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那年,陈秋娥正式成为长沙市湘雅医院的一名志愿者。 当时就已经是医院近3000名注册志愿者中最年长的一位,岁月流逝,将近十年后,今年75岁的陈奶奶依然坚守岗位。 马甲火红、白发熨帖,当她站在医院往来穿梭的人流中时,总是格外耀眼。 经过她时,你会忍不住想,岁月一定待她很温存吧?才能让一位古稀老人仍然拥有清亮的眼神、明朗的笑容和挺直的腰杆。 然而,熟悉她的人却都清楚,命运对待陈奶奶向来无情。 儿子龙江是血友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丈夫也在缠绵病榻多年后撒手而去。 她一度一个人负担着两个重病号的衣食起居,但是,她从未抱怨生活的苦,反而牢牢记住了身陷困境时那些点滴善意,因此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用爱和善良,来感恩善良。
“眼科在三楼。”“您是当天复诊么?不需要重新挂号,挂复诊号就可以。”“这个检查结果可以在自助机打印,我来帮您。”……75岁的陈秋娥思路清晰、声音洪亮,从容应对着患者五花八门的问题。
▲陈秋娥为患者指路
陈奶奶做的是导诊,“工作区域” 主要是门诊楼的一楼大厅和二楼的妇科。 花白却一丝不苟的发型,朴素却整洁得体的着装,上了年纪却依然神采奕奕,这些反差在她身上和谐共处,碰撞出了奇妙火花,让人见之安心,因此,患者都爱找她答疑,尤其是无人陪同的老人。 虽然每次上岗只有两到三个小时,但她几乎没有坐下歇脚的时候,站到后来,往往常常腰酸腿疼,对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家来说,这属实不易。
陈秋娥是2015年加入湘雅医院志愿者队伍的。 年纪大了,记忆力减退,看病的流程和诊室的位置对她而言,曾经有如迷宫。她做了细致的笔记,一项项死记硬背,还经常陪着患者一遍遍走科室。几个月时间,硬是逼着自己在脑海里建立起一张立体的科室分布图、和流程导览表。
现在的陈奶奶,能快速答出每个就诊流程,记得医院的角角落落,总能精准满足患者的需求,给出最明晰的答复,和最便捷的方法,因此,还常常会被别的科室“借调”走。
志愿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陈奶奶几乎都在陪着生活无法自理的儿子。 儿子龙江很小的时候就确诊了血友病,俗称“玻璃人”,碰撞不得,不然就会出血不止。 1994年,龙江放学途中在公交车上摔伤了大腿跨骨,造成大出血,之后多年病情反反复复,伤口一直无法完全愈合,还出现了肌肉萎缩、组织坏死等并发症。 2000年的7月,龙江旧病再次复发,皮下出血、伤口大出血并化脓发炎,被紧急送往湘雅医院救治。经过手术保住了龙江的性命,但他的膝关节却再不能正常弯曲,行动不便,只能呆在家里。
▲陈秋娥和儿子龙江
她带着儿子在湘雅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帮助,单位为她募捐,甚至医护人员也自发捐款,帮她们减轻压力。儿子出院后,陈秋娥记住了这份恩情,她一直在琢磨着怎样才能回馈这些关心和帮助。 后来,陈奶奶就开始经常参加社区的志愿活动。 2004年,陈秋娥退休,爱人却患上了糖尿病、老年痴呆,那是她最疲惫艰难的岁月,她一个人要在家同时照顾两个重病号,却依然挤出时间参与志愿服务。 2015年4月爱人撒手而去,正赶上湘雅医院招募首批志愿者,陈秋娥立刻报名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2019年8月18日,龙江病情突发,因意识模糊和呕吐不止紧急送医,检查结果是脑出血。“听到是脑袋出血我腿都软了!”长期的康复和护理费用走了医保后,每年也得十几万,仅靠陈秋娥每个月3000元的退休金根本无力负担。
这一次,陈奶奶和她的儿子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帮助。她所在的志愿者团队在帮她一起照顾儿子的同时,为她发起了募捐,大大缓解了她的经济压力。幸运的是,儿子的恢复情况也比想象中好,陈奶奶说,这都得益于大家的厚爱。 儿子出院后,她又回归了志愿岗位。
除了日常"工作区域",志愿者根据需要,还要经常参加 " 情暖病房 "、" 爱心义剪 "、" 心愿认领 " 等服务项目,走进病房为有需要的病人及其亲友送汤送饭、上病房理发或修指甲,给小患者开办爱心书吧、帮助他们实现小心愿等等。
▲工作中的陈秋娥
有一次,一个湘西来的小女孩无人照顾,志愿者们轮流承担起她住院期间的照料工作。 轮到陈秋娥时,发现小女孩手术前必吃的一种药没了,她沿着湘雅路上的药房一家一家地找,一直找到晚上九点。 平时,因为知道儿子不能长时间离开人,她出门很少会超过三个小时。 那天,她心急如焚地奔走在路上,一边是素不相识却需要呵护的女孩,另一边是生活不能自理盼她回家的儿子,两边都舍不得丢下。 好在,药是买到了,回家看到饥肠辘辘的儿子,她又忍不住内疚和自责。 几天后,小女孩出院前特意找到了她,对她说 :" 谢谢您,陈奶奶,我想和您一起照个照片 。" 那一刻,她心里的自责终于释然,那种释然,叫做“成就感”。
如果你问陈秋娥,历尽艰难,怎么还能活得如此阳光,她会用朴素的语言回答你:“愁眉苦脸的话我也会生病呀,我还有照顾儿子的重任,所以,我先得健健康康、高高兴兴的。”
生活难免波折,但总有人会把阳光放在心里,用它来驱散阴霾。如今的陈秋娥,仍然在继续着使她快乐的志愿工作,也卸不下照顾50岁儿子的重担,但是艰辛并没有在她脸上写下沧桑,感恩却让她总是看起来温暖和从容,这就是爱的双向给予吧。
建辉慈善基金会在湖南长沙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陈秋娥的情况后,提交了这一线索。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3年5月将她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