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2000元的清洁工, 靠什么捐出了20万元巨款?
2022-04-26
卖掉唯一的住房、用单车代替公交、经常开水送馒头,这位61岁的清洁工,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方式,30多年来共捐出20万元,资助了48名贫困生,而他却不以为苦。他说,因为助人,所以快乐。

“我的命是社会给的,和那些考上大学却上不起大学的学生比,我这点苦算啥?不管我能帮多少,但是只要有我一份力量,他们就多一分希望!

——赵永久               


01

30多年的助学路,这位清洁工捐出了20万


卖掉自己唯一的房子、从没进过商场买衣服、月薪至今只有2000元,这位61岁的清洁工,30多年来共捐出20万元巨款,资助了48名贫困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如此执着,如此付出?


他叫赵永久。1986年,他在沈阳大学的食堂里看到一个女孩,她的午饭就是一个馒头外加一杯盐开水,这个画面让他无比心酸,久久难以忘怀。后来,他和妻子商量,决定每月从100多元的工资里拿出50元资助这个女孩,连续4年,直到她大学毕业。


此后,赵永久便走上了漫长的助学路。只要在报纸、电视上看到有需要资助的贫困生,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捐款,有时还会直接到山区的小学为当地的贫困生提供资助。


赵大叔到山区小学给贫困生送学习物资。


有一年冬天,气温零下20多度,赵永久一家人到康平县北四家子乡中心小学,为那里的贫困生献爱心。突然,校长匆忙离场,原来有一名学生家里发生了火灾。


赵永久二话不说,马上跟了过去。学生的家已经被烧毁了,他80多岁的爷爷穿着单薄的毛衫站在房子外面,冻得浑身发抖。


见此情景,赵永久赶紧将自己的羽绒服和帽子脱下来,给老爷爷穿戴上,还把兜里所有的钱都送给了祖孙二人。回家后,赵永久大病一场,他却说:“只有这样做我才觉得充实和温暖。”


工作中的赵大叔


30多年来,赵永久从最开始的10元,20元,50元……再慢慢变成了每月都捐出三分之一的工资,从来没有中断过,就是遇上过单位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的时候,也从未落下过一次学子们的生活费。


有人说他傻,生活这么苦,何不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再说。这时候赵永久就会说:“我的命是社会给的,和那些考上大学却上不起大学的学生比,我这点苦算啥?不管我能帮多少,但是只要有我一份力量,他们就多一份希望!”



02

人生的价值,在于助人为乐


确实,在许多人的眼里,赵永久的生活条件很不好,可为什么还能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助学呢?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行善的步伐如此坚定,如此持久?


原来,这颗善良的小种子,在他少年时代就播种下了。


赵永久15岁那年,父亲因工伤去世,母亲一时接受不了精神出了问题,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同绝境。“记得我家暖气坏了,大冬天冷得受不了,我就去找父亲单位,叔叔们及时给我修上;妈妈经常发病砸玻璃,也是爸爸单位的同事给我们修好。”赵永久回忆道,“还有邻居们看我一个孩子过得这么孤苦,他们经常做好饭叫我去吃,或者直接把饭菜送到我家......”


这样的善意,从周围人身上传递到少年赵永久心里,不仅让他内心无比温暖,还让善良在他心田扎下了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善的种子,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使他坚定了一个信念:人生的价值,在于助人为乐


公益以外,赵大叔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


1985年,赵永久当时的邻居是一位残障人士,带着一个5、6岁的孩子,生活非常艰难,连换煤气的钱都没有。赵永久知道后,当即承包了邻居家换煤气的工作,而且每次自己买菜时就帮邻居带一些新鲜蔬菜。这一帮就是8年,直到这个邻居搬家。


生活中,福利院里的唇腭裂儿童,赵永久会带到家中精心照顾;得知生病的孩子急需医药费,他第一时间去银行汇款。


 2008年,赵永久从电视上看到汶川地震的消息,一次性为灾区捐助了3000元。


 只要碰到需要帮助的人,赵大叔总是慷慨解囊。


赵永久的妻子一开始并不理解他的做法,她觉得自己家都不太好,为什么还要去帮助别人?赵永久便带着她到了一个贫困山区,那里有很多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更读不起书。妻子看后大受震动,从此成了他行善路上的坚定支持者。


后来,这条路上又多了一个人——他们的女儿。赵永久从小便给女儿立了一个规定:家里一角、一元的零钱都不许花,让女儿攒着。等攒够了50元,就捐给别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女儿上初中时,参加作文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但要去北京领奖,来回得花3000元,赵永久没让女儿去。“我让组委会把奖杯奖状直接邮到我家。这3000元我能资助两个孩子的学费呢。”他觉得钱这样花更有价值。


赵大叔一家三口


他多年的邻居亢素华动情地说:“我所了解的赵永久一家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们老两口卖掉房子后大部分钱都捐给了贫困生,我非常敬佩他们。”


03

自行车与公交车之间的选择


为了多挣点钱,赵永久长期做两份保洁工作,但即使这样,有时候也拿不出钱按时汇给自己资助的学生。于是他偷偷向同事、朋友们借钱,甚至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住房,和妻女挤在狭窄的公租房里。


在一次采访中,他告诉记者:“每年我都会新增两个资助的学生,因为每年都有两个孩子毕业,只要我还能干,我就不能看着这些孩子不管。”


对于赵大叔来说,有面条的午餐已经算很好了,很多时候,他都是开水就馒头。


因为打两份工,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赵永久每天凌晨4点30分准时出门,晚上9点左右到家。为了省钱,他长年骑自行车到21公里以外的单位上班,单程至少要花一小时。


赵永久曾认真算过一笔账:如果坐公交车,一天4元,10天就是40元,1年就是1000多元,这笔钱又可以资助两个孩子的生活费


每天,赵大叔都是这样骑着自行车上下班。


事实上,生活中的赵永久处处精打细算,想尽办法省钱。他穿的衣服到处都是补丁,裤脚磨破了也舍不得扔掉,脚上的布鞋已经洗得发白,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前不久,在谈到对个人生活的需求时,他憨笑着说出了自己的梦想:“我长年在外面做事,顾不上家里。老伴做家务很辛苦,用的洗衣机还是微型的,我想攒点钱给她换台大一点的洗衣机。”


04

“他们好就行,我不需要他们记住我”


赵永久资助的孩子们慢慢长大了、工作了,有些人找到他,给他钱表达自己的感激,但清贫的赵永久却从来没有留下,而是转手就把这些钱捐了出去。谈起这些孩子,他说:“我不想联系这些孩子,他们好就行,我不需要他们记住我。”


而赵永久也在慢慢老去,过度的劳累使得他的身体严重透支,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不少。去年年底,他因病住进了医院,没想到出院没到两个月,今年3月7日又因突发肠梗阻再次入院治疗,为此还花了3000多元。


建辉基金会的志愿者获悉后,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探望,后又代表捐助人为他送去2000元慰问金,及时缓解了他的生活压力。


只有在生病的时候,赵大叔才能好好休息。


目前,赵永久已经出院,正在家中休养。这位先后获得 “辽宁好人”、“沈阳市道德模范”、“最具爱心慈善楷模”、“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等诸多荣誉的老人,心心念念的是身体赶紧好起来,早日回到工作岗位,这样他才有收入可以继续助学。


赵大叔获得的荣誉证书,可以铺满一张床。


干了一辈子清洁工的赵永久,每天都和垃圾打交道,但他的精神却始终清澈纯粹,不论世事如何纷纷扰扰,他始终坚守着几十年前许下的初心,以一份执着的善良,日复一日地践行着自己助人的信念,不以为苦,不求回报。


也许,他生来平凡,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日子,但却用常人难以企及的善行,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因此而闪闪发光。



深圳市建辉基金会在辽宁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赵永久的情况后,提交了他的行善线索。建辉捐助人评审委员会经过认真评审,于2019年7月将他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