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多生活困窘时,即便粗茶淡饭、旧衣旧帽,如果还能保持干净整洁,就不会觉得贫穷和蹉跎,那是很多人守住尊严的铠甲。 阜阳孙玉安,1936年出生,一个年龄88岁、工龄60多年的老理发师。大半辈子都在和剪子、推子打交道的他,钱没挣到多少,却用手中的工具为很多身陷贫穷、疾病、或衰老的人们守住了尊严和体面。
孙玉安有个笔记本,每次外出,除了理发工具,这个本子也必然随身携带。 翻得卷了边儿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几百个特殊客户的信息:姓名、地址、理发时间。他们有的是卧床不起的残疾人,有的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孙玉安每隔30天左右都要为他们上门理一次发。 这些客户都在孙玉安的“三不要”原则之列:没有工资的群众理发不要钱,农村人理发不要钱,吃低保的人理发不要钱。这个原则,他已经坚守了60多年。
一切缘起于1958年的一个夏夜。 那时,还是毛头小伙的孙玉安刚参加工作不久。 那天,小孙师傅在理发店从早忙到晚,正准备下班。出门时,却看到一个年轻姑娘推着架子车,神情局促、犹豫不决地站在理发店门前,架子车上还躺着一个“披肩长发”的“女同志”。 他快步上前询问:“姑娘你有事情吗?”姑娘回答:“俺爹瘫痪了,坐不起来,你能不能给他剃个头?”姑娘用近乎哀求的眼神看着孙师傅,她推着架子车沿路过来,经过了好几个理发店,但是,拉开的每一扇门都拒绝了她。 孙师傅走近一端详,才发现躺在架子车上的 “女同志”原来是名男子。不知道有多久没有修理过须发,头发胡子都又乱又长,绞在了一起。
小孙师傅心里一软,立刻掉头回店里拿出了理发工具。他还从来没有打理过这样的头发,纠结打绺、满是污垢、散发着冲鼻的气味儿。 小孙师傅半跪在车前,像对待任何一位普通顾客一样,认真地修剪、清洗,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给老人理了一个利落的短发。 姑娘千谢万谢,老人也忍不住落泪,姑娘掏出钱来硬要塞给小孙师傅,他却坚定地拒绝了。姑娘推着车离开后,那个“女同志”蓬头垢面的样子反复浮现在孙师傅的脑海里。他问自己:“如果躺在病床上的是我,如果没有一个理发师愿意蹲在我床头为我理发,那我将会有多难受?”
从那以后,孙师傅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每到节假日,就到医院、街道、敬老院、福利院打听,哪有卧床不起的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记下他们的姓名、住址,上门提供服务。
每一次上门理发,对孙玉安来说,更像是在探望亲人。 除了修剪头发,他还会为孤寡老人洗澡、换衣、按摩,甚至打扫卫生。
一次他去探望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恶臭。原来老人独居,常常急上厕所,却仓皇间找不到门,弄得大便到处都是。独居、衰老、目不视物,生活的潦倒困窘赤裸裸地暴露着,令人心酸。孙玉安一句怨言都没有,立刻找来毛巾,一点点为老人擦洗,打扫干净屋子,又把老人的被套扒下来带回家清洗。 他的特殊客户里还有一位老人腿脚不好,孙玉安就经常去帮他倒便盆。一年冬天,他在倒便盆时,一不留神滑进了沟里,差点就丢了性命。
半个多世纪,他已经先后和500多位老弱病残人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漫长时光中的坚守,硬是把平凡的小事汇聚成了伟大。 有位老人临终前紧紧抓着他的手,泪流满面地说:“老孙呀,俺这辈子是还不了你的情了……”
但是,孙玉安的付出从来不求回报。对他来说,一次次地探望,是他给这些老朋友的承诺,哪怕自己力量微薄,只能短暂地把他们从生活的无奈和慌张中拉出来片刻。
全国总工会先进个人、全国劳模、安徽省劳动模范……长期无偿服务为孙玉安带来了接踵而至的荣誉,那一枚枚奖章,他看得比生命更珍贵。然而,2016年,他却差点永远失去它们。
那年12月26日中午,孙玉安外出理发回家后,发现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什么都没丢,唯独五枚珍贵的奖章不见了。看着空荡荡的奖章盒,老人一夜未眠,不停地抹泪:“钱被偷走都没关系,可没有了它们,我就没了寄托。” 小偷让英雄落泪的行为遭到了阜阳人民的一片谴责,警方也特别重视,10天后,案件侦破,小偷落网,奖章也如数追回。 原来,小偷进入孙玉安家徒四壁的穷家后,翻遍所有的角落都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看到奖章质地不错,又寻思是国家发的肯定值钱,就一并卷走了。
这确实是孙玉安唯一值钱的东西,劳碌了大半生,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公益服务上,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破旧的小屋里家具蔽旧,连件像样的家电都没有。
数十年坚守,他初心不改,手里的剪子、推子不仅是他的谋生工具,更是他和那些生活困顿的老朋友们之间的情感密码。如果说,整洁和尊重是他给别人的体面;善良,就是孙玉安老人最高贵的体面。
建辉慈善基金会在安徽阜阳市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孙玉安的情况后,提交了这一线索。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3年6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