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上午,春光明媚。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金峰村的灵芝小院里,花草们也趁着这一片旖旎尽情焕发生机。几个老人正围坐在一起,一边晒太阳,一边闲聊。这时,一位身材高大,扎着辫子的中年妇女欢快地走进小院,老人们马上停止唠嗑,兴高采烈地和她打招呼,就像迎接自己外出归来的闺女。 其实,对住在这里的老人来说,这位中年妇女不是闺女却胜似闺女,她就是灵芝小院的创始人兼院长——朱玲爱。
朱玲爱和灵芝小院的老人在一起。 01 在苦难里,她选择坚强与善良 今年51岁的朱玲爱是安徽郎溪人,由于自幼家贫,加上父亲早逝,她只上了小学四年级就不得不辍学,帮母亲照顾两个妹妹。此后,喜欢读书的她经常带着妹妹站在教室的窗户外听老师讲课,靠这种方法学会了读写。 1995年,朱玲爱嫁到了溧阳,她的丈夫患有小儿麻痹症,公公则中风瘫痪多年,后来婆婆也因上房顶补瓦不慎摔成重伤,落下了终身残疾。一家四个大人中,有两个坐轮椅,一个拄拐杖,朱玲爱的辛苦不言而喻。更糟糕的是,朱玲爱自己还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车祸,导致她整整卧床一年。 朱玲爱和家人在一起。 在照顾家人和被照顾的过程中,朱玲爱渐渐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从自己家的情况联想到周边一些无人照顾的老人,尤其是残疾老人,他们的日子可怎么过?于是便萌生了创办护老院的想法。” 2009年,村里有个67岁的周婆婆,双眼失明且患有脑萎缩,和家人发生矛盾后流落在外,朱玲爱听说后便把她接回来精心照顾,直到周婆婆的孩子把她接回家。这次事件,更加坚定了她创办护老院的决心。 随后,朱玲爱开始同时打三份工,用三年时间辛辛苦苦攒起了10多万元,怀揣着这笔血汗钱,她朝着梦想的方向出发了。 02 泥巴地里长出一株“灵芝” 2014年,朱玲爱不顾家人反对,拿出所有积蓄租了几间老房子,一番装修后,“灵芝小院”正式成立。第一年,入住的老人共有8位。在费用上,朱玲爱对有稳定收入的老人按最低标准收费,对贫困老人按不同情况减免费用。在生活上,朱玲爱秉持“把老人当婴儿护理”的原则,不仅每天细心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还时时关注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想办法为他们治病解忧。 阳光下,小院里,老大爷的幸福生活。 70多岁的朱婆婆,因糖尿病导致瘫痪,身上有三处溃烂严重,老人被折磨得痛苦不堪,却无钱医治。朱玲爱在学医的丈夫的帮助下,参照专业的医学书籍,精心帮老人搽药、消毒、清洗,每天翻身观察,很快便控制了病情。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的溃烂在一个多月后居然完全愈合,血糖也明显下降。后来朱婆婆在灵芝小院住了六个月,朱玲爱没有收取她任何费用。 还有些老人一开始并不信任朱玲爱,生病了也舍不得花钱看病,朱玲爱便带他们去医院检查,自己掏钱帮他们付医药费。 朱玲爱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人。 渐渐地,朱玲爱成了老人们口口相传的“观音菩萨转世”。到了2017年,入住灵芝小院的老人已经有30多名,导致小院的财务入不敷出,难以为继。为了不让自己的心血半途而废,陷入绝境的朱玲爱咬了咬牙,只身前往常州,一边乞讨一边考察城市老人的养老状况,同时向优秀公益组织学习运作机构的经验。 返回溧阳后,朱玲爱贷款30万元,全部投入灵芝爱心小院。 03 “三合一”家庭养老新模式,她毕生的梦想 长期以来,朱玲爱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养老成了越来越多老人的难题?在农村,不少空巢老人无人照顾;在城市,很多老人虽然有儿女在身边,可又有诸多不便,幸福感并不强。养老,成了许多老人们的难言之隐。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学习,朱玲爱渐渐摸索出一个养老新模式——“三合一”家庭养老。所谓“三合一”,就是摒弃以往的“你交钱住宿,我收费服务”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以“合租、抱团、互助”,其核心就是“城乡置换”。 在农村,许多老人没有养老金,只有空置的房屋和农田,朱玲爱团计划租用他们的房子和农田,吸引住在城市的老人组团前来养老,享受田园康养生活。这样,不仅农村老人有了基本的养老保障,而且还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工作岗位,也让喜欢自由的城市老人有了理想的养老方式。 下厨房,为老人们准备饭菜。 下定决心后,朱玲爱自掏腰包对租用的小楼进行了装修和改造,加装围栏,种植绿化,一座简朴而幽静的农家小院便落成了。不久后,6位老人找到朱玲爱,打算在这里抱团养老。对于费用,每位老人只需负担房租和一名志愿者的生活补贴,“算下来一人每月2000元左右,钱直接给房东和志愿者,不需要经过我。”朱玲爱的创新模式,让各方都很满意。 半年多下来,6位老人经过最初的磨合,慢慢变成了亲人,他们相互陪伴,相互照顾,闲时种菜种花、唱歌画画,全然没了孤独寂寞。他们的儿女们隔一段时间会来探望,看着身体健康,悠然自得的父母,都对这样的养老模式和朱玲爱的爱心赞不绝口。 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生活,朱玲爱还举办了很多文艺活动,有快板,有非洲鼓,还有萨克斯。一些患脑萎缩甚至有残疾的老人在她的照顾和大自然的熏陶下,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灵芝爱心小院文艺演出正在进行中。 “老人还是更喜欢农村的自然环境,不仅空气好,还可以种菜种花,而且有人陪着说话,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这些话,朱玲爱可谓有感而发。 04 追梦路上,勇往直前 “三合一”养老模式的创新思路,不仅得到了老人们的认可,还吸引了央视前来报道,朱玲爱受邀上了央视的节目《向幸福出发》。同时,她多年的努力还为她获得了溧阳市十佳孝心、中国公益网百佳志愿者、常州创业创新创意优秀奖等荣誉。 狭小的办公室里,鲜红的锦旗格外显眼。 不过,她的行善之路并没有因此一帆风顺。先是2019年6月,江苏省养老服务厅下达指令,对全省大小养老院进行整顿,400平方的灵芝小院被全部拆除,33位重残老人也被转移。 2020年初,朱玲爱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处合适的小楼,重建灵芝小院,没想到又遇上了疫情。为了老人的安全,朱玲爱遵从当地政府的要求,将住在小院的老人护送到本市大型养老机构。 挥泪告别老人后,朱玲爱前往各大城市学习中医养护手法,以期将来能用在老人身上。经过一年的学习,她很好地掌握了推拿、按摩、热敷、艾灸等技能,对调理老人慢性疾病、缓解筋骨疼痛效果明显。 朱玲爱上门为一位重度失能老人搽药。 这是朱玲爱最艰难的时期,心血付诸东流,家人激烈反对,无不冲击着她苦心栽培的灵芝。2021年,被护送到养老机构的老人因不习惯城市的医院式养老,好几位不幸去世。一些在住老人的家属又求助朱玲爱,希望灵芝小院能接收老人入住。 随后,心系老人的朱玲爱决定克服一切困难,重振灵芝小院。建辉基金会捐助人的支持,为她带去了温暖,给了她前行的力量。 这些照片,记录了“灵芝”的成长历程,也饱含着朱玲爱的酸甜苦辣。 2020年秋,朱玲爱创作的自传《泥巴地里的追梦人》正式出版,在这本书里,她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坎坷的前半生,以及近十年来探索农村养老的曲折经历。 尽管坎坷,尽管曲折,但朱玲爱从未想过放弃,过去如是,现在如是。目前,她一边带领护工护理小院的老人,一边义务把护理技能送到需要的家庭。近期她走访慰问了30多位重残老人,除了指导家属如何护理老人,还想办法带动社会爱心人士一起帮扶农村重残困难老人。 同时,朱玲爱还将继续探索推广“三合一”养老模式,让更多老人和家庭受益。在追梦的路上,无论前方有多少荆棘,她都将以爱为剑,守护着心中的灵芝,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深圳市建辉基金会在江苏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朱玲爱的情况后,提交了她的行善线索。建辉捐助人评审委员会经过认真评审,于2019年7月将她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