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过后,李嘉怡和爸爸一起给恩师叶连平送了一面锦旗。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安徽省一所重点高中,第一时间就想把这份喜悦分享给叶老师。 因为,对曾经的留守儿童李嘉怡来说,叶老师开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承载着她的童年。那里,照亮了她的前程,温暖了她的孤独,是她的第二个“家”。 听到学生带来的好消息,叶连平满脸菊花盛开,老人97岁高龄,这样的喜悦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依旧由衷地快乐:“播下去的种子丰收了,就是最大的快乐和慰藉。” 叶连平无儿无女,前半生颠沛流离,后半生都奉献给了学生。退休后开办英语辅导班,分文不取,三十多万积蓄全部用来助学,自己却一直住在破旧的老平房里。 如今,年近百岁的叶老依然站在讲台上,他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最后一口气要在讲台上呼出。”
脾气大、不听劝,却又命硬得很,在当地医院,倔老头儿叶连平那称得上是大名鼎鼎。
2010年,他83岁,做了白内障手术。左眼手术,睁着右眼上课,右眼手术,就睁着左眼上课,一节课都没拉下。 2013年,他86岁,因为脑溢血加脑膜炎不得不在南京住院。手术后第4天,就闹着出院,病房在8楼,他威胁大夫:“你们要是不让我出院,我就从这儿跳下去!” 2018年,他91岁了,还佝着腰坚持骑自行车出行,却在一次骑车途中遭遇车祸,撞伤了腰椎。医生让他术后卧床100天,他却只歇了4天:“我人生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我得和时间赛跑。” 2022年,他95岁,因为脑出血和脑膜炎倒地昏迷,术后第4天,又要回家。这次“学乖了”,祭出了感情牌:“我想孩子们想疯了,还怎么安心住下去呢…”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几十个等待上课的学生,是叶连平永远无法安心住院“病根儿”。为了这些学生,他对自己 “极度抠门”,但只要是孩子们需要,又 “特别舍得花钱”。
▲叶连平居住的老屋,极其简朴陈旧
叶连平有多抠? 他不抽烟不喝酒,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盖的老平房里。一个斑驳的搪瓷茶缸用了30多年,一件穿了六十年的衣服还在缝缝补补。“买菜他总舍不得买好的、买贵的,茄子都是软的,马铃薯个头比乒乓球还小。”
出行全靠自行车,每次都自带干粮,路上连一瓶矿泉水都不舍得买。教室里的粉笔头,只要能用指尖捏得住,一个都不舍得丢;一根用了多年的教鞭,还是废物利用——用断掉的羽毛球杆改造的。
但是,帮扶学生时,“抠门”的叶老师却非常豪爽。他自费成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从未收取过一分钱。家远或者家贫的孩子,常常在他家留宿吃饭。为了让孩子们打开眼界,他年年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几千块的车费说掏就掏,眉头都不皱一下。
▲叶连平年年都会自掏腰包,组织孩子们外出参观
2012年他又设立了“叶连平奖学金”,用以资助更多孩子,除了积蓄,他把奖金、甚至慰问金,也全部投入到了奖学金里。 叶连平为何对这里的孩子如此深情,他说,因为朴实敦厚的卜陈村村民曾经在他最绝望时拯救了他。
1928年,叶连平出生在山东青岛,作为家中独子,从小衣食无忧。然而,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他被迫辍学。 乱世之间,17岁的叶连平跟随父亲辗转到南京,进入美国大使馆打杂。他很好强,开始语言不通,却靠自学拥有了一口的流利的英语。那段岁月,他认识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白崇禧,还跟宋美龄握过手。 但是,也正是这段特殊经历让他此后的人生历经波折、流离落魄。
▲叶连平和扫盲班的4名学生合影
1949年,叶连平和几位邻居一同开办夜校,为社区百姓扫盲,讲台是他绽放光芒的地方,1955年,却突然被警察带走隔离审查。后来,他被下放到老家农村,不会干农活,只能捡树皮、挖野菜,有时候饿狠了,癞蛤蟆也能拿来果腹。精神、肉体都逃不过折磨,那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他是流落到和县卜陈村的,是质朴的村民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他们没有嫌弃这个会说洋话,却极度落魄的知识分子,给他送来了被褥和锅碗瓢盆。见他干不了重活,邻居就帮着他收油菜、打菜籽;他被关押,村里人冒着酷暑,往返六十多里路,给他送了一包小麦熟面。叶连平的心,从此就在卜陈村安顿了下来。
1978年11月22日,是叶连平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日子。
那天,穿着胶鞋,一身污水,正在猪圈掏粪的叶连平听到有人在院外大声喊他,出来一看,竟是卜陈初中的校领导。
叶连平终于等到了平反,村民们知道他上过学,还会讲英文,就推荐他到学校任教。
▲叶连平在给学生上课
那时的村民,并不重视教育。叶连平刚到学校上课时,孩子们已经一个多月没见过老师了。 这还怎么上课?于是,叶先生白天上课批作业,晚上提着煤油灯挨家挨户把一个个孩子找了回来。
讲台上没批改的作文本摞得一丈高,48人的班级,第一天上课只来了20人。
那时的叶老师在学生们眼里魅力十足:“50多岁,腰杆笔直,走路带风,年轻人都赶不上。叶老师戴着一副眼镜,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羡慕不已。”
叶老师讲课也与众不同,自创中学语文“四步教学法”。 课堂上,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采用“学生问,老师教”的方式,锻炼思考能力。
课堂下,他组织各种活动,带学生们采草药,打柃树果,养兔子… 那年中考,被群嘲“不务正业”的叶连平教出来的学生,有11名上了中专,创下建校以来最好的成绩。 一时间,他名声大噪,1985年,还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
当地教育局局长登门拜访,希望把他调到县里的重点中学,他却拒绝了。“是这里的乡亲父老救了我的命,我能走吗?这里的孩子需要我啊,我不能走啊。”
1991年,叶连平退休了。 那天,他拿着省下来的黑板擦,哭着去见教导主任。“我舍不得离开,我真的舍不得离开!” 随后几年,他成了一名代课老师,哪位老师生病或有事了,只要打个招呼,他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课堂。 在此期间,他发现当地留守儿童的英语特别薄弱,有的学生小学毕业还认不全26个字母。2000年,他在家里收拾出一间屋子,开班义务为学生辅导英语,这就是后来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因为免费,教学质量又好,辅导班很快就从开始的20多名学生,发展到了后来的150多人。从小学到初中,周末两天,他一个人教四个班,一天工作的时间将近11个小时。陈旧的老平房,不仅成了学生的第二个教室,更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
义务授课二十多年,他辅导过1000多名孩子,其中有700多位是留守儿童。有人在医院当外科主任,有人创业,有人参军。因为叶先生,他们没有放弃自己,没有误入歧途,还找到了人生方向。 叶连平膝下无子,这些孩子就是他的亲儿女,对于他们,叶老从不觉得自己是在付出,只看到收获的喜悦。
杨鸿雁,是叶连平早年间资助过的学生。 她在叶老师家免费吃住6年,最后考上了大学。因为父母都在外打工,叶连平就送她去异乡报到。然而,回程时错过了末班车,“抠门”的叶连平舍不得住店,偌大年纪,硬是在桥洞下面扛了一夜。 现在,长大成人的杨鸿雁已经接过叶老师手中的责任,帮他管理“叶连平奖学金”。叶老师的学生中,还有很多积极捐赠,汇流入海,成为了“叶连平奖学金”的新源泉。
寒来暑往,时光流逝,“留守未成年人之家”里的读书声,从未间断,叶老师的腰却越来越弯,走路也不再大步流星。 每天六点,他依然会准时打开“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大门,看阳光漫进教室,收拾桌椅,提前板书,给孩子们准备学习资料。 教室墙上的一面锦旗写着:“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叶连平却说:“我哪有那么明亮,充其量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
全民公益盛会“久久公益节”即将到来,建辉基金会一如既往代表捐助人提前给叶老送去了慰问金,而叶老也一如既往,将慰问金打进了“叶连平奖学金”的账户,每时每刻都正如本文开头李嘉怡送他的锦旗所言:“倾尽丹心育桃李、奉献韶华铸师魂”。
建辉慈善基金会在安徽省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叶连平的情况后,提交了这一线索。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2年9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