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江昭奇,15岁时意外失去一条腿,却锤炼了他生命的坚韧,坚守讲台45年,几十年拖着独腿护送学生过马路,他用一支拐杖撑起了山里娃的读书梦。建辉慈善基金会于2017年4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多年来,建辉慈善基金会一直在关心和帮助江昭奇,他一次次表达着谢意,期望基金会越办越好,也期望自己能永远都站在讲台上。
身体右倾,右腿肌肉紧绷,左腋下一根磨到包浆发亮的榆木拐杖,代替左腿帮他保持着身体平衡。抚州市金溪县的江昭奇老师正保持这个姿势专注地写着板书,粉笔灰簌簌落在他空荡的左裤管上,仿佛飘下了一场永不融化的雪。
“都坐直!脊椎弯一度,未来矮一寸!”放下粉笔,他回头叮嘱一声,在一黑板铁画银钩的印衬下,瘦峭的身姿显得格外挺拔有力。
在这方小小讲台上,63岁的独腿教师江昭奇每一节课都从头站到尾,已经坚定地站立了45年,他说:“站着上课,是对学生的尊重。”
45年,他甘于清贫,扎根在偏远的乡村小学,一根拐杖撑起山里娃娃的读书梦;数十年,他资助学生,拖着独腿护送学生过马路,用生命践行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承诺;年少时被意外夺去左腿的他,让我们相信,即使折断了翅膀,依然可以用爱和坚持,为更多人撑起一片飞翔的天空。
1978年夏天,15岁的少年江昭奇原本对未来满是憧憬,再过一个月,他就将踏进高中校门,成为村里第一位高中生。
然而,一次上山砍柴时,草丛中突然窜出的一条毒蛇,一口咬在他的左脚上,咬断了他的憧憬。
因为家里太穷,医治不及时,等送到县医院时,已经只能截肢保命。
左腿高位截肢,短短几天,他就从前途光明跌落到了万念俱灰。
1980年,命运给了他的生命另一种可能——清江小学唯一的教师耐不住山里的寂寞和贫穷,辞职离开了。
听到这个消息,江昭奇心里一亮,他拄着拐连夜赶到村支书家中:“成为老师我既可以赚钱养活自己,又能为村里孩子上学出点力。如果能够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好好干。” 他的急迫和坚定打动了村支书,江昭奇如愿成为清江村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
第一堂课,他在黑板上画圆,拐杖打滑摔倒在地。学生哄笑中,他单腿蹬着墙沿起身,拐杖尖抵住圆心:“看好了!这是半径,从我的拐杖到你们的课桌,刚好三米——知识离你们只有三米!”
从那天起,一条腿、一根拐,他只要在讲台上,就一定会站着。每节课都单腿站立40分钟,即使腰酸腿痛、大汗淋漓,也不坐下。他说:“站着上课,是对学生的尊重!”
江昭奇的拐杖撑起了一个个山里娃的读书梦,那是连接他与学生的桥梁,也是他坚韧精神的象征。
1985年秋汛,暴雨冲垮了进山的石板桥。 江昭奇拄着拐杖立在齐腰深的洪流中,将七个学生逐个背过河。“抓紧我的脖子!别怕!”他对背上的孩子喊。那年他22岁,背着学生截肢处磨得生疼,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
1992年,清江小学整体搬迁至206国道附近,很多学生上下学都必须穿越危险的国道。江昭奇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回家的任务。三十多年来,风雨无阻,每天他都要多走一公里,像守护神一样,守着孩子们的安全。
2002年,清江小学成为寄宿制学校,江昭奇又主动承担起护校工作。早晨叫学生起床、叠被、吃饭、做操,晚上为学生辅导作业、检查校园安全。每天从早到晚在学校要忙十几个小时,从无怨言。
江昭奇还会打乒乓球。球案后,他英姿飒飒、技术娴熟,拐杖连接着他和孩子们的快乐:“以前乡村学校条件差,孩子课间没什么其他活动,比较无趣。为了让学生课外活动更丰富,我学会了拄着拐打乒乓球。”
清江村位于金溪县与南城县交界处,地处偏远。村小日子艰苦,常有老师来了又走。江昭奇不得已只得身兼数职,最多时,一个人要讲四门课。
然而,教师流失严重的清江小学却创下了连续几十年零辍学的纪录。翻开江昭奇的旧备课本,一些类似日记的标注会告诉你这份小小辉煌的来由:
“1997.9.3 晴:小梅父亲矿难,今夜家访,退回其母准备的彩礼钱”
“2005.4.17 雨:铁牛说要去广东打工,带他看后山的映山红”
“2021.11.9 阴:阿宝的抑郁药费已凑齐,暂不告知其本人”
▲江昭奇每天都会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
村小民办老师的工资很低,身体条件又不允许他种田,加上妻子是脑膜炎患者,江昭奇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甚至于,他一度靠编篾筐来补贴家用。
自家缺钱,但只要学生交不起学费,江昭奇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替他们把学费垫上。数十年过去,他资助过学生多数已经走出大山,奔赴祖国各地,去追逐和实现梦想,但总有人会回来,付莹华就是其中的一位。
2018年,大学毕业的付莹华受自己启蒙老师江昭奇坚守乡村教育精神的感召回到清江村小执教,她希望自己能像老师一样,当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
江昭奇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贫困的孩子们点亮了一盏灯,让他们看见山外的世界。这让孩子们离不开他,也因此让他对教育事业更加执着。
江昭奇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为经济紧张,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治疗。2005年,女儿病情加重,他七拼八凑、甚至举债才凑齐手术费,为此欠下了6万元。
他的一位开工厂的堂叔知道后,开出月薪4000元的工资聘他做会计。身负债务,当时月薪不足千元的江昭奇看着操场上嬉戏玩耍的学生,却坚定地拒绝了。“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村小给了我重生的希望,我要信守自己的诺言。况且,我已经离不开孩子们了。”
40多年,江昭奇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已经成了山村清晨最动人的旋律。尽管家庭负担沉重,妻子患病、女儿身体不好,江昭奇却从未离开这片土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偏远村小的生源数量持续锐减,清江小学也难以摆脱这一困境,逐渐失去了存续的基础。2024年秋,清江小学撤并文件下达,江昭奇站立了40多年的讲台从此消散在历史洪流中,他跟随仅剩的几个学生一起到了镇小学,更多地做起了家校联络工作。
如今,60多岁的江昭奇依然没有退休,他就像清江村山崖上的映山红一样,年复一年,年年盛开,他总说:“教育不是守着教室等孩子来,而是把种子埋进石头缝里。”
对于建辉捐助人对他健康状况的关切,他笑笑表示:“有幸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是对我生命的救赎。” 用教育治愈自己,也治愈他人,江昭奇的拐杖叩击地面的声音,恰似文明传承的鼓点,他用拐杖支撑的不只是自己的躯体,更在赣南山区间架起了一座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