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雷锋
2023-03-13
今天,雷锋已成为扶弱济困、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等行为的代名词。建辉基金会支持的行善者,正是这样一群人,每天以不同的方式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他们,就是新时代的雷锋。

1678672509894.jpg

雷锋精神,在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个号召的时候,其核心的内涵当属那句人人皆知的“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青年后代奋勇拼搏、无私奉献,掀起了一波波“学习雷锋好榜样”的高潮。



随着时代的急剧更迭,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渐疏离。在60年后的今天,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雷锋精神变了吗?像雷锋这样的人,还有吗?”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惑,在2023年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不妨给自己一些时间,读读他们的故事。


01

立誓做满100万件好事的“雷锋爷爷”


在长沙火车站候车厅,有一个醒目的志愿服务摊,摊上有一块黄色的牌子,上面写着“自1977年起,向做百万件好事的目标奋斗!”下方是林林总总的“学雷锋服务项目”:借路费给丢失钱包的旅客、义务修理行李箱、免费提供鏠衣针... ...


服务摊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刘镜辉的老人,相比起他的名字,许多人更熟悉他的外号:雷锋爷爷


图片

刘镜辉爷爷的学雷锋服务摊


刘镜辉是湖南长沙人,和雷锋同乡,或许是这个原因,他对雷锋精神有着天然的亲切感。1977年,刘镜辉成为长沙火车站维修车间的第一批职工,满腔热血的他,在认真工作之余,时常帮助车站里遇到困难的旅客,是单位出了名的热心肠。 


1983年,长沙火车站成立了“学雷锋小组”。刘镜辉一听,兴奋异常,“我们这代人,是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的。我非常钦佩他,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这样的英雄。”怀着这样的理想,他立即加入学雷锋小组,开始在候车厅摆设服务摊,并立誓要做满一百万件好事。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刘镜辉想象的那样发展。没过多久,小组的人纷纷退出,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当时我的维修车被没收了好几台,但没收了我就重新买,我不愿意放弃。” 他摸着身旁的小摊车说,“火车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面孔,更是人们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善念应该在这里被点燃。


这一坚持,就是40年。2006年,刘镜辉正式退休,此后,他开始全职在服务摊“上班”,每天下午一点到岗,五点左右收工,风雨无阻。


图片

在刘镜辉爷爷手里,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如今,刘镜辉已经77岁,他的小摊车也已经换到了第五台。有人给他算过一笔账,以每天做50件好事计算,要做完一百万件好事,得到2032年。很多人都怀疑他无法完成这个目标,他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一定会坚持到走不动那天!


02

“当代雷锋”:我愿做一辈子傻事


2003年,10位劳动模范、道德典型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学雷锋协会。至今,协会已经拥有11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超过13万名,好人好事遍地开花。


这个协会的发起人名叫李广佳,人们称他为“当代雷锋”。


1946年,李广佳出生在宜昌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逝,此后,无论是乡亲还是陌生人,都曾对他伸出援手,让他在少年时代就立志要成为一个行善之人。


图片

雷锋精神,从幼年时代起就在李广佳心中生了根


1964年,18岁的李广佳入伍从军,正赶上学雷锋运动正酣的年代。第二年,李广佳以“谢臣”的名义,开始了漫长的捐赠之路。1965年的河北水灾,每个月6块钱津贴的他,一次性为灾区寄去了30元钱。1985年转业后,他坚持每个月拿出收入的70%来资助困难群体。为了省钱,他18年内搬了32次家,落了个“李搬家”的外号,家是越搬越小,越搬越偏。


此外,李广佳还充分发挥雷锋精神,好事随时做、随手做。生活中只要碰到需要帮助的人,他必定一帮到底,哪怕为此背上了债务,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走投无路的出狱人员、因贫失学的儿童,都曾在他的帮助下改变了命运。


2001年,时任宜昌市残联副理事长的李广佳,了解到本市的残障人员有近30万之多,在走访这些人的过程中,他们及家人的苦难深深刺痛了李广佳,他下定决心,要为残障群体做些实事。


五年后,正式退休的李广佳,创办了宜昌市三峡残疾人救助中心,专门收留流落街头的残障人士、家庭困难以及护理机构不愿接收的重残人士。


图片

协助残障人士进行康复训练


2008年,李广佳又自筹资金,创建了南泥湾生活园,为无家可归的智障人士搭起了一个家。他利用村里提供的22亩流转地,组织入住人员开展简单的生产劳动,进行康复运动,同时还开设各类培训班,让有能力的人员学习电器维修、种植、养殖业等技能,帮助他们一步步实现自立。


10多年来,中心先后接收残障人士4200余人次,资助了300多名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子女完成学业。为此,李广佳不仅花光了积蓄,还要身兼司机、保安、厨师、陪护员等职,一刻也不得安闲。有人叫他“当代雷锋”,有人叫他“苕坨”(宜昌方言“傻子”之意),他笑着说:“助人为乐,终生不悔,我愿做一辈子傻事。


03

义务执勤32年,他把“为人民服务”写在墙上


头戴白色警帽,身穿全套制服,白色腰带上别着手铐、电棍,肩上一左一右斜背着的两个挎包,白色的帆布包上写着“昆明好人聋子老张为您服务,有事请用笔写,尽力尽责帮您”,另一边则是一个印着雷锋头像及“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军绿色帆布包。


这位自称聋子老张的老人名叫张爱清,他并非交警,却在昆明的大街上义务指挥交通长达32年,在许多昆明人心中,他比交警还像交警。


图片

看,谁不说这是个老交警


张爱清生于1950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当了一名知青。期间,他身上长了疥疮,打针治疗后竟导致失聪。


1990年,张爱清的姐姐在一次车祸中不幸离世,给全家人留下了无尽的伤痛。第二年,张爱清走上街头,开始义务疏导交通,“不想再看到人们发生像我姐姐那样的悲剧。”他说。


当时的昆明,最繁忙的地方莫过于金马客运站,于是无论风雨寒暑,张爱清每天都会到客运站门口执勤。后来客运站搬迁了,他又到金马立交桥到延安医院一带继续指挥交通。每天早上7点,他准时到岗,下午6点“下班”。如果遇上晚高峰车流量大,他还会自觉“加班”。


长期的执勤工作,张爱清还发展出了一份响当当的“副业”——抓小偷。别看他耳朵聋,个子小,但身手特别敏捷,32年来,他抓住的小偷竟有三、四百个。“抓得最多的时期是1990到1996年间,有一次抓住了5个小偷,当时我看他们饿得有气无力,就先买了饭给他们吃,然后才把他们送到派出所。”说起这事,老爷子神情自豪。


2022年7月,建辉基金会的志愿者在张爱清居住的廉租房见到了他,当问到是什么支撑他义务执勤30多年时,老人家啥也没说,只是指指他在墙上写下的几个大字:“为人民服务”


图片

为人民服务,永远不过时


如今,73岁的张爱清仍然每天早出晚归,“不在岗位的话心里很不踏实。”他笑眯眯地说。今年春节,他还跟随当地的爱心团队到山区慰问困难家庭。志愿者上门慰问时,他豪爽地说:“要做公益可以叫上我,我愿意出力。”


刘镜辉、李广佳、张爱清,只是建辉基金会“致敬行善者”项目1500多位致敬人物里的其中三位,还有许许多多行善者,他们也许没有举着学雷锋的牌子,也没有把“为人民服务”写在墙上,但他们不顾危险抢救他人性命、倾尽家财庇护特殊人群、无私收养被人抛弃的孩子、义务赡养无人照顾的老人... ...自觉自发地践行着雷锋曾经说过的那句话:“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


图片

行善者,新时代的雷锋


在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雷锋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雷锋已成为扶弱济困、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等行为的代名词。建辉基金会支持的行善者,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每天以不同的方式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他们,就是新时代的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