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毛钱引发的50年行善人生——“当代雷锋”李广佳
2021-03-29
别人口中的“傻子老兵”,竟是隐姓埋名从牙缝里省出钱来捐款、54年救助4000余残疾人的活雷锋。他说:我的命是好人救的,助人为乐,终生不悔。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雷锋日记》



58年前,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雷锋精神却从未远去,一滴水、一颗钉、一束光,它像春风一样吹遍祖国大地,激励着无数中国人,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当代雷锋。


“当代雷锋”李广佳。


他叫李广佳,今年74岁,是建辉“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模范军转干部等称号。54年如一日,坚持传承雷锋精神,资助困难群众800余人,带动志愿者13万人。


李广佳倾注全部心血,创办全国首个民办救助站——“南泥湾”残疾人生活园,接纳救助各类残疾人近4000人次,被誉为“当代雷锋”。“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在助人的道路上坚持了五十多年,并且仍在继续。


01

童年苦难,但常遇善良,让他走上了“学雷锋”的道路


1946年,李广佳出生于宜昌市三斗坪镇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家庭,家中兄妹5人。父亲每天为挣八分钱,起早贪黑,长期劳累致病,42岁时倒在了田埂上。


父亲去世后,一贫如洗的家陷入绝境,好心的村民们帮助他们安葬了父亲,并时常接济他们家。村民们的帮助,让年幼的李广佳从小感受到了身边人的温暖。

 

13岁那年,李广佳怀揣着母亲攒下的5元钱外出谋生,辗转枝江、荆州、恩施等地。由于年龄太小找不到工做,兜里的钱很快就用完了,只能和小伙伴沿路乞讨。


他们赤脚从荆州江陵县走回宜昌,路上又累又饿,晕倒在路边。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给了他5毛钱。李广佳回忆说:“就是这五毛钱,救了我的命。”从那时他就立志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雷锋精神,从幼年时代起就根植于李广佳心中。


1964年12月,18岁的李广佳参军入伍,被分配到“爱民模范”谢臣生前所在的部队。每到冬天非常的寒冷,每个人只能分到一双棉鞋,自己脚汗太大经常汗湿鞋袜,没有可以换洗的棉鞋,脚部常患冻疮,严重的时候甚至溃烂。


一向勤俭的李广佳舍不得给自己添置新鞋。有一天,他在被子下发现了一双新棉鞋,上面有一张纸条写着“谢臣”两个字。李广佳说那时一双棉鞋要3块钱,而他们每个月才发6块钱。

 

直到现在,李广佳都不知道棉鞋是谁送的。但“谢臣”的28字精神:“看人民高于自己,学人民改造自己,爱人民胜过自己,为人民舍得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生活,他希望自己能把这种温暖传递下去。

 

1965年夏,得知河北易县发生水灾,李广佳以“谢臣”的名字寄去了30元钱,当时李广佳所在部队的月津贴是6元。此后每当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以“谢臣”的名义进行捐赠。

 

1985年,李广佳转业回到宜昌,分配到偏远郊区做见习保管员。李广佳的工资不高,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只吃一顿饭,将省下的钱继续以“谢臣”的名义进行捐赠。32年来,“谢臣”的名字一直出现在各种困难救助的捐赠者名单里。

 

当兵时的李广佳。


“谢臣”是谁呢?


为了找到这个幕后英雄,1996年宜昌市委成立调查组,与媒体一道寻访,历经一年多的寻找,终于找到宜昌市机电设备公司保卫科科长李广佳。默默助人32年的无私行善者“谢臣”得以现出原名。自那以后李广佳开始用自己的真实姓名继续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无论是当干部还是做普通员工,无论是在岗位还是退休,李广佳始终以雷锋、“谢臣”为榜样。



02

为助人18年内搬家32次,自资创办残疾人托养中心


李广佳坚持每个月拿出工资的70%和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来资助困难群体。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他打起了自家房子的主意。


1989年,他将自家位于市区繁华地段的三室一厅住房出租,自己和家人租住更小、更便宜的房子,用省下来的钱帮助更多的人,哪儿的房子便宜就往哪儿搬。


直到2006年将市区房子置换到了郊区为止,李广佳在18年内搬过32次家。有人喊他“李搬家”,称他做着“苕坨”(宜昌方言“傻子”之意)做的事。然而,李广佳却说:“助人为乐,终生不悔,我愿做一辈子的傻事。”他是可敬可爱的“傻子”。


协助患者做康复运动。


2001年,李广佳被调到宜昌市残联人联合会担任副理事长,当时宜昌市人口416万,其中残疾人29万多人。在残疾人家庭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李广佳发现这些家庭都非常贫困,其中精神残疾家庭是最困难的,精神疾病患者需要特殊的照顾和治疗,也是导致家庭困难的主要原因。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是一个依江而建的城市,每年冬天都会有人冻死在江边,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有精神残疾的人。一天,他在宜昌市滨江公园看见一名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躺在草地上奄奄一息。上前询问得知,那个人叫黄华,身上有残疾,因身染疾病家人不愿收留他,只好流落街头。


李广佳见状,当即将其送往医院救治,并借钱垫付了医疗费。住院期间,李广佳每天为黄华洗澡、喂食、敷药。20多天后,黄华病愈出院。李广佳为他租了间房,并给他800元钱做小生意。如今,黄华已在宜昌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把脸洗干净,精神爽利,心情舒畅。


李广佳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这些家庭摆脱疾病带来的贫穷。他说:“如果能有一个地方可以帮助这些家庭照顾患精神病患者,让家里的其他人能够正常生活工作赚钱,家庭也就能摆脱困境。”


2006年,退休后的李广佳踏上了行善的新征程。在宜昌市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支持下,他将自己市区的房子与一位农户的四层楼房交换,创办宜昌市三峡残疾人救助中心。将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的残疾人、家庭困难无钱治疗以及一般护理机构不愿接受的重度残疾人收留托养。


2008年,他又自筹资金,租下郊区一座闲置的楼房,利用宜昌市三斗坪镇雾河村的荒地建立了“南泥湾”精神残疾人生活园(两个中心目前合并为宜昌市夷陵区广佳残疾人托养中心),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残疾人建起了一个“家”,让他们结束了吃垃圾、住屋檐的流浪生活。


托养中心广场上,人们一起享受冬日暖阳下的惬意时光。


吃饱睡好之余,李广佳更希望他们能够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



03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精神病人也要活出尊严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我国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其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600万,精神疾病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


精神残疾人向来被社会视为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就业问题。这也是李广佳多年来在救助残疾人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直以来他的心愿就是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自力更生。


李广佳利用村里提供的22亩流转地,组织他们开展简单的生产劳动,进行康复治疗。一方面,通过种菜、养鸡、养蜂,解决了一部分基地的开销费用;另一方面,这些精神残疾人通过简单的农耕活动,通过劳动获得奖励,用赚的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生活园里面的养鸡场。


除此之外,他还帮助为残疾人组织培训电器维修、种植业、养殖业等技能,使他们有朝一日可以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


10多年来,李广佳创办的两个基地先后接纳救助各类残疾人4200余人次。其中,1900多人回归到自己正常的家庭生活,500多户精神残疾家庭摆脱贫困,通过提供生活费和学费,资助了321名贫困残疾人的子女完成学业。


目前,托养中心依然生活着52名残疾人。因为请不起更多的员工,李广佳不得不自己当司机,当保安,当陪护员。今年已经74岁的他,楼上楼下爬几趟气喘吁吁,但他仍坚持每天清晨6点,然后叫大家起床、帮他们洗漱、整理床铺,带领他们开始每天的日常生活。


园长兼职厨师。


每年春节,李广佳和妻子胡凤玲分别陪着“南泥湾”残疾人生活园和三峡残疾人救助中心的残疾朋友,自己一家人却没吃过一次团年饭。


04

新年愿望


当志愿者问李广佳2021年有什么新年愿望时,他说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但托养中心里住的人好动,经常跑来跑去,服务中心地面铺的是普通的地板,沾上水比较滑,尤其是冬天有些地方还结冰,因地板滑几个残疾人滑倒摔骨折了住院。


李广佳想把基地三层楼室内走道辅上地板胶,防止走路摔跤滑倒。他咨询当地的一家工程公司,全部换成防滑地板需要4万多元。而目前他大部分的收入都用来运营这个中心,没有资金用来做防滑改造。今年的目标就是想换个地板,改善中心的居住环境,保障他们的安全。


自2016创立开始,建辉基金会一直秉持“致敬行善者、让好人有好报”的公益理念,关注像李广佳这样的行善者,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汇聚点滴力量,让善良的他们,走出困境。


雷锋,曾给我们种下过一颗叫做“奉献”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长成了千万棵为民遮风避雨的大树。你、我、他,都能成为一滴水、一线阳光,滋润彼此,温暖彼此,共同守护着世间所有的美好!


深圳市建辉基金会在湖北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李广佳的情况后,提交了这一线索。建辉捐助人评审委员会通过认真评审,于2018年4月将他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


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向李广佳致敬。


希望善良的李广佳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


文/丢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