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盲人节礼物,她送了16年:“9双眼睛”与无尽光明
2025-10-13
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将至,在这个关注视障群体权益的特殊日子,我们走近一位用16年时光为黑暗中的生命点亮光明的女性——关骊。她训练的导盲犬,成为盲人走出家门的"眼睛";她的坚持,让郑州成为导盲犬友好城市。


河南省郑州市的关骊,是郑州市爱心导盲犬服务中心的创始人,也是众多视障人士最温暖的依靠。


从2008年训练第一只导盲犬"福娃"开始,她便用坚定的信念扛起公益重担,用超越常人的毅力,为无数黑暗中的生命搭起一座通往光明的桥梁。


十六载风雨兼程的岁月里,她倾尽家产,以一己之力训练出九只专业导盲犬并无偿捐赠给盲人朋友,更积极推动社会认知与政策改善,使郑州成为全国较早允许导盲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城市之一。


如今,这些"黑暗中的眼睛"正带领着主人们自由出行,而关骊创办的导盲犬培训基地也在国际盲人节这天正式揭牌,继续照亮他人的事业。现在,关骊最大的心愿就是社会能更多理解导盲犬,让每位视障朋友都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让她所守护的这份光明事业能永远温暖延续。




图片


2006年,一则关于中国首家导盲犬基地在大连成立的新闻引起了关骊的注意。由于哥哥从小受到歧视,关骊很希望能为残障群体做些什么。她的哥哥患有智力障碍,幼时带哥哥上学的经历,让她早早体会到了社会对残障群体的歧视。


图片

阳光透过训练场的围栏,洒在正在训练导盲犬的关骊身上。


那个因为智力障碍而被同学嘲笑"傻子"的哥哥,那个需要她时刻保护的哥哥。"如果我哥需要帮助时,有人能伸出援手,该多好。"就是这个朴素的念头,让她把自己当时正在经营的饭店生意交给别人打理,她开始自费前往大连学习导盲犬驯养技术,开始了六次往返大连的求学之路。


图片

关骊把自己训练出来的导盲犬交给视障人士


“导盲犬不是简单的服从,它们要学会判断障碍、绕行、等待,甚至带盲人找到公交站台,”关骊告诉记者,“所以我们训练的时候就是要把自己当作盲人,这样才能训练出更符合盲人需求的导盲犬。”在导盲犬每个阶段的学习训练结束之后,关骊都会给自己蒙上眼罩,对它们进行测试。


2008年,第13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从大连学成归来的关骊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中国要有自己的导盲犬”。


图片

学习之后,2009年,她开始在郑州筹办导盲犬学校,也成立了郑州市爱心导盲犬服务中心,这是全国第三家、也是河南第一家导盲犬基地,她也买下第一只导盲犬“福娃”。


图片

关骊在为提高社会对导盲犬的接纳度而四处奔波


关骊至今还记得训练第一只导盲犬"福娃"的点点滴滴。那是一只金毛寻回犬,有着金黄色的毛发和湿漉漉的温顺眼睛。"训练'坐'的指令时,有一天练到深夜,福娃累得靠着墙都能睡着,却还保持着标准坐姿。"


图片

关骊经常带着导盲犬和志愿者出行


在即将取得训练成绩时,最心痛的时刻还是来了。由于当时郑州没有导盲犬相关法规,训练有素的“福娃”无法办理工作犬的身份证明,所以也无法留下来,她只好将训练好的福娃赠送给了大连市导盲犬训练基地。送走福娃的那天,关骊哭成了泪人。"那种感觉,就像亲手送走自己的孩子。但我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图片

经历了第一次的挫折,关骊并没有放弃这个公益事业。为了能将导盲犬事业继续下去。关骊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申请建立了“郑州市爱心导盲犬服务中心”,政府也为关骊颁发了全国第三家、河南首家导盲犬培训机构的证书。


图片

关骊的郑州市爱心导盲犬服务中心成功建立。


拿到证书的第二天,关骊又买回来三只导盲犬预备役幼犬,又一次开始了她艰辛的导盲犬训练事业。训练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一般要达到两年,而训练费用更是高得惊人,平均每只要花费近20万元。


“导盲犬的训练周期就跟小孩上学一样。训练过程的艰辛和耐心是大家不可想象的。上一年级先学加减法,然后再学乘除法;上了小学后要上中学、上大学。把狗训练成导盲犬,是训练中的最高水平,这个水平就好比读书读到博士。”


图片

A米来到盲人夫妇李国富、李玉梅家中,成为他们的忠诚伴侣。


2011年4月,郑州市“第二届世界导盲犬日”,关骊女士把花费10多万元训练的河南首只2岁导盲犬“A米”,赠送给了郑州市盲人按摩师李国富夫妇,填补了河南省导盲犬为残疾人服务的历史空白。


图片

有了第一次导盲犬的成功捐赠,关骊又开始了第二批导盲犬的训练,正当她踌躇满志、大步向前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支撑她从事导盲犬事业的资金来源断了。


图片

导盲犬事业在关骊的努力下,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中。


她经营了九年如日中天的酒店因为修地铁停业了,收入来源没有了,她愁上心头,没了资金链小狗吃什么?训犬事业怎么继续下去?


资金最困难的时候,关骊的抑郁症严重到几乎无法起床。"有一天,我站在8楼的窗口,看着下面的车流,真想跳下去算了。"


图片

关骊与她训练的导盲犬


转机来自一个盲人朋友的电话:"关姐,还有希望吗?我真的很需要一只导盲犬。"就是这个电话,把她从绝望边缘拉了回来。从此,她白天训练导盲犬,晚上出夜市卖小吃,甚至卖掉了股票和首饰。"只要还能动,就要继续下去。"目的就是为了让盲人朋友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图片

在训练导盲犬的同时,关骊也在为提高社会对导盲犬的接纳度而四处奔波。关骊深知,比训练更难的是打破社会的偏见与壁垒。


2009年,国内尚无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的相关法规,"公交拒载、路人侧目"成为常态。面对重重阻碍,这位坚韧的女性选择主动出击,一次次带着导盲犬和盲人朋友走向台前,用行动为这个特殊群体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


图片

让视障人士体验被导盲犬带领坐火车的体验活动。


2012年12月26日,郑州地铁开通首日。关骊带领5只导盲犬和9位盲人朋友,成为这座城市的"首批特殊乘客"。这一创举使郑州成为全国率先允许导盲犬乘坐地铁的城市之一,引发全国关注。


更大的突破在2015年5月1日到来。当日铁路总公司刚发布导盲犬乘火车新规,关骊立即带着3只导盲犬、10位盲人朋友登上开往洛阳的高铁,完成全国首例导盲犬火车之旅。这一里程碑事件在央视《新闻联播》等栏目获得长达四分钟的报道,让河南的导盲犬事业走向全国。


图片

导盲犬海伦“持证上岗”


至今,关面对"导盲犬是骗局"的质疑,关骊创新推出"蒙眼体验"活动。她邀请公众蒙上眼睛,尝试独自行走盲道或使用导盲犬。"10米路,普通人3分钟都走不完,还会偏离方向。"这种切身体验让参与者瞬间理解了视障群体的困境,许多人在摘下眼罩后眼含热泪。


图片

至今,关骊自费驯养出了九只持证导盲犬,累计花费100多万元。她自嘲,从一个开饭店的“富婆”变成了“穷光蛋”。面对每只导盲犬20万元的训练成本,关骊也积极探索"自我造血"模式。


图片

多拉,郑州市第五只导盲犬。


2014年,她加入河南省慈善总会创投计划,创办"阳光之家"盲人按摩店,将盈利全部投入导盲犬训练,形成"以商养善"的良性循环。同时,腾讯公益募捐、爱心人士支持等也为事业注入持续动力。


关骊巧妙利用重要节点传递爱心:2013年国际盲人节,她将导盲犬"凯西"赠予郑州第二位盲人朋友;2014年国际残疾人日,导盲犬"戴安娜"光荣上岗。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捐赠,让导盲犬成为节日里最温暖的礼物。


图片

关骊和导盲犬戴安娜


连续八年,关骊带领导盲犬和盲人朋友参加郑开国际马拉松,让盲人歌手登上马拉松舞台;她组织参观牡丹花会、参与《中国梦想秀》等大型活动,让导盲犬的身影出现在各个公共场所。如今,在她的努力下,九只价值百余万元的导盲犬已全部无偿捐赠,而她的倡导之路,仍在继续。



图片

导盲犬带领“主人”乘坐地铁。


为了郑州导盲犬事业,为了帮助更多的盲人“看”到光明,关骊辛苦操劳,她患上了心脏病、高血压,脑梗死、腰间盘突出、终板炎等各种疾病而住院治疗,她腿疼的几乎走不了路,就是这样她硬是坚持下来并打造出崭新的培训基地,2024年10月15日新的训练基地在樱桃沟成立,这是郑州首个导盲犬培训基地。新基地的建立将有助于更科学、规范的训练导盲犬,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的视力残障者免费拥有一双“眼睛”。


关骊用十五年的坚持证明:改变社会偏见,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与智慧。她的每一步倡导,都在为视障群体打开一扇通向光明的大门。


图片



你也可以成为那束光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光,如果说导盲犬是照亮盲人的那束光,我们愿做引领这束光的灯塔。"关骊说,一个善意的眼神,一次耐心的帮助,甚至只是给导盲犬一个宽容的空间......这些小小的善意,汇聚起来就是巨大的光明。


这个国际盲人节,让我们从理解开始,用行动支持。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光,往往来自普通人心中最柔软的善意。而关骊用她十五年的坚持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光,黑暗终将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