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沐浴阳光编织,银针在手中翻飞闪亮;
我步入华灯高照的礼堂,面对观众慷慨激昂;
我在芳草如茵的绿地奔忙,
头饰和衣裙像彩虹沿途飞扬;
我在芬芳甜美的花丛中徜徉,放声高唱;
我在爱人的臂弯中摇晃,倾诉衷肠。
这些完美惬意的人生画面,
统统属于幻想黄粱,
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才能让生命之树不断地缓缓成长。 ”
很难想象,这些诗句居然出自一位从未上过学的脑瘫患者之笔。虽然她饱受病痛折磨,却对文学和生活有超常的敏感和理解能力。她完全靠自学,写下了几千首诗歌。技巧也许不是最醇熟,情感却是最深沉,一字一句,都是她对生命的独特领悟。
01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
顺着合肥市望江路三院东侧巷子往北走,大约800米,有一栋与众不同的芳舍,黑色的铁围栏上挂着一个紫色的牌匾,上方的小字写着“让爱心无限传递”,下方的大字写着“诗梦亭院”。走进亭院,塑胶地面柔软清洁,实木桌椅舒适整齐,高树参天,绿植扶疏,颇有世外桃源之感。 再往前走,就是主居所了。门的左侧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晓玲书会”,黑底黄字,用红色爱心装饰,这就是史晓玲的寓所兼书屋。她把自己的家打造成“晓玲书会”,邀请残障朋友一起学习一起读书,互相交流,抱团取暖。 前来书会参加活动的残友
在书屋的东南角摆放着两排书架,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书刊。北边墙上挂着史晓玲创作的诗歌 ,南墙上是“好人好报”的匾额。桌上摆着爱心人士捐赠的电脑、茶具等物品,还有一堆每天必备的药品。 为了让脑瘫患友走出家门,提升素质,融入社会,在残联的资助下,史晓玲通过网络召集残友,联系志愿者,建立了脑瘫人士互助组织“脑瘫之友”,又将自己的寓所改造成“晓玲书会”,长期举办残健交友读书会等多种公益活动,附近住院的病人和周边的邻居都可以来参加。
与古今圣贤对话,在中外经典中滋养,这些活动让残障朋友收获了友谊、知识、愉悦,身心开朗,境界渐高。 02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1973年,史晓玲出生于革命家庭,父母很早就参加革命工作。她虽然患有先天性脑瘫,但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 ,依然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长大后,她性格活跃,爱好广泛,喜欢集邮,旅游,拍照,在方寸之间,神游大千世界。 与青春学子雅集聚会,谈笑风生。
有一位大学生被丘比特射中,为史晓玲的独特才情所倾倒,穷追不舍。他们情投意合,忘记了现实世界的一切。 可是,父母的相继离世,让史晓玲失去了依靠,她只能独自承担生活的重压,殇亲之痛也让她的病情逐渐加重,四肢僵硬,大小便失禁,从吃饭穿衣到行动走路,全靠别人护理。她不愿连累心上人的前程,狠心斩断了那一段缠绵悱恻的恋情。 曾经的恋情,永恒的回忆。 在史晓玲最绝望的时候,幸运天使降临了。一位好心的大妈来到她身边,每天精心照护她的生活起居,七年如一日,不弃不离。她是刘训珍。 “生下你的那个女人和像母亲一样待你的那个女人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史晓玲含泪述说:“干妈放弃了自家的儿女亲情,天伦之乐,来到我家,常年照护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重残人,既没有报酬,也看不到尽头,从早到晚,提心吊胆,在紧张和辛劳中度过。 每天,是干妈帮我起床,穿衣,刷牙,喂饭,上厕所,给我洗脸,洗头,洗澡,洗衣,打扫卫生,没有一点嫌弃。每当我病痛难熬,她就暗自落泪,与我感同身受,患难与共。 对于她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偿还不清。如果有一天我提前离开人世,唯一的愿望就是干妈幸福长寿,平安健康。我此生已经无力尽孝,只有祈祷来生能结草衔环相报。”
03 “凭栏仰天纵目望,心随苍穹誓不回。”
生命的磨难止不住诗情的迸发,史晓玲在最艰难的厄运和困境下,仍然笔耕不辍,坚持诗歌创作,成为合肥残友圈中名闻遐迩的才女诗人。她的诗中有浪漫的爱恋、骨肉的亲情,美好的希冀,甜蜜的梦幻...... 她用扭曲浮肿的手指,一笔一划,断断续续,艰难写作,将自己的幸福和苦难,坚韧和顽强,一一呈现在字里行间,悲伤处,让人肝肠寸断;高远处,让人心旷神怡。 志愿者在书屋和史晓玲一起聊天,阅读。 而诗歌之外的史晓玲,没有工作,全靠微薄的低保生活,父母留下的一点积蓄也早已用完,高额的医药费使得她的生活入不敷出。她想出版诗集,可整理、配图、编辑、校对,每一件事都需要志愿者帮忙,而印刷和申请书号的手续繁杂,费用不菲,于她,太难了。 对于这一切,史晓玲说:“虽然我遭受了人世间最残酷的伤害和折磨,但是我早已不再怨恨。毕竟活着已经很不容易,又何必用仇恨去度过余生?我从来没有听天由命,放弃努力,我一直在持续前行,我要让生命充实丰盈,用行动温暖他人,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 虽然她口齿不清,但语调却抑扬顿挫。 史晓玲参加表彰大会
一个人的一生一世可能超出自己的生命极限。余秀华说,不断进步,不断坚守,就是人生唯一的价值。 04 “不求万众来欣赏,唯愿心香如缕长” 前些年,“晓玲书会”接待的人比较多,最近几年,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只能一两个月举行一次阅读分享活动。 一个星期天,干妈因事外出,她突然发病,摔倒在地,头破血流,却无法呼救,只能任血流得满身,满地都是,等到干妈回来时,她已经奄奄一息。像这样被干妈从死神手中拽回来的经历,史晓玲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了。 与书为伴,笑对人生。 为了不留遗憾,史晓玲签下了遗体捐赠协议书,“我想在死后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她说,“死亡是迟早要来的事,只是我还有一桩心愿未了,我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诗作整理,集结出版,如果这些记录我最艰难时期的人生感悟,能给那些正在忍受病魔煎熬的相同命运的人们,增加一些抗争的力量,一点精神上的鼓舞,增加一些活下去的勇气和愿望,我就死而无憾了。”
深圳市建辉基金会在安徽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史晓玲的情况后,提供了她的行善线索,建辉基金会评审委员会通过认真评审,于2019年1月将她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史晓玲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
编辑/霖 摄影/尹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