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怀化市溆浦县,“胡玉山”这个名字,无疑是“硬汉”的代名词。
出生仅3个月,就因一场高烧罹患小儿麻痹,致使下肢瘫痪;但他手抓一只板凳,学会了用双膝行走。
8岁,同龄孩子还在懵懂玩耍,身体残疾的他,已然在为父母分担家务,喂鸡喂猪、洗衣做饭,都能独立完成。
有人嘲笑他只能街头“讨米”为生,他却自学木工,12岁那年卖出第一件产品,收获人生“第一桶金”。
他的志向远不止于自己脱贫,2017年创办“板凳硬汉木器加工厂”,雇佣的工人全部都是残疾人或贫困户。
胡玉山,人如其名,生命如美玉般纯粹,如高山般坚定。上天给了他一个“天崩开局”,他却凭借钢铁般坚硬的意志和心态,开创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硬核人生。
晨曦微露,阳光如丝缕般轻柔地抚过青草,溆浦县麻阳水村在一片静谧中迎来了新的一天。
每天此时,胡玉山早已双膝跪地,斜靠着桌子,独个儿在车间里忙了好一阵了。他通常天没亮就进厂,天黑了才回家,日日如此。
“板凳硬汉”木器厂紧邻县道,常有邻居路过跟他打招呼:“胡师傅,又起这么早呀?” “早上睡不着,起来先干点活。” 胡玉山闻声抬头笑着回应:“我腿脚不方便,笨鸟先飞嘛。”
“笨鸟先飞”,这是胡玉山与命运抗衡的武器。他始终坚信,只要足够努力,开局再差,也能奋斗出理想生活。
1974年4月,胡玉山出生在怀化溆浦县祖师殿镇鲁家溪村。作为家中长子,他的降生曾给这个农家小院带来过无尽的喜悦。然而,喜悦仅仅持续了三个月,一场高烧就把它变成了噩梦。小儿麻痹引起的肌肉萎缩,致使胡玉山双脚畸形并向后蜷曲,再也没有了行走的可能。
“这孩子很坚强,先是爬行,后来用屁股一顿一顿地向前挪动。”胡玉山从小就不服输,父母心疼他,从未给过他任何压力,可他自己琢磨着学会了爬,又学会了坐起来挪着前进,再后来,学会了用小板凳做支撑,用双膝“走路”……
每天,父母忙着下地干活,小玉山只能坐在门口,眼巴巴等着。小小的心里装着的不只有孤独,更多的是因帮不上父母而产生的愧疚。
母亲回来做饭,他总会“站”在远处偷看,生火、淘米、加水、洗菜、切菜、炒菜……每一个步骤,都牢牢记在心里。终于,在一个斜阳将落的傍晚,小玉山鼓起勇气,爬进厨房。用一块木板把自己垫高,勉强高过灶台的男孩做好了人生中的第一顿饭。收工回家的母亲,站在门口愣住了,几秒后,才快步上前搂过小玉山大哭起来……那一年,胡玉山七岁。
▲很小的时候,胡玉山就学会了家务自理
从那以后,切猪草、喂鸡喂鸭、做饭洗衣,在村里同龄孩子还在尽情疯跑玩耍的年纪,他已经俨然成为家里的后勤小总管。
“我的双脚行走不便,但还有双手,不想成为家里的负担。”小玉山常能听到村民们的议论,有人惋惜,有人嘲讽,说他这样子,将来恐怕只能上街“讨米”为生。小玉山不甘心,他不想成为父母的累赘,更不愿做命运的懦夫。暗自琢磨着,一定要学门手艺,将来好养家糊口。
村里常有木工师傅来做工,胡玉山就“站”在旁边看,谁都觉得这小孩儿是无事可做、打发时间,却不知小玉山正在用眼睛“偷师学艺”,回到家,便自己动手,琢磨着制作。
▲胡玉山的木工手艺是自学成才
他鼓捣出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个柴刀刀把,虽然样式简单,父亲却给了他最响亮的赞扬。12岁那年,他制作了一个放火盆的架子,邻居看着结实,花5块钱买下了它。父亲为了鼓励他,又额外奖励了他1块钱,这6块钱成为了胡玉山人生的“第一桶金”。
从此,胡玉山对木工活愈发痴迷。整天抱着各种木制品仔细端详,再依葫芦画瓢自己动手。小到锅盖、板凳,大到圆桌、蒸饭桶、杀猪盆……渐渐地,左邻右舍,甚至邻村都知道了,鲁家溪有个自学成才的小木工,打出来的木器既好看,又结实。
尽管胡玉山心灵手巧,却依然无法进入学堂。一次,一群孩子围在一起看电视报上的节目预告,胡玉山也好奇地凑了过去,同伴打趣他:“你又不识字,给你你能看懂?”
“决不能做个睁眼瞎。”同伴一句无心之言,让胡玉山暗自下定了决心。两个弟弟成为他的老师,他们用过的旧教材都是胡玉山的至宝。他从拼音起步,用两年时间自学了小学至初一的课程。18岁那年,正赶上扫盲学习,他又抓住机会,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初二初三的课程。
如今的他,无论是阅读、计算、开票、写货单,能力都不比读过书的人差。
尽管先天条件不足,但胡玉山从没想过要“等靠要”。
2014年,镇里根据他的情况确定他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仅仅过了两年,他便找到村干部和乡政府:“我今年收入有2万多元,已超过脱贫标准了!”主动提出申请脱贫。
胡玉山和两个弟弟感情深厚。弟弟们长大成家后,心疼哥哥操劳,许诺道:“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弟弟们来养你,你用不着那么辛苦了。”但他婉拒了弟弟们的好意,他不愿过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偏要自食其力。而且,他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带着更多的残友和贫困户们脱贫。
2017年11月16日,在弟弟和镇政府的大力帮助下,胡玉山筹集到40余万元,从三四十公里外的山村,来到溆浦县城附近的麻阳水村,在县道旁租下一栋民房的一、二层和地下室近2000平方米,创办了“板凳硬汉”家具木器厂。
“板凳硬汉”这个称呼,是县里一名下乡干部为他取的:“胡玉山不仅手艺过硬,而且精神过硬,做了几件硬事,令人敬佩,顺口就取了这个名儿。”胡玉山很喜欢这个称呼:“厂子用这个作为品牌,响当当!” 他甚至用自己的“硬汉形象”设计了木器厂LOGO,在这个LOGO里,他手扶板凳、双膝着地,腰杆却挺得笔直。
怀揣梦想的胡玉山没有拘泥于传统手工艺,那时,农村流行整体衣柜。厂子筹建前,他特意到溆浦城北一个家具厂,花一个月时间学会了操作机器。之后,又从广东、怀化等地购买了20多台新式设备。
因为产品过硬,十里八乡的村民装新房买家具,学校买扫把课桌椅都来找他。
厂子招工时,胡玉山吸纳的二十多名工人,全部都是残疾人和贫困户。
▲胡玉山和部分员工和合影
贫困户黄孝华,父母早逝,而他自己因为右手残疾,只能做些轻农活,生活十分拮据,经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胡玉山招工的时候,第一个就想到了他。黄孝华来到厂里后,胡玉山从最基础的打磨、上漆开始,耐心地教他各种木工技巧。如今,黄孝华每个月能挣 2000 多元,日子逐渐有了起色:“发狠搞几年,我也一定能顺利摘掉‘脱贫帽’”。
另一位贫困户严昌贵,同样是因残致贫。现在他在木器厂负责捆扎扫把,扎一把扫把可以挣5块钱。严昌贵说,他在家不能种田,出去打工也很少有企业愿意接收。在这里做事,一个月能赚1800元,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拓展产品销路,现在基本实现了‘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不仅有代理商给我定点销售,我还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网上销售。”胡玉山一直在为木器厂发展积极努力着,尽管现在网络替代品众多,经营面临诸多困难,但他不拖欠残疾工友的工资。他还时常为贫困学校捐赠桌椅,甚至从自己并不丰厚的收入中拿出钱来,资助着四名学生的学业。邻里乡亲有什么木器行头要修补,他也总是尽力帮忙,从不收钱。
胡玉山至今仍和70多岁的双亲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小屋低矮,除了厨房墙壁贴了瓷砖,屋内其余地方都还是毛墙毛地,没有任何装修。
但在胡玉山卧室的床头,用粉笔书写着一段励志字句,“我永远不会屈服于病魔的折磨,我要快乐充实地过好每一天。”这段话,如同他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胡玉山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不向命运低头。
建辉基金会的志愿者代表捐助人到木器厂看望胡玉山时,他正弯腰跪在台锯操作台前,娴熟地操控着机器。对锯、开机、进料,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娴熟而麻利。
厂房内,几个工人也正在忙乎,有扎扫帚的、有捆拖把的、也有正给木板条凳刷漆的,他们都有残疾,干起活来却轻松熟练。一位女工一边剪布条,一边轻轻哼唱着《希望的田野》,歌声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这份工作,不仅给了她生活的保障,更赋予她自食其力的尊严和满足感。
而对胡玉山来说:“看到工人们每次捧着工资时的喜悦心情,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刻。”
▲对建辉志愿者谈起未来,胡玉山满是憧憬
和志愿者们聊天时,胡玉山手一撑,盘腿坐在了小凳子上。膝盖上覆盖的两片黑色皮革磨得锃光发亮,他挽起短而略显肥大的裤管,露出因日益萎缩变小而且卷曲的右脚脚掌,他的双膝因常年累月与地面磨擦变成赭红色,皮肤粗糙起皱,可双手结实有力,灵活自如。
眼前的胡玉山上身粗壮,笑容灿烂,在他脸上,从没出现过自卑和退缩的神情,永远阳光积极,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木器厂能不断发展壮大,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挣到钱、改善生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车间里,飘落的木屑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细碎的光点,那些光芒跃动着,仿佛在诉说:真正的站立从不依赖双腿,而是来自灵魂永远向上的姿态。在这间深山木器厂里,每个生命都在用最笨拙又最庄严的方式,雕刻着属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