宁意识到,倡导无障碍环境,鼓励帮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我们帮助很多残障朋友勇敢地走出家门,但是走出来能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她心头。
怀着这样的思考,皮晓宁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推动残障人士融合就业。她和一些残障伙伴初拟了帮助残障人士融合就业的计划,为企业提供服务,从五个维度做出评估,对岗位进行分析,之后再对接残障人士。"我们其实是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计划刚刚起步时,皮晓宁和团队走访了本地多家企业,先从一些流动性大的岗位着手。"很多公司也很烦恼,岗位流动性大了也缺人。但他们不知道,残障人士也可以做这些工作。"皮晓宁开始给对接的公司提供培训,让企业了解到残障人士能够做什么,也了解他们日常对设备和工具的需求。 “我希望可以挖掘出更多残障人士的潜能,让他们自信面对社会。”
多年付出,让皮晓宁收获了无数荣誉,“安徽省十大公益慈善人物”“合肥市社会服务人才”“安徽省第七届残运会飞镖冠军”“合肥市首届助残志愿者先进个人”“包河区好人” ……
但是,荣誉背后却是她生活的困窘。由于长期专注于公益事业,从 2011 年以后她就没了收入,一家三口主要靠丈夫每月 2000 多元的工资生活。颈椎、腰椎也因严重磨损的义肢导致病痛缠身。伤病与拮据,曾使她一度陷入困苦和迷茫,一次次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值得。
2018年,建辉基金会评审委员会将皮晓宁评定为致敬人物。在广大捐助人的支持下,皮晓宁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志愿者的定期陪伴,也让她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太幸福了,被爱的感觉真好。要在公益这条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奔赴。”这份认可曾让她泪流满面,给了她继续前行的勇气。
公益路上,皮晓宁带领团队服务残障朋友已达1000多人次,还省吃俭用为困难残友捐赠了3辆轮椅和衣物。轮椅限制了她的行走范围,却无法限制她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她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的轮椅依然行驶在合肥的大街小巷,驶向更多需要帮助的残障朋友。在她身后,是一条越来越宽广的无障之路,越来越多曾经封闭的心灵正沿着这条路,走向社会,走向阳光。而这一切,都始于,曾经那个失去双腿的女孩决定,不再躲在窗帘背后,而是勇敢地走出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