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感动中国的他们,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2021-03-29
你好,熊庚香。恭喜您当选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成为建辉基金会第四位荣获此殊荣的致敬人物。愿善良的你们,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2021年2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20年度获奖人物揭晓。在获奖名单中,有一对夫妻档格外引人注目。这对名叫万佐成、熊庚香的夫妇,是建辉基金会2018年度的致敬人物。早在2018年,建辉基金会就将他们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代表捐助人为他们提供帮助。

 

事实上,在建辉基金会的支持对象中,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并不是头一回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行善者,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致敬行善者”项目里,那些曾经当选“感动中国”的行善者们的故事。



2020年度“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万佐成、熊庚香夫妇。


01

炊香万灶烟,爱心暖病房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建辉基金会2018年致敬人物——万佐成 熊庚香


【颁奖词】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正在他们的爱心厨房里忙碌。


在江西南昌省肿瘤医院一墙之隔的小巷子,2米来宽的巷子内堆满锅碗瓢盆,每到饭点病人家属都会带着食材来到这里,炒几个菜让病床上的亲人能吃到家的味道。一日三餐,炉火熊熊,人流熙攘,这个专为病人提供炉火的厨房被人们称为“抗癌厨房”。

 

熊庚香和老伴万佐成原本在小巷里租几间房炸油条卖早点。2003年的一天上午,一对年轻父母找到万佐成的油条摊想借炉灶给孩子做顿饭,小孩是骨癌已经截肢了,就想吃妈妈做的菜,万佐成没有迟疑,答应了。

 

慢慢地,越来越多病人家属前来找万佐成借炉子做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小炉火对于他乡求医的人竟如此珍贵,这个意外收获让万佐成夫妇感到格外欣慰。

 

随后,夫妻俩新添置了炉子厨具调料供大家使用,对每个来炒菜的人收一块钱。煤球炉从六个增加到二十几个,一家人的早点铺变成了千百个家的厨房。一间小小的露天厨房,每天一百多人在这里做饭,多的时候甚至有三四百人来炒菜,人来人往,炉火不熄,菜香四溢。

 

对许多患者家属来说,这份人情味和烟火气,是他们在亲人患病的重压下,难得的喘息和安慰。在对抗癌症的漫长时光中,那些锅炉里沸煮的、翻炒的、蒸腾的,不仅仅是饭菜,更是生命的气息和爱的证明

 

18年风雨无阻,秉持如一,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这里总会为你留一个炉火。如今已年近70的他们,依然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备好炉火,迎接每一天的新老客人,晚上忙到近十点才休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怨言,从未懈怠,守着那份不变的初心:“有的病治不好了,但能让病人吃好一些,家属的遗憾也能少一些。”

 

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现场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并未去领奖,因为病人家属每天都离不开“抗癌厨房”。这18年不熄的炉火,早已成了癌症患者心中的温暖微光!



02

不惧麻风,忘我济苍生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建辉基金会2017年致敬人物——肖卿福


【颁奖词】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肖卿福医生在给麻风病人换药。


说到麻风病,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肖卿福却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麻防事业,也把爱心给了那些麻风康复人员。


1972年,20岁出头的肖卿福从赣南卫生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于都县皮肤病防治所。得知是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时,亲朋好友都表示反对。但是,肖卿福还是背起药箱,走进了黄麟乡安背麻风康复村。


“第一次进村,我害怕得一夜未睡,连床都没敢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肖卿福记忆犹新。初次接触麻风病人的肖卿福要全副“武装”才敢接近病人。接治的第一个麻风病人是畸残患者,老人治愈后双手双足成爪形,行动不便。看到老人的艰难,肖卿福暗下决心,要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去帮助麻风病人。


要治病,先得走进病人心里。”肖卿福说,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想办法消除他们的心病,取得信任,配合治疗。他经常一个人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梭于村落和田垄间,一路随访病人,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是常有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手机24小时不关机,药箱随时放在身旁,已经成了肖卿福的习惯。他说:“经常会有病人打电话给我,诉说心中的喜怒哀乐。”在病人眼里,肖卿福就是他们最亲近最信任的人。


日复一日的坚守,让肖卿福逐渐赢得了病人的信任,但却时常遭遇旁人的异样眼神,一直到38岁才成家。“选择了,就不后悔。”说起当年的决定,他的语气中依然透着坚定。“当好麻风病医生,比当好其他医生确实更难。麻风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选择了当医生,不管怎么样都要为病人服务。”肖卿福说。


有人说肖卿福傻,干麻防工作,又苦又累,不值得,但是无论别人怎么说,老肖却乐此不疲。如今,已经退休的肖卿福本可以安享晚年,他却再次选择了留下。69岁的肖卿福依然像“村长”一样守护着康复村里的麻风病患者,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从不耽误对病人的治疗。


四十多个春秋里,肖卿福一直怀着一颗对病人的赤诚之心,连起大山与外界的希望之路,为麻风病患者托起了生命的蓝天



03

迟到的荣誉,不变的信念

《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建辉基金会2020年致敬人物——方俊明


【颁奖词】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瘫痪在床的方俊明接受志愿者的慰问与致敬。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其所在单位只好比照工伤处理。方俊明每月领着60元的基本工资,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最困难的时候连青菜都买不起,要到菜市场捡菜叶子煮菜吃。


即使生活变得如此艰辛,方俊明对那个假装落水的孩子一句埋怨都没有,“当时就想着快一点,怕迟了小孩子会有危险,小孩子也不是故意害我的,没有责任。”他反而觉得,“我应该多考虑一下,如果脚先下去,就不会出事。”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证书。面对迟来的证书,他却只希望当年的孩子不再受打扰。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为自己当年的行为后悔过。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年迈的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男人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恒定不变的价值,方俊明用他的生命为我们诠释了善良的真谛。



04

滇池母亲,我用生命守护你

   《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建辉基金会2016年致敬人物——张正祥


【颁奖词】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名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

         

滇池守护者张正祥。


他与环境破坏者殊死搏斗30年,哪怕是妻离女散,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用不屈不挠的斗争证明,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不是一句空话。这个人就是张正祥。


张正祥从小生活在滇池旁的一座小村庄里。7岁那年,年幼的张正祥失去父母,由于没有大人照料,张正祥只身一个人钻进滇池边的深山老林,“饿了就吃山上的野果,湖里的鱼虾,渴了就喝山间的泉水。”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7年,滇池就像母亲,养育他长大。正因为如此,滇池在张正祥的生命里意义非凡。


1962年,14岁的张正祥回到富善村,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学会了读书、写字。19岁成为村里的生产队长,为了感恩滇池对他的哺育,上任第一天,他便给村里的人立下了一条规矩:不许在滇池里洗衣、倒污,不许砍伐滇池边的树木。


滇池四面环山,蕴藏着丰富的磷矿和石灰石。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大量的采矿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滇池旁边,无节制地开采,并把污水直接排入滇池里。张正祥从小生活在滇池边,他清楚地知道,这样大规模地毁林开矿、取土采砂,势必会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阻止滇池边上采矿,张正祥拿着昆明市政府1988年颁布的《滇池保护条例》,开始了长达40年的滇池保卫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滇池边巡查、把滇池边采石场破坏环境的场面拍成照片拍摄、写材料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每个星期他都会绕滇池走一圈,一圈126公里,这些年来,他一共走了一千多圈。


在张正祥几近偏执的努力之下,滇池的污染问题发生了转机。他用牺牲整个家庭的惨重代价,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的封停。


40年时间里,张正祥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最后把维持正常收入的养猪场也卖掉了,最终妻子无法忍受他的行为,离他而去,子女也经常受到不明身份的人恐吓,小儿子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张正祥自己更是因为触及到排污企业的利益,经常遭到毒打,伤痕累累。


如今63岁的张正祥仍天天巡逻在滇池沿岸,肩负着保卫滇池的神圣职责。他说:“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保护它。”


05

愿感动中国的他们,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建辉基金会从2016创立开始,一直秉持“致敬行善者,让好人有好报”的公益理念,关注像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肖卿福医生,方俊明,张正祥这样的行善者。


善良从来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选择。善良不难,但当生活的狂风暴雨打在他们身上,他们还愿为别人撑伞,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太难得了。


愿善良的人,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愿感动中国的他们,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文/丢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