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城市里的包租公,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土豪?不用工作?无忧无虑?
全有!就问你羡不羡慕?嫉不嫉妒?
别急!其实,不是所有的包租公都有这样的待遇,至少,生活在南宁的冯可波没有。
“不学习、不经商、不工作、不务农”,1972年出生的冯可波,曾经号称“四不”青年。因为家里拥有一大块集体土地的使用权,18岁那年,父母就给他兄弟几个单独盖了楼房。摆在冯可波面前的康庄大道是这样的:再玩几年,然后结婚生子,拿分红,收房租,潇洒过一生。
可面对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包租公生活,冯可波却并不快乐,总觉得心里空空的,少了点啥。
冯可波探望受助人员 1992年,冯可波结识了一对流落南宁的广东夫妇,见他们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冯可波想都没想就把他们带回家,“看他们很可怜,反正家里房间多,就让他们住下了。” 这一住,就是两年。这对夫妇临走前,冯可波不仅没收他们房租,还“借”给他们1300元。消息不胫而走,于是,他便成了人们嘴里的“傻波”。 奇怪的是,冯可波并不觉得难过,相反,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第一次,他的生活有了目标。
冯可波在“大爱之家”其中一个救助点
很快,冯可波便开始朝自己的目标进发——救助流浪人员。每到晚上,他便带着食物、衣物走上街头,送给蜷缩在角落里的流浪者,碰到年纪大的,他还会将对方带回家,免费食宿。
久而久之,冯可波对周边的流浪人员及他们的落脚点了如指掌。偶尔,他也会遇到精神病人,甚至曾经有患者拿着刀追砍他,但他并没有因此畏惧退却,“我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家人看待,就不害怕了。”他笑眯眯地说。 当然了,冯可波的楼房早已成了半个收容所,他的收入,也大都花在流浪人员身上。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见这个包租公“人傻钱多”,开始以各种名义向他借钱,少则几百,多则几万,十几年里,他累计借出去十几二十万元,留下一张张找不到债务人的欠条,以及另一个外号:“散财童子”。 对受助人员的情况,冯可波如数家珍 2013年6月,冯可波成立“大爱之家”,一来方便管理,二来家里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流浪人员。此时,他的家财已经被他散光光了,只好贷款租了一栋楼。冯父看着自己没有成家还欠下债务的儿子,只能无奈摇头。 幸好,冯可波的姐姐非常支持他,姐弟俩一起掏钱为流浪人员提供食宿,带他们去看病,为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找工作,尽力帮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做到这个份上,冯可波的人生目标应该超额完成了吧。然而,对这位“天选包租公”来说,前面还有惊喜。 这对受助的祖孙,说冯可波是她们认识的第一大好人 2016年7月的一个晚上,冯可波看到一位精神异常的中年妇女,神情恍惚地在马路中间游走,便和志愿者一起将她送到救助站。通过妇女身上的身份证,大家发现她是一位家人寻找了8个月的走失人员,于是冯可波立即通知了家属。 急匆匆赶来的家属,一边激动地拉着妇女,一边语无伦次地对大家说着感谢的话。一旁的冯可波深受触动,忍不住陪他们流了一阵眼泪。 受这件事的启发,冯可波决定拓展“业务”范围。没多久,“大爱之家”便成立了专门的寻亲小组,联合寻亲公益团队和南宁救助站,几年下来,成功帮助300多人找到了家人。 冯可波与流浪老人交谈,最后成功帮他找到了家人 迄今,“大爱之家”累计救助了一千多人,最大的93岁,最小的4岁。在“大爱之家”居住时间最长的超过5年,养老送终的老人有30多位。 前不久,建辉基金会的志愿者来到“大爱之家”办公室,只见里面有六、七个义工,其中一位老先生原本是冯可波救助的流浪人员,老人家激动地说:“冯可波是个大好人啊!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小小的办公室,大大的爱 而年过半百的冯可波,仍孑然一身,每天骑着他的二手电动车,在20个救助点之间来回奔波。“要是有一辆面包车就好了,方便搭载老人和小孩,特别是下雨天。”温和的语气中,满是希冀。 你看,他身上哪还有半点包租公的影子? 志愿者代表捐助人为冯可波送上慰问金,向他致敬 深圳市建辉慈善基金会的合作团队贵港市荷城义工协会提供了冯可波的行善线索,建辉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18年7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