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展 | 明月山边不灭的星火:走访丁星校长【202520】
2025-07-28
扎根乡村教育48年,办校33年,她用爱与艺术照亮了近万个孩子的童年。6月17日,志愿者走访了“丁妈妈”丁星老师。

“洪湖的水流哗啦啦啦啦,洪湖岸边就是我们的家。明月山的风吹呼啦啦啦啦,我们学校就在山脚下... ...”


每周一的清晨,重庆长寿区洪湖镇明月山脚下,这所略显偏远的小学校里,都会响起丁星老师和孩子们的歌声。这首丁星老师自创的校歌,唱尽了她对这片土地和孩子们的爱,也见证了她为近万个山里娃点亮童年的信念与坚守。


图片

丁星老师和她的学生们


2025年6月17日,建辉基金会的志愿者来到洪湖文化艺术学校,走访扎根基层教育48年,办学33年的丁星老师。


图片

志愿者采访丁星老师


丁星老师的老家并非洪湖。8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她和残疾的妹妹来到洪湖。后来,母亲再嫁,丁星老师承担起了照顾姨妈的重任。


1977年,丁星老师从师范学校艺术专业毕业,她专业成绩拔尖,气质出众,本有机会到城里的一个文化单位上班,但为了照顾姨妈,她选择回到洪湖,成为一名乡村音乐老师。


图片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场大病让丁星老师不得不办了病退。康复后,她心中“农村娃也得学艺术,田坎上也应该有歌声”的信念愈发强烈。1992年,她创办了洪湖文化艺术学校。


这所学校,承载了丁星老师全部教育理想。学校鼎盛时有学生500多人,其中80%是留守儿童,50%需要寄宿,还有孤儿和残障儿童。“看见他们,就像看见我自己的童年,我咋个能不管呢?”丁星老师说。


图片

办学初期的丁星老师与教职工及学生们


从那时起,丁星老师便成了孩子们的“丁妈妈”。她白天教文化课,下午开设免费的艺术延时课;晚上照顾寄宿生的生活起居、辅导功课;到了周末,又开课义务教村民们唱歌、跳舞。音乐,打开了留守孩子封闭的心扉,他们开始向“丁妈妈”倾诉心事,而洪湖的田梗上,也开始传出了歌声。


图片

“丁妈妈,我跟你说... ...”


33年来,洪湖文化艺术学校没有一名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辍学。一来学校收费远低于普通学校(从最初每学期100元到现在700元);二来遇到家庭困难的孩子,丁星老师都会自己掏钱给补上,她甚至还领养了一名因家贫差点失学的女孩,并长期资助4名孤儿。


图片

丁星老师和领养的女孩


那如何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呢?在与志愿者的交流中,丁星老师坦言以前还能做到收支平衡,这些年生源锐减,在校的学生已经不足百人,学费收入甚至不够给18名教职工发工资,自己和同为学校老师的丈夫两人的退休金、女儿的资助贴进去不说,时不时还得找亲友们借钱。


2018年,丁星老师的老伴罹患肺癌。在北京治疗期间,在当地定居的女儿希望年岁渐高的父母就此退休,迁居北京和儿孙们共享天伦,安享晚年,夫妇俩一度应允。回到学校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一群在校门口等候的家长,迎上来紧握他们的手说:“你们是好人,一定会好起来的!”教室里的孩子们也纷纷跑出来,哭着抱住他们不放。


那一刻,丁星老师热泪盈眶,心中响起一个坚定的声音:“不能,我不能卖掉学校!”


图片

听丁妈妈讲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随后,丁星老师卖掉了母亲留给自己位于长寿城区的房子,“学校的存在,意味着和曾经的我一样的孩子有家,意味着我有家。”眼前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腰杆挺直,语气坚定,笑意盈盈的眼光中,有着和孩子一般的星辰大海。


图片

志愿者代表捐助人为丁星老师送上慰问品及致敬礼金600元


丁星老师非常感谢捐助人与志愿者对她的关切,也感谢大家对农村基层教育的支持。前两年,她确诊皮肤癌,夫妻俩都成了癌症患者。虽然困难重重,前路未明,但丁星老师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孩子需要我,我就要坚持下去。”


目前,建辉基金会评审委员会正在对丁星老师的资料进行资助评审,对她的支持方案将作进一步讨论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