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安县的姜方成,本是一名高空焊工,却被万伏电流击碎人生。身体残缺的他逆光而行,不仅重塑事业,还致力于公益,为千户残疾家庭点亮希望。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通过评审,于2022年8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对于建辉慈善基金会捐助人的帮助和关心,姜方成感恩的方式是:去帮助更多人,把爱传承下去。
夜幕垂落时,四川汉子姜方成总爱独坐山坡,眺望倾泻在农场上空的星海。轻柔的山风掠过,携带着淡淡梨香,那是希望的味道。 12年前,万伏电流曾无情击穿他的身体,摧毁了他给家人和自己创造过幸福的右手。那时,他万念俱灰,以为人生就此坠入了无底深渊。 然而,谁也没料到,姜方成并没有被深渊困住。 他从脚下的这片梨园启航,不仅重塑了自己的事业,还闯出了一条蓬勃的公益之路。 他苦心经营梨园为公益“输血”;参与成立江安县扶残助残协会,为1000多户残疾人家庭提供帮扶;还开办了方程废旧回收站,致力于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 身体的残缺或许永远无法修复,但他却在一个个残疾朋友的笑容中,拼接出了完美人生,用钢铁般的坚韧和炽热爱心,诠释了生命有很多种可能。
四川省江安县一个小山村里长大的姜方成,1998年中学毕业后,便只身南下广州,学得一手精湛的钢构工程焊接技术。 2008年,他回乡创业,开了一家小小的焊接门店,生意蒸蒸日上,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和家人开创着幸福。
▲姜方成曾经经营的门店
然而,一切都戛然而止于2013年9月10日——万伏高压暴烈地击穿了正在专注于高空作业姜方成,也将他的人生一劈两半。 由于工友操作失误,把一万伏的高压电引入了他焊接的钢架上,电流从他的右手进入身体,从脖子、腹部、右腿三处击穿,造成他心脏骤停,随后他就从六米多高的地方坠落而下…… 经历了5个小时的生死抢救和四次大型手术,医生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他的生命,却无法补全他的躯体。
曾经灵巧的右手,肌肉挛缩如枯枝,再也握不住焊枪;左侧身体触感丧失、脊柱神经震荡、再加上胸椎骨折,摧毁了他的劳动能力。
“身体像在炼钢炉里炼着,没日没夜,只有疼痛。”渐渐恢复意识的姜方成身体和精神同样经受着折磨:“我完了!我是个废人!我是个负担!”这些念头萦绕不去,他甚至痛恨那场灾难为什么不干脆不把他带走。 那年,他才32岁,正值壮年,曾经是家里的顶梁柱,那时却仿佛无路可走。 万幸的是,姜方成有着很爱他的家人。爱人、父母和朋友,没人问他:“将来怎么办?”只是无微不至地陪伴和照顾着他。“他们永远鼓励我,永远支持我,永远以我为荣。”爱给了姜方成重生的力量,他渐渐冷静和振作起来,开始主动琢磨,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姜方成在家休养的日子里,因为缺乏运动经常咳嗽,母亲就从家里的果园里摘了些梨、熬了梨膏,让他每天喝点。甜甜的梨膏滋润了他的喉咙,也打开了他的思路。他想,把母亲祖传的“古法梨膏”产业化,会不会成为一条不错的创业路? 2015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承包了顺河村120余亩荒山,建起“方程农场”,脚下的土地,成了他重新站起来的支点。
杂草丛生的山坡上,姜方成拄着拐杖,带着工人们开荒整地,一锹锹凿开板结的土壤,一米米铺设起灌溉的管网,又一棵棵种下希望的幼苗。为了得到健康的梨子,熬出优质的梨膏,在生态种植理念还很陌生的贫困山区,他却从一开始就选定了拒绝除草剂,拒绝化肥。
日复一日的耕耘,荒山化作绿海,如今的方程农场,年产突破10万斤;他又把母亲传授的“九滤九炼”祖传工艺发扬光大,产品卖到了全国。
丰收的喜悦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与坚持。他曾在冰雹过后的泥泞中跪着捡拾过残果;也在凌晨三点的月光下,一瘸一拐挑着担子为果树施肥;还曾为了改进梨膏的品质,守着灶,连续12个小时不停地搅拌…… 吃过很多苦,走过很多弯路,但是,每当梨子飘香、果膏出锅时,姜方成却总会先送一部分去敬老院、康复医院、残障家庭……给最需要关注的群体。农场也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还通过农产品义卖帮扶困难家庭。
如同梨树的根系在暗处倔强生长,姜方成的助残事业也在巴蜀大地的褶皱里悄然蔓延。
▲姜方成带领志愿者慰问残疾人家庭
2017年,他与爱心人士共同成立江安县扶残助残协会,整合170余万元社会资金,如汩汩活水般漫过1100户残疾家庭的龟裂心田。协会大厅的墙上,"解负、济困、救心、授渔"八个烫金大字下,陈列着特殊的展品:重度残疾人家属陪护值班表上密密麻麻的红手印,心理诊疗室里用盲文写就的感谢信,还有"助残陀螺人"项目在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斩获的金奖奖杯。
“让陀螺人喘口气”,这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助残项目。
“陀螺人”——是指那些重度残疾人的照料者,他们如同永动机般日复一日地旋转于护理、家务与生存压力之间,没有喘息的机会,也没有自我价值的实现。
"陀螺人"项目招募轻度残疾人,进行专业培训后,为重度残疾人及其家人提供服务。轻度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重度残疾人得到了专业照料、“陀螺人”们得以“喘息”,一举三得。
▲姜方成为“让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捐款
吴婷,一个特殊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她们三姐妹都患有先天性软骨症,两个姐姐瘫痪在床,只有吴婷还能够蹒跚行走。这个家里,母亲就是那个“陀螺”,为了照顾三个女儿,她几乎完全舍弃了自己的生活。让母亲欣慰的是,吴婷十分懂事,品学兼优。 然而,2022年高考前夕,就在这个家庭似乎即将迎来曙光的时候,母亲猝然离世。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肩头。那时的吴婷,满心仓皇,根本无心高考。 就在这个至暗时刻,“陀螺人”项目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这绝望的一家。项目迅速为吴婷父亲安排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每月提供800元的助学助困补助,缓解了一家人的经济压力。姜方成和爱心人士张为军组成了”人肉升降机“,每天抱着两个姐姐上下4层楼去殡仪馆看望母亲,还有两位志愿者承担起照顾三姐妹生活起居的责任。 吴婷最终以江安职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成都师范学院,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像吴婷一家这样被成功托举的家庭还有很多。“残疾人需要的不仅是钱,更是尊严和希望。”同为残疾人,姜方成对每个残疾家庭的疾苦都感同身受。 作为项目的核心推动人之一,2024年,当姜方成站在“助残陀螺人”项目的颁奖台上时,台下60名通过培训上岗的残疾人家属整齐划一、集体起立,他们用刚学会的手语,郑重打出“光明”二字。这无声的致敬,远比任何热烈的掌声更震撼。 每个残疾家庭的苦尽甘来,都会让他想起自己熬制梨膏时的场景:"苦汁滤尽后的澄澈,才是生命本真的甜。"
▲带领残疾人一起回收废品
2021年,姜方成还与另一名肢体残疾人联合成立了江安县方程废旧回收站,引进“绿巨能”互联网+回收平台。旗下14个镇级分站点如同星链,50余名残疾人化身"环保骑士",骑着贴有二维码的三轮车穿梭街巷。 肢体残疾的老张用义肢操控液压打包机时,总会对新人说:"姜会长把这堆废铁变成了聚宝盆。"
公益版图不断延展,荣誉也纷至沓来,四川好人、四川省自强模范、宜宾市优秀志愿者......然而,荣誉背后,却是姜方成日常的清贫。他把赚来的钱和往年积攒的积蓄,大多都投入了公益。这些资金助力着一个个残疾朋友脱贫脱困,而他自己,连康复理疗都只能依赖志愿者的上门服务。 “我经历过绝望,所以我太清楚他们的痛苦。我只想尽我所能,给他们一点光,一点温暖。"每逢阴雨,姜方成右手的疤痕、和左腿中植入的12枚钢钉,都会隐隐作痛,仿佛在提醒着他过往的艰难,但他从未退缩,生活于他而言,恰如熬制梨膏,历经磨难,方得回甘。
如果将生命比作一篇文章,姜方成的这一篇无疑写满了浓墨重彩的笔触与惊心动魄的转折。从遭遇万伏电流的重创,到毅然投身助残事业,从受助者到领航者,他用生命诠释:残缺不是终点,而是向光而生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