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是“英子姐姐”刘发英的收获季。 她被誉为“中国网络助学第一人”,每年高考,当学子们走进考场时,她仿佛也在面临一场大考,满心企盼着受助孩子们数年寒窗、放手一搏,由此走上广阔的舞台,去看更大的世界,成就更好的自己。 土家族女子刘发英2005年开始通过网络助学,19年间带领助学团队,募集助学资金5000多万元,帮助5000多名贫困学子实现了求学梦。曾经只是荒僻山村里一名小学教师的她,凭借什么收获了如此巨大的信赖与期待?
“如果农村孩子都只想着自己跳出‘农门’,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去不再回来,那农村永远不可能富起来。”秉承教师父亲的一贯主张,1991年,21岁的小城姑娘刘发英师范毕业后,选择了支教。随后,她被分配到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黄柏山乡陈家坪小学。 黄柏山是个啥地方?教育组组长对她解释说:“黄柏山主要出产土豆、红薯。如果你早上从山脚下出发,半天以后你还能看到你的起点。” 那一年,刘发英收拾起行囊,从家乡长阳县城出发,倒两趟班车,再摆渡清江,然后翻山越岭,从早走到晚才到达了黄柏山——一个极度偏僻贫瘠的地方。
▲黄柏山陈家坪小学旧址,1991年刘发英在这里开启了她的教书生涯。
教师刘发英的宿舍背后就是菜园和猪圈,房间里甚至没有一张床,两张板凳、几块儿板材搭起来的简易床摇摇晃晃,翻身都得小心翼翼。 开学那天,校领导指着一块地告诉刘发英:“在这里,想吃什么自己种。” 城镇长大的刘发英哪会种菜啊:“所以我们根本都吃不饱饭。顿顿吃的都是水煮的面条,再拌上家里带的猪油和豆瓣酱。” 难熬的还有孤独。那时学校实行大周工作制,上十天放四天。放假时,孩子们和本地老师都回家了,刘发英却因为路途遥远,只能选择一个人留守。假期里,学校没电、没人、抬头只见群山,胆小的刘发英怕到不敢睡觉。半夜上厕所,拎着一盏煤油灯,在茫茫黑暗中穿过一片寂静,心有余悸的感觉直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如此艰苦的环境,刘发英却坚守了十几年。
“在我生活最无助的时候,是学生、家长帮了我。”孩子们知道老师孤独,就经常接刘发英到家里玩儿。家长们知道老师不会种菜,平日里就带点儿家里种的菜送给她。女生们知道老师害怕一个人睡觉,就轮流陪着她过夜……
▲刘发英家访走过的路,翻山越岭是常态
穷乡僻壤的黄柏山,经济条件极差,孩子们上学带饭,多是土豆和红薯,在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因为交不起学费,突然就不来上学是常有的事儿。“当时很多老师都会在开学前后,自己带着钱、提着米到学生家里去发动学生来上学。”刘发英不足百元的工资,挤出一部分给孩子们买文具、买食物,还要再挤出一部分买了米,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去控辍保学。 在那些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的日子,她看到了太多的困窘、渴求和无奈。有一次家访,一位学生父亲对她说,自己不识字,在外打工的亲戚寄给他一封信,为了知道信上的内容,并给亲戚回信,他只好请人帮忙。作为回报,他帮人家挖了整整3天坚硬的板田。他对刘发英说:“刘老师,没有文化的苦我们这辈子吃够了,就算是砸锅卖铁,我也要让孩子读书!” 刘发英多想帮到她所有的学生,但是,山里太穷了,贫困学生太多了,而个人的力量又太单薄了。
2003年,刘发英调到白沙坪小学当校长,2005年,学校来了两名“心之旅”助学网站的志愿者。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后,志愿者将相关情况发布到网站。一周后,800元爱心助学款便寄到了学校。 这也太神奇了,互联网的力量太强大了。全校只有一台配置极差的电脑,刘发英郑重其事为自己申请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开始通过QQ向爱心人士求援。2010年11月,又组建助学团队,创建了自己的网站。
但是,网络助学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顺利。在那个虚拟世界里,信任,是最难拥有的稀缺物资。一个遥远的、素不相识的学生,捐助人怎么就能确认他是真实存在的呢?
刚开始做网络助学时,有名网友表示他有助学意愿,但条件是必须跟他视频,他要见本人。 那时乡下还买不到摄像头,刘发英兴冲冲托人到县城里捎回来一个。可视频开通不到一分钟对方便关掉了,还恶狠狠地说:“你就长这么个样?还想骗我的钱?不要打着助学的幌子出来骗人。” 刘发英委屈极了,但是,痛定思痛,她开始认真反思。想清楚后,她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所有真实信息,包括姓名、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并向网友承诺三点:第一,每位贫困学生的资料都由她亲自走访并核实;第二,每一笔助学善款由她亲自发放;第三,走访等工作中产生的费用由她个人承担,绝不从助学款中提取一分钱。
▲刘发英在走访途中
承诺背后是无数的艰辛,甚至还有危险。2015年暑假,刘发英前往长阳县九龙村走访一户山顶的贫困户,村干部骑摩托车载着刘发英,沿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一路上山,两边都是悬崖,刘发英闭着眼睛不敢看。 在一个急转弯处,摩托车突然打滑,他俩连人带车差点跌落悬崖。村干部从地上爬起来,一连抽了好几支烟,又默默地继续上路…… 这样的艰险无处不在,19年来,刘发英和她的助学团队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踏遍了长阳县以及周边的上百个村落,累计行程20余万公里,整理了30多万字的助学资料,力求将最真实的情况提供给资助人。
▲刘发英在和贫困学生家长交流
来自大山之外的信任是逐渐建立起来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常州戴伯春。 早年,常州市退休老人戴伯春想资助一些贫困学生,他用整整半年时间考察了好几个助学网站,都进行了试探性资助,最终认定,“英子姐姐助学网”上的资料最为透明、值得信赖。 2016年,戴伯春捐助200万元设立了英子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刘发英说,以前99%的人对她表示怀疑,现在99%的人对她表达的都是信任。
▲19年的积累,刘发英的助学档案占据了整整一面墙
刘发英的助学工作室里,有占据了满满一面墙的“助学账本”。账本里详细记录着受助学生的姓名、学校,每一笔善款来源、去向,以及全部汇款单的复印件存档。“我手写的就有200多本。”这19年,她存档了所有捐助人的信任,和贫困学子的企盼。
“英子姐姐,如果没有您的帮助,也许我会是一名打工妹,是您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一定以您为榜样……”这是学生小琦写给刘发英的一封信。 被父母遗弃,又被好心人收养的小琦,受到资助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科技大学后,她终于实现心愿——完成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她说,如果有一天生命结束,还能给别人带来光明和帮助,那她的生命就不会毫无意义。
▲刘发英在走访途中
被“英子姐姐”资助过的孩子里,有很多都像小琦一样,长大后,依然感恩曾经的雪中送炭,努力想要成为“英子姐姐”。 女孩晓琳大学毕业后进入浙江一家国企工作,她每年都会资助巴东县贫困学生,已经坚持了将近10年。 学生小娟受助完成学业后,毅然返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主动加入刘发英的助学团队。“在我心情焦虑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是英子姐姐走访困难学生脚踩烂泥的样子。”小娟说,她希望能像英子姐姐当年那样,“让自己变成一个温暖、善良的人”。 已经成为“航天人”的小拓在写给“英子姐姐”和资助人戴伯春的信中说:“唯有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才能不辱神圣使命,不辜负你们多年来的关怀鼓励。” 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白沙坪小学任教的小丽也选择加入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她的真实写照。
“英子姐姐”其实是个胆小、敏感又爱哭的女子。 刚参加工作,因为饿肚子哭;深山里孤独的夜晚,怕到哭;为失学的孩子,难过地哭;为质疑和误解,委屈到哭...... 但是,饥饿没有让她逃离,失眠就坐起来批改作业,难过就尽力去帮助,被误解就用坦荡化解...... 勇敢从来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克服恐惧,依然坚持向前。
胆小却又勇敢的刘发英,带着数千贫困学子实现“寒门逆袭”,在普通教师岗位上成就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传奇。 因为,她一直坚守自己的信条:“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
建辉慈善基金会在湖北宜昌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刘发英的情况后,提交了这一线索。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18年10月将她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