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屈原镇,地处长江西陵峡畔,辖区横跨两岸。
每天,当清晨7点的阳光驱散两岸的薄雾时,长江南岸的熊佳春就准时赶到村卫生点开了门,而北岸的向永超也起床做好了接诊的准备。
君在长江北,我在长江南。
向永超、熊佳春,同为村医,工作都在屈原镇,却隔着长江,宛如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
熊佳春奔波在长江南岸的西陵峡村、向永超行医在北岸深山里的仙女坪村。
他们俩,是情投意合的夫妻,也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聚少离多,却始终相濡以沫;
隔江相守,却生活节奏相似;
白大褂就是情侣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抵挡着时间与距离对感情的磋磨。
峡江两岸,两个不同的村落,三个卫生室,夫妻二人每天都在重复着相似的生活轨迹。
南岸村民起得早,每天七点,当熊佳春到达西陵峡村一组卫生点时,就已经有人聚在诊所门口,等候熊医生到来。
为了准时坐诊,熊佳春每天6点起床,穿上白大褂,带上出诊箱,从10公里开外的西陵峡村四组卫生院骑摩托车过来。
西陵峡村地广人稀,有两个相对集中的村民居住地,为了让村民就近看病,村里分设了两个卫生点。两个点儿,只有熊佳春一个医生,她不得不来回奔波,上午在西陵峡村一组的卫生点坐诊,中午则赶回西陵峡村四组卫生院。
同样是在早上7点,长江北岸,50多公里开外的仙女坪村卫生室,熊佳春的丈夫向永超也起床了。仙女坪村坐落在半高山,海拔1000多米,由于地处深山,这里的村民起来得稍微晚一点。向永超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烧几壶开水,等就诊的村民来了给他们泡茶。
村医不能只是坐诊,二人得空都要骑摩托到村民家里出诊,对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患者,还要定期上门。遇上紧急情况,村民一个电话,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背起药箱,跨上摩托,半夜被叫醒是常事。三峡两岸,夫妻俩一南一北经常在不同的时空,同样奔走在山路上。
向永超和熊佳春的人生轨迹也很相似。
向永超的父亲是镇卫生院的医生,熊佳春的父亲是一名老赤脚医生。
在父辈影响下,二人在1992年和1996年,先后毕业于县卫校,又先后回村成为乡村医生。
相似的背景、相同的职业,让他们感觉彼此“合适”。缘分水到渠成,1999年,二人结为夫妻。机缘巧合,第二年,又成了同事,一合作就是十几年。
2000年,他俩所在的小村合并成一个大村——西陵峡村,卫生室也合二为一。但是,合并后的村庄山大人稀、村民分散,村委会决定在村东、村西各设一个卫生室,方便村民就医。
两个卫生室相隔5公里,俩人各自守护一个。
那些年,夫妻俩的关系更像战友。
他们每天骑着摩托车穿行在山村公路上,一人坐诊则另一人出诊,遇到疑难病症,便一同会诊。
2013年11月,仙女坪村卫生室唯一的一位医生退休,接手的年轻医生工作了仅仅一年就辞职了。大山深处的小村落,1600余村民看病成了难题。
2015年3月,屈原镇卫生院副院长杨海峰找到向永超,希望他能接手仙女坪卫生室,要和家人分开,向永超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
长时间没有医生,仙女坪村村民看病要赶几十公里的山路,12月,镇卫生院负责人再次找到了向永超。
“相隔50多公里山路,过去还要坐轮渡,以后一个星期只能见一次面了,去还是不去?”向永超跟妻子商量。熊佳春的回答很简单:“只要你不怕远,想去我支持你!”
▲夫妻俩各自行走在出诊路上
自此,两人分守长江两岸,一两周才能团聚一次,但是两颗心同向而行,感情反而更加深厚。也许,最美的感情从来不是朝朝暮暮,而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丈夫到了另一个村,熊佳春的工作愈加忙碌起来。
因为没有帮手,熊佳春的日常都是围着病人转,自己生活十分不规律,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抽空下碗面条。
而向永超的生活更为“简朴”,一天只吃一顿饭。仙女坪村留守老人多,很多都患有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病等慢性病。向永超擅长针灸、拔火罐,对慢性病很有效,但是这样治疗耗时较长,向永超就把唯一的一顿饭安排在下午4点多,病人大多都离开以后。
为方便接诊,夫妻俩都把家安在了卫生室。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燃气灶,夫妻俩的房间如出一辙。“因为大多数时间都在医务室,对吃住的地方不用太在乎。”对于生活环境,已婚却“单身”的向永超从不在意。
夫妻俩各有一辆摩托,那是他们最重要的伙伴,崎岖的山村公路上,经常可以看见他们骑车出行的身影。
▲夫妻俩各自骑行在山路上
有一位患血小板减少症的村民,凌晨3点鼻子突然出血不止,熊佳春摸黑在山路骑行赶到病人家中紧急处理,又连夜护送病人到县医院治疗,最终转危为安。70多岁的郑启海,因患老年性肺心病长年在家养病。一到疾病发作,连走路都困难。这些年,只要一个电话,熊佳春都会第一时间上门,给老人测血压,打点滴,直至病情好转。“熊医生看病准,耐得烦。”村民用朴实的话语给了她最高的评价。
向永超到仙女坪村后,除坐诊外,还为不能行走的留守老人上门服务,为村民进行疾病筛查,建立健康档案。短短一年多,足迹遍及仙女坪村每一户人家。到如今,哪个组又新增加了多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哪位村民又到了疾病随访时间,他都装进了脑子里。而仙女坪村的田间地头,也处处可见向永超的“熟人”。
两个村里留守老人都多,他们收入来源少,生活条件差。同样善良的两个人遇到这样的患者,总是忍不住心疼。买药就收个成本,针灸、拔罐、甚至上门出诊都不忍心收钱。夫妻俩家里本来有10余亩地,种着柑橘。因为工作繁忙、无人打理,柑橘树也已大半枯死。村医工资很低,俩人又争先恐后贴钱,至今,夫妻俩连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
每周五,是向永超渡过长江和熊佳春“鹊桥相会”的日子。下午,接诊完病人后,向永超便骑着摩托车从仙女坪村出发,乘坐最后一班轮渡回到西陵峡村,与妻子吃一顿难得的“团圆餐”,一周也只有这一餐,俩人吃得踏实。
周六和周日上午,向永超还要去熊佳春工作的两个卫生室帮忙。因为向永超的一手针灸绝活,每个周末,都会有西陵峡村的村民守候在卫生室外,等他做针灸、拔火罐。
今年,向永超52岁,熊佳春46岁,异地相守的日子已经过了9年。唯一的儿子也已毕业上班,从小到大,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
错过了陪伴儿子成长,向永超苦笑一下,又坚定地说:“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人做,有人需要我们就要坚守。”
如今,向永超、熊佳春依然守在峡江两岸,看相似的风景,做相似的事儿,不常见面,却心心相印,同样的追求和坚守就是他们感情保鲜的秘诀。
▲熊佳春为即将出发去仙女坪村上班的丈夫戴上头盔
这次周末团聚,恰逢七夕,下个周末,又正好是医师节,这是上天为这对儿“同心又同志”的夫妻安排好的祝福吧。
全民公益盛会“久久公益节”也即将到来,建辉基金会的捐助人们也会一如既往,将善款转化为给向永超、熊佳春这样千千万万行善者的经济补助和生活扶助,助力他们在行善路上迈步更加有力,脚印更加坚实。
建辉慈善基金会在湖北宜昌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向永超、熊佳春的情况后,提交了这一线索。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0年10月将他们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们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