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日,对于宋文品来说,不仅是国庆假期的第一天,这个日子,在他生命中有着重要的意义。7年前的10月1日,他带头创建的“肾•一样的人”公益平台正式上线,由此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01
老大,你图个啥呢?
“我们这群人做的这个平台,就是希望帮到‘这群人’,我们这群人想让你们看到和带你们做的是:‘越不幸,越努力,哪怕只有1%实现的可能,就去付出能做的100%... ...”
2015年10月1日,宋文品以“智安”为网名,在公众号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我们这群人》,宣告“肾•一样的人”平台就此成立。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名字,他说一是因为平台是一群尿毒症病友一起建的,“我们都一样,一起去经历”;二是希望病友们能和健康人一样被尊重,不因这个疾病被歧视。
从那时候起,平台和团队建设便成了宋文品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他,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病友们口中的“老大”。
老大、智安、宋文品都是他
"老大"很忙。在救助方面,他和身边的朋友一起,尽力为尿毒症患者筹集治疗费,对特困病友和突发危急病友提供住院押金或医保以外的一半费用;
在治疗方面,他想办法和一些优秀的医护人员进行合作,为病友们提供医疗及康复方面的信息共享。还和队友一起,联合肾病领域的权威医生,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医患共著的透析病人管理手册;
从2016年起,他连续四年将每年的群聊焦点问答汇编成册,免费寄给广大病友,最多的一年,印了6000本。
“肾•一样的人”群聊精华汇编及血液透析自我管理手册
2018年11月,“老大”斥资成立病友自立扶持项目:“小气球大希望新生活”,为每位愿意参加项目的病友提供材料工具及600元资金支持,并免费指导其制作艺术气球。对于表现出色的病友,还掏腰包进行奖励;
武汉疫情发生后,“老大”马上意识到病友即将面临的透析危机。他通宵工作14小时,一边联系各大媒体,一边准备“疑似和感染病人定点透析”方案,在短期内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病人透析的政策。在接下来的兰州、西安、上海... ...他一次次“抄作业”,让疫区的透析病人得到了关注和保障;
2021年,他推出“肾一样的人•奖学金”计划,为贫困病友家庭的高考生或高考病友提供每人2000元的资助;
还有,春节给特困病友送上大红包、儿童节小病友心愿清单、妇女节给女病友送玫瑰花……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在想,宋文品应该是一位身家不菲、资源丰富的阔绰之人。确实,许多不熟悉他的医护人员和病友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他为病友们掏钱的时候总是出手大方。
2020年3月,志愿者第一次见到了宋文品,就在他位于大连开发区内的出租屋。这个他称为家的地方,是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屋内唯一的大件家电是一台房东不要的老式电视机。由于没有椅子,宋文品和志愿者就坐在床沿聊开了。戴着眼镜的他看上去斯文帅气,而且思路清晰,健谈而笃定,很难将他与这个“家”联系起来。
“老大”住了7年的“家”
出来后,志愿者发现一旁的公共卫生间内,堆放着许多饮料瓶,宋文品解释说这些都是他从外面捡回来的,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拿去卖,能挣一块是一块。他还笑言,现在条件好多了,平台刚成立那两年,他没买过一件衣服一对鞋子,怎么省钱怎么来。
公共卫生间里的饮料瓶子
面对志愿者的讶异,宋文品很淡然,“我的很多朋友也不理解,我到底图个啥,一天到晚把时间精力花在病友身上。”
是啊,图个啥呢?
02
到底比其他人强在什么地方
2009年,国庆假期刚结束不久,28岁的宋文品突然觉得身体极不舒服,到医院检查,诊断书上的结果让他惊呆了——尿毒症!当时,他初创的公司刚拿到投资,办公室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装修。
风华正茂,前途无限,竟然得了这个病,“无法接受,精神一下就垮了。”很快,宋文品的公司便关停了,清算损失后,他身上的积蓄所剩无几,租房、治疗,几个月下来,已经身无分文。“最穷的时候,兜里只有5毛钱。”
仿佛就在一夜间,健康、事业、爱情、财富通通没了。走投无路之际,宋文品想到了网络求助。上了微博,输入“尿毒症”,然后,懵了。“因为到处都是求助的。”他挨个翻这些信息,自己的求助信息,终归没有发出去。“他们比我还惨还难。”他笑道,“那时候傻,觉得我不求助,就可以给别人多一个机会。”
这么多尿毒症患者求助,有没有专门的救助机构?宋文品开始各种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都没有。“当时就有了想法,等自己能行了,就建个平台,帮助病友。”但这个想法,也只是想想而已,“因为那时候自己穷得叮当响,而且身体和心理状态都很差。”他回忆道。
后来,宋文品透析了一段时间,人愈发消沉。一无所有,还只能靠透析活着,什么也干不了,生命还有什么意义?“想来想去,放弃算了。”
宋文品很喜欢吃水果,生病后,医生再三叮嘱他要少吃水果,否则极有可能因高钾反应出现心衰,导致猝死。决定放弃后,他买来自己最爱吃的水果,想在走之前好好吃个够。
很快,高钾反应来了。他的身体开始发麻,继而四肢瘫软,心跳加速,死亡的气息迅速弥漫到他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就在那一刹那,他突然后悔了,“难道就这样走了吗?太窝囊了!”在恐惧与不甘中,他挣扎着掏出手机,拨通了120... ...
在鬼门关摸了一回门把手,重生后的宋文品开始不断追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这么牛,为什么病了就趴窝了?你到底比其他人强在什么地方?”
终于有一天,他走出家门,来到以前经常光顾的餐馆,当了一名洗碗工。他说之所以选择在餐馆打工,是因为“有员工餐吃,还可以挣点钱。”
有了一点积蓄后,宋文品又尝试摆地摊卖麻辣串。“最开始都不敢抬头说话,更不敢吆喝,特别怕碰到以前的朋友和客户,而且做得也不好吃。”
这样的老板,生意自然惨淡。宋文品知道这样下去不行,开始在家对着镜子练吆喝,走路、干活时也练,“睡觉都能把自己喊醒了。”他笑道。
宋文品与志愿者交流
渐渐地,生意好转了,他也习惯了一边透析一边摆摊的生活,每天从早忙到晚,“啥也不想,就想多赚钱。”当时,他和身边的病友已经形成一个固定的圈子,对一些特别困难的病友,他会尽力给予帮助。
有一天,宋文品听说一位家境贫寒的农村病友,因为有一回没一回的透析,病情已经恶化,便和朋友一起去看他。这位病友躺在床上,嘴里不停念叨:“哥,我什么都不想,就想喝点水。”
宋文品拿出一些钱,让他赶紧去透析,可对方拒绝了。对于这样一个晚期的尿毒症患者来说,拒绝别人的捐款,意味着他已经放弃自己的生命。
第二天,当宋文品再去看这位病友时,他已经去世了。
那一刻,一向要强的宋文品流下了眼泪。建立平台的梦想,从此在他心中生根。
03
换个好肾,换个活法
2014年10月1日,在经过4年摆摊后,宋文品走进了肾移植手术室。当透析室的护士长宣布这个消息时,没有一个病友和家属相信,“靠摆摊赚钱做移植,在他们看来就是在做梦。”
可是,这个梦在宋文品身上成真了。不仅如此,他还要让自己心中另一个已经生根的梦,发芽成长。
手术成功后,他躺在病床上,开始和几个要好的病友沟通筹建平台的事,迫切中带着兴奋。
出院后,他将地摊升级成小店,交给表弟照看,然后用术后报销回来的几万块钱,全身心投入“肾•一样的人”平台筹建。
朋友见了,忍不住劝他先管好自己,等有经济能力以后再去帮助别人,在他们看来,“做公益是有钱人的事,没钱做不长久。”
但宋文品很坚决。“我可以等到有钱再去做,可这些病友能不能等?”他说,“只有亲身经历过生病后的那种无助和痛苦,才知道病友和家属有多难。” 此后,每每被问到为什么如此执着时,他的回答都是两个字:“经历”。
宋文品通过直播指导病友制作艺术气球
2015年10月1日,宋文品术后一周年当天,“肾•一样的人”平台正式上线。他决定以健康的身体,换一种活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自身的经历,加上几年来的耳闻目睹,宋文品深知贫穷对病人有多可怕,更糟糕的是,许多患者得病后整个人都垮了,就像《我们这群人》开篇所说:“就这样吧,活一天算一天,该吃吃,该喝喝,爱咋咋地。”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绝境,无可避免地将病友和他的家庭一起拖进万丈深渊。
改变,必须从认知开始。“我想告诉大家,透析也可以工作。”宋文品坚定地说,“我能行,我的病友也能行!”
他开始在群里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病友们重新振作起来,勇敢走出家门,去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他说:“我们不是废物,更不是被社会和命运抛弃的人,只是我们的人生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但是人还活着,生活也还在,不管这人生坐标有多离心,只要努力,总会越来越接近中心。”
对于想改变现状又无从下手的病友,他会一对一作出分析、指导,然后给予力所能及的资助。在病友创业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背后默默关注,碰到困难,他帮忙出谋划策;收获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开心庆祝。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摸索后,自立扶持项目应运而生。
04
小气球大希望新生活
“小气球大希望新生活”项目推出后,以其成本低、易上手、产出高的特点受到了许多病友的欢迎,尤其是女性病友。据宋文品观察,不少女性病友在家庭中的地位本来就比较低,生病后更加难过。得到帮扶后,她们有了一份相对时间自由、利润可观的职业,让她们慢慢走出困境,家庭地位提高了,信心与尊严也回来了。
41岁的阿英,从小体弱多病,加上家庭贫困,一直特别自卑。2014年得了尿毒症后压力更大了,治病花钱不断,自己又没收入,连对鞋子都舍不得买,“怀孕了,大雨天穿个拖鞋就去医院。”她回忆说。
2017年春节后,阿英想找事做,可三天两头要透析,就是一个月1000元的钟点工也做不成。面对辛苦工作的丈夫,阿英总觉得自己拖累了他,“心里特别难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肾•一样的人”推出“小气球大希望新生活”项目后,阿英立即报名参加,得到了宋文品的大力支持。此后,除了每周三次的透析外,其余时间她都用来做气球,卖气球。从手忙脚乱做不出小朋友想要的小熊,到一天做一百多个各种造型的气球;从和客户见面时内心慌乱不知所措,到淡定自如和不同的客户交流,阿英第一次活出了自信,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能一路走到今天,阿英说:“我特别感谢老大,也感谢我自己。”在她心中,宋文品是她人生最重要的老师和朋友。“每当我找不到路的时候,他都会给我指明方向。他保护我们,就像母鸡保护小鸡那样。”她还收藏了宋文品在群里对大家说过的鼓励的话,碰到困难时,便会翻出来看,“每次都能从中获得力量。”
接下来,阿英计划做肾移植手术,然后“和老大一起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帮助更多病友。”
穿着自己制作的气球裙子,阿英的快乐与自信写在脸上
另一名女病友赖赖,曾经是一名古民居讲解员,2015年患上尿毒症后工作也没了。当时,他的丈夫因车祸昏迷了28天,苏醒后一直都要赖赖照顾,刚恢复得差不多,她自己又病倒了,而且家里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女儿。“真是特别困难,吃饭都要公婆接济。”她说。
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赖赖整天胡思乱想,也没有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曾两次出现心衰,“那时候感觉自己得了绝症,没多久就要死了一样。”
三年前,赖赖无意中进入“肾•一样的人”微信群,想学习透析知识,看到宋文品在介绍“小气球大希望新生活”项目,顿时心生好奇,“老大说有兴趣的可以进群学习,还有补贴。”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参加了。
没想到,这一学,赖赖就爱上了这门艺术,魔术气球、波波球、小萌物... ...没有什么能难倒她的,而且作品特别受小朋友喜爱。没过多久,赖赖便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丈夫和女儿也会在空闲的时候和她一起上街卖气球。
今年冬奥会期间,赖赖靠做冰墩墩、雪容融卖了一万多块钱,她在感谢宋文品的同时,也为自己骄傲。“我都不敢相信生病后还能挣钱。”她开心地说,“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觉得自己有手艺了,人也变得自信了。”
赖赖说她很喜欢做气球,卖气球。
阿英和赖赖是“小气球大希望新生活”项目扶持的两位代表人物。四年来,和她们一样得到扶持的病友已超过200人。因为人数众多,资金需求量大,“肾•一样的人”从这个时期开始募集善款。
宋文品直言,扶持病友自立这部分是最难的,比缺钱还让他困扰。因为太多病友在年复一年的透析中已经彻底丧失信心,要让他们重建自信融入社会,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
但这并没有让他退却,真正让他难受的是一些人对他和团队的无端攻击和抹黑,甚至是一些想得到帮助的病友,也莫名其妙地污蔑他。“很多次都想不干了,”他坦言,“这些病人的好坏,和我没有任何关系,我为什么要承受这些非议和攻击,让自己不舒服?”
可当他看到病友在夜晚寒冷的街头边吃盒饭边卖气球,当他看到原本对未来无比惶恐的病友脸上自信满满的笑容,当他收到“老大,我今年除了成本赚了4万多元,特别感谢你”的信息时,他又觉得这些不愉快的插曲不值一提。
图啥呢?图的就是病友的努力和改变。
05
七周年时的计划与愿望
经过7年的苦心经营,“肾•一样的人”从当初一个几十个人的群,发展到近百个群(每个群都有“智安”),拥有一个100多人的专业爱心医护团队,服务病友5万余名,成了国内最大最专业的肾病公益平台,而宋文品的个人投入接近40万元。
疫情发生后,宋文品的小吃店歇业了,他转而做一些海鲜类的小生意,以维持日常生活和平台运营。如果不做公益会怎么样呢?“不敢说多成功,但衣食无忧肯定是没问题的。”他坦然说,“但我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并不觉得难过,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我现在除了照顾好自己还能够帮助病友走出痛苦,走向社会,自立自强,这些就足够了。”
到今年国庆节,“肾•一样的人”就成立七周年了。9月28日,宋文品一直心心念念的“肾·一样的人肾病关爱中心”在广州注册成立,为平台成立七周年送上一份大礼。接下来的问题是运作资金,他粗略算了一下,办公室的装修与租金,办公用品,加上聘用3名专职人员,至少也得准备12万元。这笔启动资金还有不小的缺口,更别说后续的支出了。为此,他准备重回创业行列,尝试做食品行业的电商。
对于未来,宋文品有很多想法,肾病关爱中心成立后,除了以前一直在做的项目外,团队要致力于推动和促进一些药品进入医保,改善治疗条件,提高存活率,降低病友们的治疗费用。
另外在病人治疗保障权益方面,要推动建立病人个体合法维权渠道,改善病人面对医疗问题时维权难的问题。
还有,他计划推出自立扶持项目的实体店,通过一个病友,一个店,带动一个区域的病友自立。可行的话,他想在国内复制这种模式,解决更多病友的就业难题... ...
至于宋文品自己,他说当初成立这个平台,主要是想实现自己的心愿,但做久了,每天和病友一起面对,一起经历,照顾大家就慢慢成了他的一种责任,类似于家长那样的责任。
现在,他心中又有了一个新的愿望,就是将来中心的运作步入正轨后,他可以退下来,陪陪家人,弥补这些年因为太忙留下的空白,然后到全国各地走走,看看病友们的治疗和生活状态。
希望这一天,不会让他等太久。
深圳市建辉基金会在辽宁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宋文品的情况后,提供了他的行善线索,建辉基金会评审委员会通过认真评审,于2020年7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