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脸上皱纹深深,沾着黄泥的鞋裂开多道口子……第一眼看到毛相林的人,很容易想到著名的油画《父亲》那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就是这个普通的农民,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用最原始的凿石办法,历经7年时间,硬是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被誉为中国的“当代愚公”。 近期,“抠门”的毛相林又做了一件事,让当地的贫困生热泪盈眶——他捐出10万元,成立了“巫山县慈善会毛相林助学专项基金”。这笔钱,是多年来他获得的各类奖金和捐助,这次一下子全部捐给了孩子们。
被誉为“当代愚公”的毛相林。 01 汗滴下土,他是“当代愚公”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和该乡下庄村之间,都是悬崖绝壁,一条狭长的公路蜿蜒在峭壁间,往谷底“盘旋”下去。沿着峭壁公路,建辉基金会的志愿者小心翼翼地行驶着,路边的悬崖时不时出现斧凿的痕迹,折射出当年开凿这条“天路”的艰辛。 由于“天路”的开通,目的地下庄村已经不是以前与世隔绝的景象,村庄坐落在柏油路边,充满着现代气息。在橘树密布的山坡上,很多农民正在烈日下劳作。其中一名老汉躬身在松土,汗不断从密布的皱纹渗出、滴下。 “那时候看到这个老汉,就想起罗中立油画《父亲》形象。”一位志愿者回忆说,罗中立油画里那手端旧碗且在阳光照射下满脸黝黑,脸上有刀刻般的农民形象,和眼前挖土的老汉形象,颇为神似。 志愿者上前一问,这才知道,老汉就是毛相林,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被人们称为“当代愚公”。 02 七年艰辛,他们绝壁凿“天路” 为什么会被人誉为“当代愚公”呢? 这个话题,让63岁的毛相林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当年下庄村不通公路的情景。“我们这里像个井底,所以习惯往上看,老辈人传下顺口溜: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他回忆说。 被“困”谷底的下庄人几乎与世隔绝,唯一通往外界的“路”是陡峭的山体和108道的“之字拐”。去趟县城,走小道要手脚并用,危险不说,一来一回得花3天。 难道要一直困在大山里穷下去吗?1997年,毛相林动了修路的念头,召集村民商议时,却受到了很多质疑。毛相林没有气馁,和村民们磨嘴皮、算细账:“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我们修不完还有儿子,总有能修完的一天”…… 终于有一天,村民们被说服了。 这个“会议”的地址很有特色。 在绝壁上开山修路,艰辛危险超出想象。毛相林带着村民,用最原始的方法,寸土寸石向前掘进。腰系长绳吊在空中钻炮眼,用简单的工具农具开凿岩石……绝壁上不断回响着叮叮的凿石声,村民眼中的希望越来越浓。 可是,这个工程实在太危险了,两个月内,接连有两位村民在修路过程中不幸遇难。悲剧,让毛相林老泪纵横。还要不要继续修路? 就在这时,一位遇难村民的父亲毅然站出来表态:“继续修!我儿子死得光荣,咱只要下定决心,一定能摆脱贫困!” 毛相林带着大家擦干眼泪,继续走向山上的工地。 七年后,下庄人用双手,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路。 下庄村发展史,也是毛相林这辈子的奋斗史。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当初2米宽的石子路,如今已变成了标准的山区公路。从下庄到巫山县城,车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03 百折不回,山洼开出致富路 走进下庄村,一条标语赫然入目:“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靠着这股精神,下庄人告别了交通闭塞;同样靠着这股精神,下庄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敢闯敢试、大步前行。 路通之后,不少村民去了外地务工,收入有所增长,可是村里的产业发展缓慢,“穷根”还是没拔掉。 “我的父母都是党员,母亲以前经常教育我,有事莫往后躲,要往前冲!村里的事,我必须要站出来。”毛相林说。下庄村土地不少,但传统种植的就是玉米、洋芋和红苕,寻找合适的产业项目,成了毛相林花费力气最多的事情。 先是种漆树,辛辛苦苦把树苗栽下,没成想气候不适合,第二年树苗全枯死了。后来又养过山羊、桑蚕,都不顺利。 毛相林憋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儿,外出考察,请教专家,与村委共同商量种植脐橙。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毛相林先在村民大会上作检讨,然后承诺自己先种几亩,大家看看效果。 这次毛相林不敢大意,他带着儿子去学习,试种成功后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这几年,下庄的脐橙年年丰收,每年能给村民们带来200万元左右的收入。 背着脐橙看手机,这种相映成趣也折射出下庄村的变化。 目前下庄村水果种植面积近千亩。水果种成了,毛相林又带着大家发展乡村旅游。 04 激励后人,不忘身上的责任 2004年通路以后,全村有130多人外出上中学,30多人考上了大学。毛相林也有新期盼:“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来,用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 “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毛相林上门劝说准备外出打工的毛连长。亲眼见到家乡的变化,毛连长放弃了外出的计划,决定留在村里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200多名外出务工的村民,有一半选择回来。”毛相林告诉志愿者。 随着乡村旅游的启动,下庄村的村容村貌也变了模样。2018年,毛相林提议,建一个全村的事迹陈列室,记录下庄人修路的故事。2019年,陈列馆建成开放。 在村口的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常常可见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这里的一物一器,对毛相林来说都充满感情。 “这是我们当年修路时穿的鞋子,已经磨穿了……”这样的话,毛相林不知讲过多少遍,但每次都很动情。 05 “抠门”老汉,其实有颗“大方心” 毛相林带着全村人走上富裕之路,很多荣誉都涌向了他:2019年9月,他当选"中国好人";2021年2月17日,毛相林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2021年2月25日,毛相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但毛相林还是那个毛相林。一位村民感叹说道,毛书记获得了这么多荣誉,可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朴实节俭,“这老汉(毛相林)的妻子和老母亲长期生病,需要吃药、 住院,一家人还要靠他种橘树。” 当建辉基金会的志愿者将走访致敬的慰问品和600元慰问金交到毛书记手上时,毛书记一脸的感动,说要把这个放在村里起好示范作用。志愿者告诉他,这是向他个人致敬的慰问金,让好人有好报。没想到简单的一句话,竟让毛书记眼里闪出泪花。 志愿者代表捐助人为毛相林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 今年,对自己很“抠”的毛相林又做了一件大事情:2月25日,他捐出10万元,成立“巫山县慈善会毛相林助学专项基金”,帮助寒门学子实现读书梦。村民透露,这10万元,是毛相林多年来获得的各类奖金。这里面,包括建辉慈善基金会捐助人给他的慰问金,他转手就全部捐了出去。 末了,村民感叹:“老汉对自己‘抠’,把这些钱都省下来,全部捐给了学生,他才是真大方啊!” 深圳市建辉基金会在重庆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毛相林的情况后,提交了他的行善线索。建辉捐助人评审委员会经过认真评审,于2022年1月将他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