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看到的天空是灰色的? 星星真的会一闪一闪么? 为什么我不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去上学? …… 小女孩杨霞仰头望向妈妈,一连串问题,问得妈妈心头一阵酸痛。 女孩的眼睛没有寻常孩子的清澈明亮,略显凸出的眼球浑浊混沌。 杨霞生于1977年,得的是先天视网膜色素病变。 在她的家乡——江西一个小山村里,这是闻所未闻、无法治愈的疾病。但是妈妈总会温柔地安抚她:“慢慢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47年过去了,杨霞的眼睛并没有治愈,但是她用爱拥抱世界,拥有了治愈他人的力量。 杨霞和丈夫一起办学,减免贫困学生费用上百万;节衣缩食,助学助残助老助困;她还以笔尖为暖,点亮他人,出版发表作品数十万字;上帝关了她的灯,她却倔强地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视力不足0.1,常年佩戴一副高达2800度的近视眼镜,杨霞眼前的世界模糊而灰暗。
▲幼时的杨霞(前排左一)
看不清路,走路常常摔跤,腿上青紫不断,所以,小时候的杨霞胆子很小,常常紧拽着妈妈的衣角,躲在妈妈背后。而妈妈总是会怜惜地鼓励她:“不要怕摔跤,你一定要多练习走路。我们上大城市的医院去看医生,总有一天一定会把你的眼病治好的。” 这是一个妈妈用爱给出的承诺,她和丈夫一起为女儿的眼睛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杨霞的家乡,在江西上饶一个小山村里,交通不便。每次看病,天还没亮,爸爸就会背起杨霞,走十多里小路,到镇上赶唯一一趟发往上饶的班车。 爸爸去深山老林担篾片,两天一个来回才能赚三四块钱。好不容易积攒个几十块钱,去一趟上饶眼科医院就所剩无几。 但是,无论多艰难,他都会想尽办法满足女儿的心愿。 杨霞很想上学。七岁那年,她看小伙伴一个个都去了学校,就央求妈妈也带自己去报名。老师看了看她,却摇头说:“学校的教师和教室本来就紧缺,正常的孩子来上学都没有座位,你一个残疾孩子就别来凑热闹了……”
被拒绝的杨霞大哭了几天,心疼又无奈的爸爸特意从县城的商店给女儿买了铅笔和本子,让她在家练习写字。 她欣喜若狂,饭顾不上吃、觉顾不上睡,痴迷地把眼睛贴在描红本上,天天不停地涂涂画画,文字就是从那时起,成了她的生命支柱。 九岁时,再次到学校报名,校长被她工整的字迹打动,当场答应收下她。有书读的杨霞更加努力,但是,严重的视障最终也只支撑她读完了初中。 辍学后,杨霞去过上海、广州、洛阳,换过很多职业,囿于糟糕的视力,只能做一些粗活。 幸运的是,她的身边还有笔和书籍。闲暇时,随手涂鸦的一些文字,投了几次稿,竟然陆续发表了,这充分点燃了她对文字的热情和自信。
那些年,一边漂泊、一边写作、一边读书,书籍和文字的洗礼让杨霞渐渐脱离了浮躁,生命也在经历和思考中积淀了厚度。她不再抱怨上天不公,开始用理解和包容来拥抱生活。
1997年8月,杨霞回老家应聘小学代课老师,一叠刊载着她文章的刊物让她顺利通过面试,同时,她还兼职了村里的电视广播播放员。 杨霞对这份教书育人的工作充满热情,经常带着孩子们去郊游、写生,收到稿费,就拿来给女孩子们买蝴蝶结、花裙子,模仿电视节目排练舞蹈。 她受过失学的苦,就特别见不得别的孩子再吃同样的亏。看到有些残障儿童和单亲孩子面临辍学,就节衣缩食,把工资挤出来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还经常把他们带回家,改善孩子们的伙食。
▲杨霞的愿望: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2000年,婚后的杨霞和退伍从医的爱人一起到上海创业,得知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看不起病,孩子上不了学,于是,就和朋友在上海青浦区青阳村开了青阳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爱人也在村里开了一家诊所。 从2001年到2008年,办学7年,杨霞减免贫困学生学杂费共计百万元,从她的个人账户出了六十余万,以致于资不抵债,学校被迫关闭。 丈夫的诊所常常减免孤寡老人和贫困户的医药费,但是,同时期,也因为错综复杂的原因关了张。
▲杨霞参加助老志愿服务活动
2009年,杨霞又做回打工人,成了一名导购。但是,所得工资的大半却被她拿出来买了婴儿奶粉和中老年奶粉,用以走访慰问江西上饶、福建松溪大山深处的贫困家庭和残障人士、失独老人,陆陆续续又投入了十几万。 2011年,杨霞眼疾复发,一度失明,眼前的黑暗再次把她拖回生命的低谷,因此患上了重度抑郁。治疗出院后,她离开繁华闹市,带着两个孩子返回老家调养,却并没有允许自己彻底休息,又在家里置办了课桌椅、学习用品和课本,成了家乡残障儿童的义务辅导老师。
因病失业,让杨霞深刻体会到无业生活的煎熬,更深刻感受到,对于残疾人来说,只有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于是,2017年2月,她联系到一家福利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再对接当地残联提供的信息,先后走访二十多个乡镇,鼓励一百多名残障人士扬长避短,找到了适合的工作。 现在,杨霞的丈夫只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她自己也只能在身体允许的时候兼职房产中介补贴家用,但是,助学助残助老助困,各类公益活动她都积极参与,从未停下,出书所得的稿费也大都用到了公益事业上。
▲杨霞经常参加助学活动
有人嘲笑她“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还净忙着操心别人。 她却想告诉这些质疑的声音:“我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为了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她把别人的冷眼、嘲笑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她由衷感激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无论这些人在她的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最终,都成为了推动她变得更好更强更优秀的力量。
人生起起落落,生活跌跌撞撞,但是杨霞从未后悔过自己的付出,她把这一路走来的快乐和纷扰都化作文字,写进了故事。 去年3月,她为自己的新书《心安即是家》举行了发布会,这已经是她出版的第三本书。在书的扉页她寄语读者:惟愿以笔尖为暖,点亮一盏心灯,照亮自己脚下的路,同时也可以温暖惺惺相惜的你我他。
在杨霞的书中,她用文字呐喊,用文字给自己筑造一个心灵庇护所;她希望通过自己视角呈现的人间冷暖,让更多的人感受爱与被爱,也激励更多的残障人士和弱势群体,拥有向上的力量;她希望每个人都能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建辉慈善基金会在江西省上饶市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杨霞的情况后,提交了这一线索。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3年11月将她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