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缝出尊严:欧阳曼娘与千只“记得兔”的重生之旅
2025-07-28
四川省绵阳市的欧阳曼娘,因为对残友一个承诺,2017年,她放弃奋斗多年的事业,回乡筑起助残基地“牧云轩”,创意出旧衣改造“记得兔”项目,带领残障姐妹们重获新生,用实力实现价值。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4年12月将她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建辉捐助人的支持,对于欧阳曼娘来说,是付出被看见,是温暖被传递,虽然助残事业困难重重,但她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
图片

这方天地美得清雅脱俗。


走过一连串地摊,步入绵阳市滨江路花鸟鱼市深处,喧闹的市声戛然而止于一片绿荫。绿荫背后,一段白墙悬挂着一壁扎染,蓝白相间,仿佛流动的烟云。


推开大门,迎面墙上陈列的“萌物”,有着另一种直抵心灵的美。它们有个温柔的名字——“记得兔”


每只“小兔”都有前世——小模特人生首秀的战衣、外婆离世前最爱的外套、压在箱底的嫁衣……那些用来缝制玩偶的旧衣,都曾在时光里沉淀出独一无二的故事,像被岁月珍藏的秘密。


赋予旧衣新生的,是一群残障姐妹。而让这些姐妹重获新生的,是那名才艺双绝的女子——欧阳曼娘。


2017年,她放弃了奋斗多年的事业,带着积累半生的积蓄回到家乡,首期投资百万余元筑起一个助残基地——“牧云轩”。文创的巧思、助残的热忱、非遗的古韵,在这里交融渗透,像靛蓝浸润布匹,洇出了满室的真、善、美。




图片


曼娘的童年,包裹着一层温润的蓝。天空是明亮的钴蓝,扎染是沉静的靛蓝。素白的布浸入染缸,像被吞进了深蓝的夜。捞起晾晒时,竹竿上便挂满了流动的蓝,荡漾起伏,宛若舞者挥出的水袖。


祖辈都是扎染艺人,曼娘仿佛天生就对这门艺术有着极强的感受力,但并没想到,有一天能用它来为残疾人打开一扇就业的门。


图片


成年后的曼娘,走向了另一片天地。她成为穿梭于各大企业之间的创业导师、心理咨询师、策划师,常年受邀讲课,“一堂课可以拿到六位数报酬。”但再忙,她也没放下心里的暖。


2006年,她为白血病患儿筹来8万多元手术款,这是曼娘走上公益之路的起点;2008年,动员爱心企业为汶川灾区送去大量物资;2009年,策划公益项目“五月的笑脸”,让汉旺小学512个学生的心愿,在商场里找到了有缘人……那些年,她常常策划创意各类助学、义卖、大病救助活动,总是朝着需要温暖的地方奔跑,但真正的拐点出现在2017年。


那年年初,一位绵阳残友攥着九本专利证书找到曼娘,渴望将证书转化为产品。“他求助于我帮他完成这个梦想,我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想法,我说:'你等我'。”但生活的困境,其实早已耗尽了这位残友对生活的信念。转眼3月,传来了他自杀的消息,他终究没能等到曼娘来兑现承诺。“听到这个消息,我如雷轰顶,又羞愧又自责。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对他的承诺,未来的路我替他走。”


曼娘没有再等,她首期投资百余万元建起了一个文创基地——“牧云轩”, 面向残疾人开展手工技能公益培训、心理辅导与咨询、搭建创业销售平台。


图片


“别人放牛、放羊,而我们在这里放牧白云”。曼娘说,放牧白云是“遇见自己、善待自己的方式”,因为“云是可变的,可孕雨,可凝云”。她想让这里的残疾人都能像云,在这里相爱相融、相互支持。无论世间如何变幻,她们在一起就是桃源,共看云卷云舒,怡然美好,在指尖的劳作中,重新找到生命的重量。


图片


2024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绵阳唯一获得金奖的作品,是一只威风凛凛的“记得兔”。


图片


这只兔子昂首挺胸,左眼蒙着布片,披风缀满铆钉,仿佛刚刚凯旋。它的“前世”,是一件洗到发白的衣服。那是恋爱时,男生送给女生的,陪他们走过七年爱情长跑,婚后生下两个宝宝,却都确诊为孤独症。


“妈妈希望赋予这件旧衣不同寻常的意义。”曼娘摩挲着兔耳上的褶皱,轻声解释着创作意图:“这种不由自己做主的不完美,在我们看来是伤害,但对于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他生命的另一种绚丽。披风上的铆钉代表孩子由于孤独产生的自我保护,蒙着的左眼,代表守护内心,而睁开的右眼,是望向人间的勇气。”曼娘用这件作品为孤独症儿童代言,希望他们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图片



这只兔子,是“记得兔”家族里的典型代表。而“记得兔”,又是牧云轩众多文创项目中最具创意的一个。


2019年起,欧阳曼娘发起了一项“300计划”,人们拿来旧衣,并支付300元手工费,牧云轩的残障姐妹便会将布料拆解、清洗、重塑,缝制成独一无二的布偶。送来的每件旧衣都裹着故事,所以,每只“记得兔”都承载着一段独家记忆,链接着布偶主人想要永远铭记的痛或者爱。“我们最厉害的就是‘旧衣改造’这个项目。这是在用平凡生命中的某一刻,做成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图片


为什么会选兔子?“兔子有唇腭裂,可谁记得它的残缺?大家只觉得它可爱、机警、聪明。”曼娘眨眨眼,笑容里带着温柔:“道德经所讲‘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我们就是希望社会对残疾人也如此,让被忽视的生命,都活出光彩。”


图片



图片

“记得兔”是一座救赎的桥,这头是布偶的主人,那头,是创作它们的残障姐妹。


图片
手工艺人“天缘婆婆


“天缘婆婆”有一副透亮的嗓子,姐妹们围在一起做手工,她的歌声总在绕梁旋转。但因为小儿麻痹,以往在工厂流水线上时,她是沉默的。“周边都是健全人,我显得很渺小。”


杏仁眼,双眼皮,曾经美丽的“天缘婆婆”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但男孩的父母坚决反对,“不可能娶残疾人”,就连自己的家长也觉得“女儿嫁不到那么好”。后来,她在父母包办下,嫁了个比她大十几岁的木讷男人,日子就像流水线,刻板而单调。直到曼娘教会她穿针引线,当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玩偶诞生于自己指尖时,“价值”二字变得如此有分量。“我们是拿实力说话的。” “天缘婆婆”声音里的底气,比她手里的针头还硬。


图片
飞针走线间,“雁婆婆”找回了内心的宁静


另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雁婆婆”,曾经被严重的抑郁症所困扰。发作时,“整个世界特别安静,感觉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家总是胡思乱想,抑郁无法开解,但在这个工作室里,姐妹们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当痛苦能被共情,愈合就会加快。而专注于手工,更是一剂良药,每每抚摸旧衣,灵感就会浪潮般涌到指尖,她渐渐学会了用作品去表达。“雁婆婆”现在是“记得兔”的金牌设计师,她善于观察,会把观察到的细节缝进作品,创作出了一只只笑容温暖的兔子。


图片


年近60的“兰婆婆”,腿脚三级残疾。早年离婚,让她既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拉扯大女儿,女儿却又不幸患上了甲状腺癌。2018年,“兰婆婆”认识了曼娘:“刚开始做一些小的福袋,可以在欧阳曼娘培训的地方做,也可以带回家做。就连订单少的时候,她也不肯亏待我们。发起‘300助残计划’后,我就直接加入了,一天可以制作好几个作品。”飞针走线间,她找回了养家的底气。


“记得兔”的缝制,从来不是简单的劳作,每位残障姐妹都为它倾注了充分的情感。她们把对命运的诘问、对生活的热爱、对温暖的渴望都缝进了针脚里。那些曾经被认为“弱势”的女子,如今成了“手作艺术家”,她们的作品进过故宫展厅,也亮相过巴黎残奥会,甚至代表中国文化在联合国做过交流,更在一个个陌生人的书桌上、床头边,继续传递着重生的力量。


图片

“牧云轩” 团队合影


“牧云轩”目前有9人稳岗就业、60余人灵活就业,被评为国家级美丽工坊、四川省省级非遗体验基地。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温暖与希望的故事,残障姐妹们在欧阳曼娘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未来,她们的笑容是 “牧云轩” 最美的风景。


图片


2021年,欧阳曼娘当选绵阳市涪城区人大代表,她有了更大的能量为残疾人发声,关注他们的权益。


比如,她发现,单眼盲人常因视力问题影响就业,但又没有残疾证。曼娘多次走访调研,呼吁相关部门与时俱进修正残疾等级评定,将单眼盲人归入视障残疾,让他们在就业创业时得到帮助。这一建议得到了高度重视和积极落实。


再比如,曼娘注意到,绵阳市只有一二级肢残人员能享受公交免费,乘车需求更大的三四级肢残人员却无法享受这一政策。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绵阳市扩大了肢残人员公交免费的范围,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出行条件。


今年,曼娘又向市人大工委提交了九条建议,其中,“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已经开始落实。


图片

创作中的欧阳曼娘


但,助残事业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工作室曾经毁于一场凌晨燃起的大火。当曼娘第二天看到焚为灰烬的房间时,满心都是沮丧。


可天亮后,手机像揣了个小太阳,不断跳出温暖的信息。“需要什么尽管说,随叫随到”,“务必保重身体,我们都跟你在一起”......一同而来的,还有一笔笔捐款。认识的,不认识的,甚至一些经济困难的残友也发来了红包。曼娘握着滚烫的手机,突然意识到,这份事业早已不是她一个人的战场。


手机上的捐款很快就达到了六万元,曼娘却和爱人因此深入长谈了一次。他们达成了共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捐款的钱来之太易,反倒容易让人产生贪欲,让结果不可控。两人共同决定:不再接收捐款,只接收商品购买。那个夏天,“牧云轩”卖出了20多万元的工艺品,自力更生,从废墟里重生,团队和曼娘因为这次灾难,一起变得更加强大。


有人赞扬她,也有人佩服她。曼娘笑笑:“并不是我高尚,是因为不断遇到善良的人,让我觉得这条路有希望。”


图片


今年春天,曼娘又添了新愁——现有的场地面临拆迁,搬家,又要面对上百万的资金缺口。


但曼娘不会放弃,“面对苦难,我们不歌颂,但也绝不逃避。就把苦难当做生命中的养分,让它开出艳丽的花。”她想做一束光,照亮身边的人;更想做垫脚石,让每缕微光都能踩着她的肩膀,奔赴远方她最大的梦想是,让“记得兔”成为一种可复制的助残思路,走向全国,让无论何种原因,就业无门甚至无法出门的残障人士,都能实现价值,人生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