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东:19年寻访,他送160 余位散葬烈士“归队”陵园
2025-08-01
辽宁省锦州市的张德东,退休后,双脚踏遍黑山县278个行政村、207座山头、308处战场遗址,让160多名沉睡在荒山野岭的烈士“归队”陵园,英魂得以安息。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3年9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今年已经75岁的张德东,从未想过要停下寻觅的脚步,只要身体允许,他将继续跋涉,守护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英雄和历史。
图片


张德东今年75岁,腰杆依然笔直,但白发已如霜雪。十几年跋涉于乡野之间,他练就了一双铁腿,曾带他踏遍黑山县的沟沟壑壑,可岁月终究不饶人,如今走不了半里路,就气喘吁吁得歇一歇。


但他从没想过要停下。自2016年退休起,张德东便怀揣一张黑山县地图,足迹遍布全县278个行政村的942个自然屯,爬上过207座山头,在每一寸浸染过热血的土地上寻找着被遗忘的英魂。他用双脚丈量着历史的厚度,用双手捧起散落的忠骨,让160余位沉睡在荒山野岭的烈士“归队”陵园。


英魂归家,是他刻在骨子里的执念,是岁月流转也磨不掉的情怀。为此,他可以一直走,走到双眼看不清地图上的字,走到双腿再也迈不动步。


图片


每逢清明、“七一”、“八一”等重要节日,辽宁省10个县14个安葬着黑山阻击战烈士的陵园,都会争相邀请张德东前去讲解。没有谁比他更熟悉这数千名英烈的故事,19年寻访,他听过太多关于他们的回忆,一个个被岁月模糊了的名字,在他征集的史料里、踏过的山路上,渐渐丰盈出了鲜活的血肉。


图片


黑山阻击战,那是一场发生在辽沈战役期间的惨烈战斗。1967 年冬,18岁的张德东刚刚担任大虎山乡政府通信员,便接到一项改变一生的任务:搜集黑山阻击战党史资料。


炮火停息不到二十年,参战老兵和支前模范大多健在。从他们的讲述中,张德东得知,有成百上千的英烈散葬在黑山及周边各县的热土之上。





图片

退休后,张德东就一直跋涉在寻觅忠骨的路上


“在小山村潘家岭,189名官兵饿着肚子激战一昼夜,全部壮烈牺牲。全村只有8户人家,家家把仅剩的一点米拿出来,做了189碗高粱米饭,放在烈士胸前。一位大娘说:‘孩子们,醒醒吧,吃饱再睡啊......’”


“么家屯当年只有16户人家,480名官兵牺牲在那里。那年春节,乡亲们东拼西凑,买了一牛车黄纸,包了16大盆酸菜素馅饺子,端到烈士墓前。”


忆起战友的牺牲,讲述者常常泣不成声,记录人张德东也是泪如雨下。


3个月征集任务结束,老兵们攥着他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有机会一定再来,还有不少故事没讲完呢!”


“乡亲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历史不能被遗忘,正是从那时起,张德东萌生了寻找散葬烈士、帮助他们“归队”的念头。


图片


回家后,曾在黑山阻击战中担任救护员的母亲拉着他的手说:“牺牲在咱们村的烈士就有29个,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大的也就20刚出头,有时间多去西山弯给他们扫扫墓吧!”


图片


这句话成了张德东一生的承诺,从此,每年清明,他都会带着花圈去西山弯,盛夏时除草,深秋时培土。


他有一双儿女,从记事起,跟着父亲扫墓就是每年的必修课。


儿女相继考上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张德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他们去烈士墓祭扫。


2001年,儿子结婚,婚礼前,全家人一起去了西山弯,新人在墓前深深鞠躬。


2013 年,在上海工作的儿女回乡探亲,看到烈士坟冢光秃秃的,心里不是滋味儿。孩子们便商量着买来树苗、找人刻了石碑。几年后,860棵青松挺立成林,曾经荒凉的土丘,变得庄严肃穆。


图片

烈士遗骸迁葬陵园,张德东忍不住激动落


直至 2017 年 4 月,29 位烈士遗骸迁葬陵园,张德东长达数十年的守墓生活才告一段落。那天,他站在新碑前,轻轻抚摸,像是完成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交接。

图片

2006年12月,张德东从黑山县大虎山镇文化站站长的岗位上退休。他给自己定了个“十年规划”:重走先烈路,搜集整理黑山地域的党史和革命斗争史。


图片

正在走访调查党史史料的张德东


2007年春天,他走访到黑山县二道乡田家屯,闲语间听村民说,村外荒甸子里有几十座孤坟,老辈人说是烈士墓,却既无墓碑,也无人打理。张德东心中一震,问明路后,立刻跨上自行车,一径奔向沟里。


图片

一辆老旧的自行车,是陪伴张德东多年的“老伙伴”


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口发堵:坟头被疯长的杂草吞没,没有墓碑,没有祭拜的痕迹,一个个土丘密集排列着,一看就是当年仓促间的集中掩埋。


为了弄清这些孤坟的来历,张德东往田家屯跑了一趟又一趟,备上自己都舍不得抽的烟卷,召集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开了7次座谈会。


烟雾缭绕间,老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了70多年前。


“没错,我给烈士穿的衣服,不能让烈士穿着打烂的衣服下葬。”


“找不着棺材,我家还献了一个炕柜,一起葬了4名烈士。”


“俺这地方的风俗,下葬时得让儿子抱着头,烈士年纪轻轻就牺牲了,哪有后人啊,是我给抱的头。”


······


为了印证这些回忆,张德东泡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里,翻遍了解放战争史料、地方志、军事志,在市、县、村之间跑了不知道多少个来回。最终确定,这里埋葬的是东北野战军5纵队15师43团的60名指战员,他们在与国民党军队一个营的肉搏战中全部牺牲。


图片

山间寻觅,张德东一次次为英雄落泪


答案揭开时,张德东蹲在荒甸里哭了。60名革命烈士被困荒野,即将被时光遗忘。“肯定还有散落在山野的革命烈士墓,我要找到他们,让他们回到烈士陵园的家,和牺牲的战友团聚,让后人永远铭记。”张德东在心里郑重地许下诺言。


图片


一辆旧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褪色的背包,里头装着两个玉米面饼子、一块咸菜疙瘩、一瓶井拔凉水,这就是张德东寻访路上的标配。“找墓就得进沟、钻林子,哪能有热乎饭吃?有时一天能骑出 200 里地,累了、饿了,就地就吃上一顿。” 


寻找的艰难,远超想象。几十年岁月变迁,许多墓地早已被荒草淹没,难以寻觅,更难以确认。张德东只能一边努力找寻仍健在的亲历者,一边查找回忆录,再由村委会、乡镇政府盖公章确认,最后报给县里考察认定。


图片


他在黑山县二道乡三家子屯,确认了 44 名烈士;在薛屯乡东水泉村,8次往返两处墓地,确认一处葬着 14 名烈士,另一处是 12 名支前担架队员......


年岁渐长,张德东蹬不动自行车了,就改打车。退休金从900元涨到2800,他每个月只留几百块吃饭,剩下的全花在了车费上。"能多跑一个地方,就可能多找到一位烈士。"


图片

张德东在黑山县小东镇烈士陵园参加烈士遗骸迁葬仪式


一路走来,最支持他的永远是母亲——“你这事做得对,为了咱们的好日子,烈士年纪轻轻地就牺牲在黑山,我们就是他们的家人,咱可不能忘了他们。”


2019年2月,张德东查史料时发现,贺家村当年安葬了8名烈士,可当地人只找到7座墓。89岁的母亲听闻后回忆:“贺家村当年是埋了8名烈士,还是我帮着整理的遗容呢,走,我陪你走一趟。”


第二天一大早,张德东打了辆车,带着母亲赶往几十公里外的贺家村。荒山野岭、道路崎岖,老母亲走不动了,张德东背起母亲一步一挪,找了3个多小时,终于在堤坝旁找到了第八座烈士墓。张德东心疼地擦去母亲脸上的灰尘,老母亲用袖子给他抹抹汗,随即,俩人又默契地相视而笑。


图片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烈士陵园


十九年跋涉,张德东的足迹踏过了278个行政村。942个自然屯的炊烟见过他,207座山头的松涛伴过他,308处战场遗址的泥土记住了他,160多具忠骨,在他的护送下,跨越时空,迁葬陵园,重归战友身边。每一次送烈士“归队”,张德东都忍不住泪洒陵园;每年清明家祭,这也是他最能告慰母亲的消息。

图片


“不能让烈士躺在档案柜里。”58年间,张德东走访了上万人,抢救、挖掘、整理了近百万字的口述党史资料,整整装满了7个箱子。他梳理出上百个战斗故事、群众支前故事,文章多次发表在党史刊物上,还撰写了50多万字的《黑山阻击战》党史文献。


图片

张德东撰写的文章多次发表在党史刊物上


这些浸着汗水的史料,又化作400余场红色宣讲。针对不同听众,他写了70余版讲解稿。给老兵讲,侧重战斗细节;给孩子讲,就多用故事串联。从耄耋老兵到稚嫩学童,都能从他的讲述里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2018年,他推动英烈精神进校园,编写儿童版教材,培养出39名“红领巾讲解员”。曾听他讲课的张翀,如今已是黑山阻击战纪念馆馆长:“张老师让文字有了心跳,让石头开口说话。”


图片

红色宣讲,是张德东新的使命和责任


而今,14座烈士陵园数千块墓碑前,春风年复一年拂过新栽的松柏。张德东依然佝偻着腰背,跋涉在乡野间。他走过的路上,有了越来越多的身影:年轻的研究员、系红领巾的孩子、自发寻访的村民……寻找,是最好的见证;寻找,是深刻的感悟;寻找,是血脉的传承。一个珍视英雄的民族,脚下必定有着通往星辰大海的坚实路基。而张德东,就是那路基上一块沉默而坚定的石头,用十九载光阴,守护着不该被遗忘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