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我们是谁
基本信息
使命与愿景
大事记
理事会
我们的团队
媒体报道
  • 台州母亲照顾异乡植物女孩 坚持15年 终现奇迹

    2017-05-26

         “我妈对我可好了。以前我才70多斤,现在都到150斤了。”躺在病床上的宋雨薇一脸骄傲,转过头对着一旁的项菊香笑着说,“妈,谢谢你,我爱你。”       项菊香似乎早已对她的“示爱”习以为常,她用瘦骨嶙峋的手捏了捏“女儿”肉乎乎的脸,语气里尽是疼爱:“瞧瞧你,都胖成什么样了。”       任谁也看不出来,这对关系亲昵的“母女”,在15年前,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项菊香捏住女儿的脸,说你看看你脸上长得这些肉呀!摄影 刘晓桐女儿拽住项菊香的手说,妈妈,我爱你。摄影 刘晓桐义无反顾 将“植物人”女孩接回家       15年前,身为东北人的宋雨薇只身来到台州,却不幸经历了一场车祸,大脑严重受损,身体失去知觉,被判定为“一级伤残”。时年34岁的她在台州仙居举目无亲,在医院一躺就是1年。当时项菊香正在医院做护工,尽管心知自己的家境并不宽裕,但她不忍心让这个无依无靠的女子一个人留在医院。为了能够更周全地照顾宋雨薇,项菊香把瘫痪在床的她接回了家。项菊香住在这个10平方大小的地下室里。这是大儿子的老板免费送给她住宿的地方,就算做是个家了。摄影 刘晓桐地下室里没有柜子,所有的衣服都搭在床脚上,墙上因为潮湿长满了霉。摄影 刘晓桐       因为生活压力太大,项菊香一度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她曾把宋雨薇送去了福利院。但她最终依旧放心不下,还是把她接了回来贴身照顾。       项菊香有两个儿子,他们也觉得这个遭遇飞来横祸的女孩子很可怜,知道母亲决定的事情,他们反对也没有用。所以,对于这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植物人”姐姐,他们也颇为照顾。屋子充满了中药味,项菊香每日都熬中药,给自己喝一份,给女儿喝一份。摄影 刘晓桐天有不测风云 老伴中风瘫痪       然而,生活又给了项菊香当头一棒。2007年,她的老伴中风瘫痪了。此时她的大儿子在外打零工,小儿子在一家公司当保安,而且都已成家。维持生计、照顾两个卧病在床的病人的重任,一下子全都落在了项菊香身上。        两个病人每天要打针吃药,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原本就很瘦弱的项菊香越发消瘦。长时间超负荷劳累的她最终积劳成疾,落下了一身的毛病:肩周炎、颈椎病、气管炎。或许是因为长期居住在阴湿的地下室,她还留下了严重的风湿病。       为了节约开支,项菊香强忍着伤痛不去医院,有时候她腰疼得无法躺下,只能趴在床沿上睡。       前几年,丈夫去世,10平米的小房间里就只剩下了母女二人。“只要我还能吃到饭,就绝不会让她饿肚子。”项菊香用着一口仙居方言坚定地说着。项菊香常年腰痛,每天都要喝中药。摄影 刘晓桐项菊香在地下室的窗户外种植了一些花草,她说看到这些心情会变好。摄影 刘晓桐坚持不懈 细心照料出奇迹       为了能让宋雨薇尽早康复,项菊香每天为她按摩翻身喂饭,日复一日地细心照料。她甚至还拜师自学针灸,一开始拿自己练手,往自己身上扎,全身青一块紫一块的。       项菊香耐心地等待着,一个月后,宋雨薇叹了一口气;10个月后,她的手能够动了;4年后,她坐得住轮椅了……渐渐地,她的下半身有了知觉,语言功能恢复了,之后,她能和别人进行基本的交流了。      然而,因为大脑受过剧烈撞击,她的意识一直不清楚,记忆也断片了。有时候,她只记得自己以前当过老师,认定自己还在家乡齐齐哈尔梅里斯,完全不知道仙居是什么地方。    “她比我亲妈对我还要好,她就是我的亲妈。”这两年,宋雨薇的意识才逐渐恢复,也明白了项菊香这么多年的默默付出,一心认定她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她一遍又一遍地对来看望她的人说,“我妈对我可好了。”女儿宋雨薇被项菊香养得肥肥胖胖的,手上长了一个个小窝。摄影 刘晓桐       15年过去了,宋雨薇49岁了,一头浓密的黑发也开始泛白。       因为刚做了手术不久,她还要躺在床上,脚和右手都被固定着,没办法做大幅度的动作。她伸出左手,紧紧握住了一旁项菊香瘦削的手,嘴角扬起一道好看的弧度:“医生说,这个手术之后我就能恢复行走了。等我好了,就轮到我照顾你了。”(作者:陈娇娇 陈凯君)摄影 刘晓桐信息来源:腾讯大浙网发布时间:2017年5月14日

  • 台州妈妈收养150多个弃婴 怕他们受苦

    2017-05-26

           50多年来,她默默地收养了150多个无家可归的弃婴。50多年来,这150多个孩子先后离开她找到了各自的新家。如今,还有5位孩子跟她生活在一起,延续着这份特殊的亲缘。     “政府如今设立了福利院,我终于得空,已经五六年没收养弃婴了。”77岁的严雪花笑着说,“留下跟我一起生活的孩子,都已经成家。”严雪花站在自家门口的街道上,热情地给客人送上水果糖果。摄影 刘晓桐寒风中,她抱起了弃婴       50年前的一个冬天,严雪花和往常一样,来到台州仙居城关菜场买菜。菜场边上,一些人围住一个小包裹指指点点,引起了她的注意,严雪花走了过去。这时,她才发现包裹里是一个婴儿。“作孽哟!不知是谁丢在这里的……”路人的叹息声传入她耳中。       弃婴的小脸冻得通红,嘴唇发紫,哭声嘶哑。严雪花没有细想,弯下腰抱起了这个孩子,就这样第一个孩子来到严雪花家里。50多年后的今天,严雪花想起这一幕时,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如果没人管,她就会死掉。我从小做过童养媳,见不得别人苦。”严雪花收养的一个女儿已经结婚,并且也生下一个女孩。摄影 刘晓桐家里成了“托养所” 她们都是我的亲生孩子       这之后许多人都知道了严雪花抱养弃婴的事情,不少人拣到弃婴后,索性往严雪花家送。因为当时县里没有儿童福利院,民政局工作人员也把严雪花家当成了收养孩子的点,一有弃婴就往她家送。       严雪花成了专业带养户,陆陆续续有未满月的弃婴被送到她家里,严雪花也从不追究孩子到底从哪里来,即使这些孩子身有残疾。到后来,有些人甚至偷偷地把刚生下来的孩子丢到她家门口。最多时,一天她家里收到了十五个弃婴。严雪花一只脚踩着床头柜,一只脚悬空,想要挂上一个相框。摄影 刘晓桐      “当年孩子多的时候,家里能搭上床的地方都搭上了床。”严雪花指了指客厅里曾经塞满床的位置,“老伴冯帮宇也帮我一起抚养这些孩子,如今他已经‘走了’10多年。” 为了养活这些孩子,民政部门每个月都会给孩子发放补贴,但这些钱远远不够孩子平常的开销。于是严雪花还养起了猪,每天清晨,她就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倒泔水,然后用卖猪的钱就给孩子买奶粉。卧室的门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那也是严雪花的“奖章”。摄影 刘晓桐孩子被领养走 “狠心”约法三章       当问到和孩子们具体的细节时,严雪花浑浊的眼神陡然变得坚定:“我从不去记,尤其被别人领养走的,坚决不同他们联系。弃婴的心理一般都很敏感,我不想让孩子们有心理负担。”       莉莉就是当年在菜市场收养的第一个弃婴,与严雪花感情深厚。莉莉后来被同是仙居县的一对夫妇领走了,但却经常跑回严雪花的家。为了让莉莉和新的父母建立好的关系,她“狠心”地与莉莉的“爸妈”约法三章:“以后跟孩子说,雪花妈妈不要她了,让她不要再来了。”严雪花说着说着流下了热泪。孩子或被领养走,或已成家,家里显得冷清,严雪花留下眼泪。摄影 刘晓桐一辈子的职业就是“妈妈” 不后悔     “我自己生了6个孩子,她们如今也都为人父母,有了自己的子女。”严雪花说道。阿琴是严雪花的大儿媳,性子耿直,婆婆收养弃婴的做法她一开始完全无法理解,“自己子女儿孙不带,却一心带别人的小孩,到底图个啥?”       严雪花说,她这一辈子的职业就是“妈妈”,从20多岁的年轻妈妈到77岁满头白发的老母亲,没想过该不该做,都是凭借着良心,是本能驱使。“所以,我不后悔。”(作者:陈凯君 陈娇娇)信息来源:腾讯大浙网发布时间:2017年5月14日

  • 宁波女子捡回4个女儿 把捐钱当乐事

    2017-05-26

           如果你有富余的钱,你会做什么?在宁波镇海,有个年过六旬的阿姨叫刘国娟,她把捐款当成了乐事,全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熟悉刘国娟的人都知道,她除了乐善好施,几十年间还收养了4个小孩,加上自己的两个女儿,不同姓氏的六个女儿,一家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谈及女儿,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刘国娟一家人,其乐融融。收养四个女儿 抚平她们童年的不幸       小时候,刘国娟家里很穷。从8岁起,她就开始织渔网、拾破烂、卖冰糕,什么活都干,一天能赚一毛钱。“那时读书很不容易,如果有人可以帮助我上学,我愿意十倍回报他。”虽然穷,渴望读书的想法却在刘国娟心里扎了根。       刘国娟嫁给丈夫高依木后,夫妻俩抓鱼卖鱼、卖水果、搞小店、开超市……一步一个脚印,开拓着自己的生活。翻出一张老照片,三个可爱的女儿在认真写作业。       她和四个养女的故事,要从1979 年说起。那年2月6日凌晨,丈夫从家门口捡回了一名女婴。“婴儿只有3斤6两重,非常瘦弱。”刘国娟心疼地用手比划着大小。       她将女婴放进热被窝,熬米糊给她吃。养了三个月,街邻却传来闲话,加上自己又忙着做生意,刘国娟没那么多时间照顾小孩,夫妻俩压力很大,就将婴儿送到了孤儿院。他们刚在孤儿院填完信息,婴儿却在一旁一直大哭,刘国娟心软了,又把婴儿抱了回来。这就是他们的大女儿,取名小竞。泛黄的老照片,刘国娟和女儿小敏相拥。       1982年,刘国娟生下自己的女儿。3年后,她在贵驷卖棒冰,捡到了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多方寻找女孩父母未果,便收养了她,取名小敏。上世纪九十年代,刘国娟有位亲戚家里发生变故,她又将两个分别4岁和6岁的女孩接到家中抚养。       养着六个女儿,刘国娟夫妻俩的生活压力很大。他们每天5点起床做生意,晚上10点多回来。睡觉时,一家八口人挤在约8平方米的房间里,大人各挨着床沿睡,把6个女儿围在中间,防止她们摔下去。刘国娟称自己的婆婆开朗乐观,平时都是她帮忙带着女儿们。在学业上,刘国娟很欣慰,女儿们相互“攀比”,很争气,都考上了镇海中学。刘国娟打开一间房门,想起以前和女儿们在一起的甜蜜生活。       在生活中,刘国娟对养女和亲生女儿一视同仁,视如己出,用她的话说是“要抚平她们童年的不幸”。有时自己的女儿还认为不是亲生的,还要出去找妈妈。在小竞和小敏成年后,刘国娟根据各种线索,帮她们找到了亲生父母。       如今,刘国娟的6个女儿已成家立业,传承着妈妈慈善有爱的品德。播撒大爱,刘国娟曾被评为省道德模范。赞助贫困学子 让孩子们接受教育       刘国娟不仅将爱播撒给女儿们,也传给了素不相识的贫困学子。自1996年起,她资助了来自安徽、江西、湖南等地的16名学生。“能上学是多么幸福的事,一定要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刘国娟笑着说,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刘妈妈。刘国娟赞助过的一个湖南女孩,他们紧紧相拥。       记得有一年8月份,这些孩子共需要2000块学费,刘国娟犯了难,一时拿不出钱给孩子们上学。她跑去问两个生意伙伴借,称自己要去进货,历经一番辛苦,终于借到钱,及时给孩子们交了学费。因为急着还钱,她不眠不休地干了三天三夜,累到躺在椅子上昏睡过去,家人怎么也叫不醒,丈夫吓坏了,连忙把她送去医院。刘国娟和敬老院老人亲切相拥。       刚过去的立夏,刘国娟还开着面包车送鸡蛋,车上满装了1000公斤鸡蛋,送到镇海附近的5个敬老院,将鸡蛋送到2000位老人手中。老人们远远地听到刘国娟爽朗的声音,都嚷一声:国娟来了。一个个握着她的手,老人们倍感亲切。       刘国娟说,他们都是孤寡老人,平时缺少关爱。从1987年到现在,刘国娟就隔三差五来看望老人。每逢春节、中秋、重阳等节日,她都要送去食用油、月饼、被子等生活用品。这些年她做的好事太多了: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洪灾,她捐了款;2013年余姚水灾,她送去几十万元物资……刘国娟坐在自己家纺店铺的床上,抱着厚厚一沓荣誉证书。       刘国娟对需要帮助的人大方,对自己却很节俭,她穿女儿穿过的衣服,和老母亲吃便饭,自家连空调也没有买。婆婆和丈夫经常“取笑”她,这个社会还有不爱钱的人?他们甚至瞒着她把她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去做检查。有鱼也有笋,夫妻俩日常的一顿中饭。     “能吃饱饭,穿暖衣服,我现在想的也就是这些。”今年刘国娟又赞助了5个孩子读书。“我的爱好就是捐款,看到别人开心,我就更开心。”现在刘国娟和和丈夫经营着家纺生意,生活平静。她笑着说自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自己做不动了。(文/甄兰  图/刘晓彤)信息来源:腾讯大浙网发布时间:2017年5月14日

  • 女子靠拾荒收养9个弃婴亲儿与其断关系 背后故事曝光

    2017-05-26

           今天“母亲节”,我们来关注这样两位不一般的“妈妈”,她们向失去父母之爱的孤儿伸出温暖的手。不论是靠拾垃圾收养了9名弃婴的张改玲,还是建立“爱之家”救助了823位弃婴的朱智红,她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母亲。靠拾荒收养9名弃婴的张改玲(图片由广州日报陈忧子提供)拾荒夫妇39年收养9名弃婴     “我的孩子不是拿来卖的”,张改玲多次拒绝了想要买走孩子的人。张改玲、程传洲夫妇是邓州市夏集乡陈营村人,在邓州市城区租房拾废品谋生,每月只有两三百的收入,但是他们却在39年间收养了9名弃婴。       2000年在邓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口,许多人围观着一名被遗弃的“大头”婴儿,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这个孩子,张改玲的母亲把这个婴儿抱回了家。见到这个孩子,张改玲很是心疼,孩子得的是脑瘫,夫妻两个到处求医,最终孩子还是在8个月大时不幸离开了人世,这个孩子排名“老四”。       原来早在39年前,张改玲夫妇就在老家先后收养了三名弃婴。现在三个女儿很孝顺,会常常寄钱给张改玲夫妇,打电话问寒问暖,“老大”因为离得近时不时会回家探望。     “老五”是2004年程传洲在垃圾堆旁捡到的,因为脑炎,刚出生十多天的“老五”发烧到四十多度,经过夫妻两个的悉心照顾,病情很快得到了好转。“老六”是在菜园捡到的,张改玲夫妇用偏方救好了她的破伤风。“老五”和“老六”病情好转后,尚在襁褓就被好心人领养。张改玲夫妻俩和他们的“孩子”(图片由广州日报陈忧子提供)       目前跟在夫妻身边的是11岁的“老七”程佳苗、10岁的“老八”程佳伟、9岁的“老九”程文星。今年已经61岁的张改玲和67岁的程传洲带着这三个孩子住在邓州市人民医院后面的一间出租屋内。“老七”程佳苗和“老八”程佳伟都是兔唇,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做了免费治疗。“老七”今年11岁,上四年级,“老八”今年10岁,上幼儿园大班,两个孩子学习都很勤奋。       最让夫妻两个放不下的就是”老九”程文星,从小得了脊膜膨出的病,脊椎尾骨上突出一个馒头大的疙瘩,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老九”一直依靠着针灸缓解病情,但是没有手术的根治,部分神经被压迫着,“老九”现在还不能直立行走,仍然大小便失禁,每天都需要张改玲亲自喂饭、擦洗等。       程文星的手术一直无法实现,一方面因为高昂的手术费,据深圳建辉基金的志愿者介绍,程文星的手术最少需要花费十万块。另一方面,身体不好的张改玲无法前去照顾程文星,术后的精心呵护无法保证。       虽然几乎每天躺在床上,但是“老九”却有着聪明的小脑袋,十分喜欢学习新事物,总是会缠着上学的哥哥姐姐问问题。但是因为张改玲的收养不符合《收养法》的规定,程文星至今没有解决户口问题,无法上学成为夫妻两个最揪心的事儿。       张改玲在年幼时摔倒,腰部受伤,到现在还使不上劲儿,干个活儿就腰疼。2009年还做过子宫切除手术。现在的张改玲被确诊为冠心病、高血压三级、脂肪肝,需要常年靠药物治疗,经常感觉上不来气,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       但是,张改玲却怎么都不舍得自己的孩子们,曾经好心人士有意收养程文星并帮他治病,将程文星抱走几天后,张改玲每天晚上做梦梦到孩子,因为思念心切,不得已又把孩子抱了回来。       全家靠着程传洲每月二三百块钱的收入,总是入不敷出,房东以很低的租金将房子出租给张改玲一家。也总是有志愿者为他们送来衣服、食物等日常生活用品。       因为儿子的不理解,早在十多年前儿子已经和张改玲夫妇断绝了联系。尽管得不到儿子的支持,夫妻两个依然努力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们。“爱之家”10年救助823名弃婴朱智红和她的“孩子”(图片由深圳建辉基金志愿者提供)       家人的反对、工作的压力、资金的缺乏等重重困难都没有阻挡朱智红五姐弟建立这个特殊的民间公益组织,“爱之家”位于平顶山市新华区李庄新村的一处不起眼的小院里,从2007年起,至今一共救助了823名弃婴。       朱智红,是平顶山煤业医疗集团感染科的一名护士,2003年,朱智红与孤残孩子的缘分开始了。这一年,朱智红刚刚成为一名母亲,她第一次来到了平顶山市福利院,从此便放不下这些孩子,每逢节假日她都去福利院看望残疾孤儿,加深了朱智红想要帮助他们的想法。与此同时,大姐朱春红也加入进来。       2007年10月,朱智红姐妹俩为了救助被遗弃的患先天性心脏病的男婴党雄和患唇腭裂的女婴党英,联合朱家其他三姐弟成立“爱之家”, 主要是为福利院需要医护援助和特殊养护的孤病儿提供服务, 这些孩子大多患有较为严重的疾病并且年龄较小。     “爱之家”起步时非常艰难,家人的反对,资金的缺乏,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五姐弟一一克服,自掏腰包租房,买了基本生活用品,找了6个专职阿姨照顾孤儿。政府部门、志愿者团体、基金会等都向“爱之家”伸出了援助之手,“爱之家”收到了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捐款。目前,“爱之家”已经救助了823名弃婴,被舆论界称作“中国家庭作坊式”的民间慈善机构。     “爱之家”照顾的是患有重病和需要特殊护理的弃婴,医疗知识就成为必需。单靠朱智红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她努力促成工作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6名通过了育婴师考试,3名通过孤残儿童护理员考试。现在“爱之家”总共有10名工作人员,轮班悉心照顾着这些孩子们。2017年阿姨们的工资由北航的一名教授捐助,每月为1500块钱左右,但是目前2018年的工资还没有着落。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保的普及、政府对于儿童福利政策的重视等,近年来弃婴人数明显下降。“爱之家”收养的弃婴人数由2012年的197名下降为2016年的50名,“爱之家”也正在做着一些改变。       之前的“爱之家”更多的处于一种被动救助的局面,今后将越来越向主动干预的方向发展。发现有遗弃风险的孩子,给予孩子生活费上的支持,帮助患病的孩子解决医疗费,尽量避免弃婴的出现。同时,“爱之家”开始更多的关注特殊人群。比如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对艾滋儿童进行长时间的跟踪帮助等。       孤儿最好的归宿是回归家庭,福利院这样的大机构养育,可能会导致大龄孤儿没有社会角色的认知,发生融入社会困难,跟社会格格不入等问题。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爱之家”救治成功的孩子将尽快实现领养,同时主动的干预更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多年来,朱智红在公益、工作、家庭之间艰难徘徊,但是她坦言无法舍弃公益,只能选择坚强面对。       目前,朱智红、张改玲都收到了来自深圳建辉基金、支持困境中行善者的“致敬礼金”,以及每月分别1000元的生活补贴。信息来源:腾讯大豫网发布时间:2017年5月14日

  • “最美破烂王”尚丙辉的烦恼:求助者太多, 好人不够用了

    2017-04-14
    近日,尚丙辉有些烦恼:求助的人太多了,帮不过来怎么办?
  • <
  • 1
  • 2
  • 3
  • 4
  • 5
  • 6
  • >

Copyright © 2016-2018 Jianhu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7782号Powered By gongyi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