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老雷锋”: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2022-03-09
他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几十年来,从义务维修家具到疏通下水道,他成了无所不包的勤杂工。退休后,他又搞起了爱心工作室,继续为邻居们服务。这种细水长流的善,正是雷锋精神之所在。

当我们谈论雷锋精神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雷锋精神,用最著名的一句话概括,当属“为人民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核心内容不断丰富,时至今日,雷锋已成为乐于助人、扶弱济困、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代名词。然而,时代的急剧交迭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复杂的问题,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在雷锋逝世60年后的今天,也许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像雷锋这样的人,真的还有吗?”


有。不论世事如何变迁,始终有人在坚守和传承雷锋精神。


“学雷锋标兵”陈二苟


01

他把自己从普通的维修工,变成了随叫随到的“勤杂工”


一件老旧的格子外套,一条深灰色的西裤,一双黑白相间的布鞋,略微有些驼背,这样的陈二苟,看上去和其他退休的老工人没有任何区别。没错,这辈子,他都是一名普通的工人。


1980年,正是学雷锋运动盛行的年代。30岁的陈二苟进入广西矿建公司行政科,成了一名锅炉工。工作之余,他利用自己的技术,经常为职工义务修理厨房炉灶,疏通下水道等,广受好评。领导得知后,来个顺水推舟,让他当了科里的维修工。


到了新的岗位后,陈二苟觉得工作比较轻松,自己正值壮年,应该多为集体干些活。于是他充分发挥钉子精神,主动包揽了公司大院16栋楼房的54条下水道、34个化粪池、400多个家庭厕所的疏通工作,以及公司所有门窗和桌椅的维修。


然而,陈二苟认为自己还有潜力可挖。科里缺人抽水时,他二话不说就去顶班,最后干脆连抽水的工作也一起包揽了。


年轻时的陈二苟,一名奋发向上的青年。


就这样,陈二苟拿着一份工资,干着4个人的活,把自己从一名普通的维修工,变成了一名随叫随到的“勤杂工”


02

活雷锋的生活哲学:行善是一种快乐


作为一名雷锋式的“勤杂工”,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那是必须的,尤其是经常和下水道、化粪池打交道的勤杂工。那个年代,疏通厕所还没有专业设备,只能用一些简陋的工具,更多时候是直接用手。


有一年除夕,当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新年团聚的欢乐中时,一名工友敲开陈二苟家的门,无可奈何又极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家的厕所堵了。可不吗,大过年的,家里发生这种糟心事,心情可想而知。陈二苟边宽慰工友,边收拾工具就出门了。一番检查后,陈二苟发现源头是楼下的化粪池发生了堵塞,如果不及时解决,整栋楼都得遭殃。


怎么办?大家伙还得过年哩。这么想着,陈二苟顾不上自己还没动筷子的年夜饭和呼呼吹过的刺骨寒风,当即脱掉棉衣,穿着一条短裤就跳到臭气熏天的粪坑里,奋力将一盆盆粪水举过自己的头顶送到地面上,一干就是两个小时,直到化粪池完全疏通为止。


当浑身上下都沾满污物,嘴唇冻得发紫的陈二苟终于从化粪池爬上来时,工友们无不鼓掌称赞:“陈师傅这不就是活雷锋嘛!”


陈大叔获得的“学雷锋标兵”荣誉证书和五一劳动奖章。


这样的活雷锋,工友们挂在嘴上,领导自然也看在眼里,有事需要帮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踏实勤快的陈二苟。有一次,公司大院一位70多岁的职工因伤住院,正好家属都不在身边,领导便让陈二苟去照顾老人。


为了不耽误工作,陈二苟待老人的病情好转后便开始在医院和单位两头跑,晚上则住在医院,给老人端屎端尿,擦澡洗衣,整夜守护在老人身边,累了就靠着椅子或趴在床头休息。周围的人看了,无不羡慕老人家福气好,有个这么孝敬的儿子。


一个多月后,老人家康复出院,陈二苟婉拒了任何报酬,他说:“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人快乐了,生活也就幸福了。”


03

积小善为大善,“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2010年,60岁的陈大叔到了退休的年龄,领导看中了他的热心能干,返聘他回公司继续为大家服务,直至2016年才正式退休。可勤劳了一辈子的陈大叔还是闲不住,在他看来,积攒了一辈子的维修技术,还可以大派用场。他把自家的小柴房拾掇拾掇,做成了一个“爱心工作室”,专门为邻居们义务修补家什。朴实的陈大叔说:“老了,做不了什么大事,只能为大家做点小事了。”


但在邻居们眼里,陈大叔可是个能人,只要他出手,就没有他修不好的东西。桌椅、窗户、电灯、风扇,甚至连行李箱他都能修。“我们有需要,他从不推辞。”住在同一栋楼的邻居黎阿姨说,“前些年我家的柴房门坏了,就喊陈二苟帮忙修。他二话没说,拿起工具几下就给修好了。而且从来不要回报,连句谢谢他都觉得受不住。”


陈大叔为邻居修行李箱。


事实上,附近居民早就习惯了大事小事都要喊陈大叔帮忙。2014年10月,居住在4栋的邻居家空调起火了,路过的居民第一时间跑到陈大叔家喊他去帮忙。陈大叔闻讯后,马上扔下手中的活计,跑到失火的邻居家拉下电闸,然后拎起桶装水帮忙灭火。大伙见状,也一同加入到灭火的队伍。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火很快就被扑灭了,没有酿成严重后果。


事后,陈大叔说:“居民要帮忙,第一个想到我,是对我的信任和认可。”


陈大叔和老伴夫唱妇随,相濡以沫。


除了自己做好事,陈大叔还带动家人一起做好事。从1987年开始,他就主动承担起公司大院的清洁任务,和家人一起义务打扫地面、冲洗厕所。


这些年来,他的老伴和女儿承包了所有单身楼的厕所清洁工作,儿子则承包了走廊和楼道的卫生清扫。在陈大叔看来,雷锋精神,不仅要时时践行,还要代代传承。

04

半个世纪的坚守:有一种善,细水长流,生生不息


走进陈大叔的“爱心工作室”,五六平米的柴房里堆满了锯子、锤子、刨刀等各种各样的工具,有的东西在志愿者看来就是废弃的木板、铁丝、铁条。陈大叔似乎觉察到志愿者的心思,笑着说:“别以为这些是破烂,等到谁家的桌椅窗户坏了,它就派上用场了。”


最让老人骄傲的是他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观察,自己特制的下水道疏通器。十几米长的铁棍,手柄由木头制成,尾部装配圆盘,靠压力作用疏通管道。“做这个工具,是因为我们院里的下水道经常堵塞,不好清理。”陈大叔说。


陈大叔给志愿者介绍他的“爱心工作室”。


望着这几乎无处下脚的工作室,陈大叔说他打算从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钱,把旁边邻居的一间小柴房也租过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为大家服务了。看来,72岁的陈大叔还要继续发光发热,把他的学雷锋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聊天中,陈大叔给志愿者搬来两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荣誉证书、奖状、奖章之类的,最早的一份奖状是1971年2月颁发的。掐指一算,老人家的学雷锋之路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不,确切地说,这几十年来他已经把自己活成了另一个雷锋:举手为常,无论事情大小;助人为乐,不计个人得失。


人们常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放在陈二苟身上,对,也不对。一辈子都在做善事,对普通人来说确实非常难,可是,对于陈二苟来说,似乎又不存在难不难的问题,因为行善本就是他的生活方式这种细水长流的善,光辉而又朴素,崇高而又平凡。这,就是雷锋精神之所在。


深圳市建辉基金会在广西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陈二苟的情况后,提交了他的行善线索。建辉捐助人评审委员会通过认真评审,于2022年2月将他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希望善良的陈二苟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