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自杀到救500人,这个女孩如何成为“生命灯塔”?
2025-10-20
湖北省武汉市的龚璨,是栖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创始人,也是众多抑郁症患者最信赖的陪伴者。从2020年成功干预第一起自杀事件开始,她曾亲身经历疾病的困扰(现已临床治愈),正是这份经历,让她更能感同身受,并毅然扛起了公益重担。 五年多,她先后有效干预了20多起自杀行为,服务过的抑郁症患者和家属超过500人,组建起超过百人的志愿者团队。2021年,她创立了武汉第一家专门进行抑郁症干预服务的公益组织,为精神障碍群体提供专业支持。 如今,这些"黑夜中的守望者"正带领着病友们走向康复,而龚璨所守护的这份事业仍在不断延伸。现在,龚璨最大的心愿就是社会能更多理解抑郁症患者,让每位受情绪困扰的人都能获得及时专业的帮助,让她所坚持的这份生命守护事业能持续温暖更多人。



图片



2015年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毕业后,龚璨做过3年社工。辞掉工作后的2018年,经历了朋友的家人因为抑郁症突然自杀,也帮助好姐妹照顾过其患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后,龚璨开始大量阅读与抑郁症和精神疾病有关的书籍。龚璨没有想到的是,抑郁症很快也找上了自己。


图片

龚璨,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毕业生,栖息公益组织创办人。


龚璨的抗郁之路始于2019年。当时她毫无征兆地出现肌肉酸痛、手抖、失眠等症状,直到11月的一次街上散步,“无意识”地走到了马路中间,并且一直在哭,龚璨才意识到“自己病了”。





图片




医生诊断后告诉她,这是典型的遗传性躁郁症。龚璨想起了自己的祖辈和父辈中,都有人因为精神疾病非正常死亡。(注:躁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BD),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


这个身高不到1米6的娇小女孩,自此开始走上自救与救人的民间抗郁之路。

图片

2022年2月一个凌晨两点,严寒中的武汉,龚璨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那头,一名大学生站在长江边哭泣,因为被朋友辱骂为“怪胎”并拉黑微信,他产生了轻生念头。龚璨在电话中承诺“会一直关注他、帮助他”,最终让男孩放弃了自杀。一年后,这个男孩顺利毕业并在深圳找到了稳定工作。


图片

龚璨记录的抑郁症患者情绪图表


<13楼阳台上的一个小时>

2021年夏夜,一位曾接受电休克治疗的抑郁症女孩爬上了13楼阳台。在生死攸关的十几分钟里,她拨通了龚璨的电话。一小时的倾诉后,女孩从阳台走了下来。如今,她们仍保持着联系,女孩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图片




<跨省救援的八天七夜>

95后青年Ron是龚璨投入最多的干预案例。2020年,当得知Ron在南昌写下遗书准备自杀时,龚璨立即坐高铁赶往南昌,通过八天七夜的陪伴稳定了他的情绪。此后,Ron甚至在龚璨老家度过了春节,两人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




图片

社区成长导师栖息公益创始人龚璨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从2020年年初认识第一个服务对象,到后来线上线下进行自杀干预,两年多时间里,龚璨接触过的抑郁症患者超过100人,其中绝大多数为90后年轻人,最小的只有14岁。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和健康时报等联合打造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有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同时,中国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图片


在病情最严重的2020年2月,武汉封城期间,龚璨甚至写下了“黑暗在前,死亡在后”的绝望语句。然而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她对抑郁症患者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我们从未陷入困境,我们会是很糟糕的安慰者,”她在微博上这样写道。



图片

抑郁症科普展现场




2020年8月,为了办理慢性病重症卡缓解经济压力,龚璨住进了湖北省人民医院精神科。在两周的住院期间,她利用社工专业背景,组织病友活动,分享康复经验。出院后,一些病友成为她首批服务对象。


图片

龚璨在医院为精障人士开展服务




图片

2021年12月26日,“栖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机构取名“栖息”,寓意着为心灵提供停靠的港湾。然而运营之路并不平坦:项目经费紧张,龚璨月薪仅4000元;每场活动成本约800元,机构常常需要贴钱运作。


图片

用精神疾病药物包装盒设计的科普作品




但龚璨从未计较个人得失:“如果太计较代价的话,会让我丧失继续服务的信心。”在她租住的老旧小区里,客厅和书房成为病友活动的空间,阳台上铺满了为科普展收集的药物包装盒,房间里陈列着病友创作的艺术作品——这里不仅是她的家,更成为了抑郁症患者的心灵避风港。




图片

栖息公益创作者在抑郁期的创作




龚璨的微信朋友圈始终公开着自己的病情,这种直面疾病的勇气成为了她帮助他人的基础。律师伍昭,作为支持者之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龚璨现在做的事就是我想做的事。”


更令人动容的是,龚璨的服务已超越抑郁症范畴,扩展到精神分裂症和重症双相障碍患者。她尝试让情绪平稳的郁友去服务精神分裂症患者,创造出独特的朋辈支持模式。



图片



痛苦浇灌出的希望之花


龚璨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生命如何从废墟中开出花朵的奇迹。她将自身的痛苦转化为理解他人的能力,用专业知识和深切共情,为500多个迷茫的生命提供了栖息之所。


在这个需要更多善意的世界里,龚璨这样的行善者如同黑暗中的萤火,虽微小却坚定地闪耀着。他们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被支持——因为每一次温暖的传递,都可能让这个世界少一份遗憾,多一份希望。


正如龚璨所说:“我自己得病以后,我理解了奶奶。我希望有更多家庭可以避免这种悲剧。”从被疾病困扰的患者,到照亮他人道路的引路人,她完成了一场生命的蜕变,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坚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