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霖
寒冬腊月,湖南省宁乡县玉潭镇,清晨五点多的天空一片漆黑,冷风刺骨的街道上空无一人。但在玉潭中路香山巷93号的恒爱残疾人托养中心,昏黄的灯光此刻已经亮起,一位老人正在灯下默默忙碌,清洗完一堆衣服,又开始收拾地面…… 这位老人名叫廖懿平,大家都叫他廖校长,是恒爱托养中心的创始人和大管家,今年76岁的他在这里生活工作已经有24年了。
廖校长给孩子喂饭 01 为了儿子,他从煤球厂老板变成了特殊学校的校长 1983年,已有一个女儿的廖懿平老来得子,这让夫妻俩乐开了花。可是孩子在8岁的时候,患上了严重的癫痫,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的妻子,在苦苦熬了几年以后,最终选择了离开。从此,廖懿平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1996年,廖懿平所在的工厂倒闭,他下岗了。为了维持生计,他想把儿子送到特殊学校,自己外出谋生。让廖懿平没想到的是,他背着儿子走遍了宁乡,竟然没有找到一所可以让儿子上学的学校。一路走来,他遇到不少和他一样无助的父母,还了解到仅宁乡就有900多名适龄残障儿童,找不到愿意收留他们的学校。 万般无奈之下,一个念头闯进了廖懿平的脑海:“何不自己办一所特殊学校?一来自己的儿子有地方读书,二来其他情况类似的孩子也有个去处。” 1997年8月,廖懿平开始着手创办宁乡博爱特殊教育学校。为了筹款,他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可钱还远远不够,他又把自己刚开不久,经营状况良好的煤球厂忍痛出售,总算凑齐了启动资金。从此,他从一个小工厂的老板变成了一个特殊学校的校长,也是湖南省智障孩子培训第一人。
02
不仅是老师,还是护工、厨师、清洁工和修理工
因为条件有限,廖校长一开始打算只收10名学生,没想到当地一些残障儿童的家长听到有这样的学校后,纷纷把孩子送过来,最多时学校有30多名学生,甚至有些家庭,把家里的成年残障人士也送来了。 2009年,博爱特殊教育学校由政府接管,但廖校长知道在宁乡还有很多上不了学的智障孩子,以及没有去处的重度残疾人,于是他又创办了恒爱残疾人托养中心。 托养中心的入住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村贫苦家庭,尽管廖校长已经按最低标准收费,但还是有些家庭交不起托养费。即便如此,廖校长也来者不拒,甚至还有一些被遗弃的残障孩子,他知道后也一一接回来抚养。可是这样一来,本来就资金短缺的托养中心更是捉襟见肘。 为了节省开支,廖校长一人身兼数职,上课的时候他是老师、日常生活中他是护工、厨师、清洁工、修理工…… 这样的校长,你见过吗? 不少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有的甚至连上厕所的意识都没有,廖校长耐心地一个个给他们喂饭、穿衣、洗澡、把屎把尿……还有一些智障儿童脾气暴躁,砸玻璃摔椅子是常有的事,就连廖校长也挨过不少拳打脚踢。每次他都是揉一揉,然后拿出工具箱,开始修理被摔坏的椅子。 从理发到如厕,廖校长的照顾无微不至。 03 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所有孩子 随着入住人员的增多,廖校长聘请了保育员帮忙照顾孩子,但到了晚上,只能由他自己负责。每天晚上12点,他准时起床,检查孩子们有没有把大小便拉在床上,如果有孩子失禁,得及时给他们擦洗,再换上干净的床单。凌晨3点,他再次起床巡视。到了五点多,他又早早起床了,趁孩子们还没睡醒,他得赶紧把那些满是污秽的衣物清洗干净,然后打扫卫生。24年来,每天如此。 由于不少孩子大小便失禁,廖校长每天都要清洗一大堆衣物。 长期照顾残障儿童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更多时候,还是对耐心的极大考验。廖校长有照顾脑瘫儿的经验,再加上对各类残障孩子的长期观察,得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并编写了专门针对残障儿童的教材。 在他和各位老师的悉心照顾和引导下,原本连吃饭,解手这种小事都无法完成的孩子,慢慢学会了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至今为止,从托养中心走出去的100多人里,最后都基本实现了生活自理。 24年里,廖校长不但没挣过一分钱,托养中心还因为资金短缺搬迁了4次,中间还停办过一段时间。因为政府的补贴时有时无,即使有也只是杯水车薪,这些年来中心主要靠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才勉强解决了温饱问题。 所有这些背后,隐藏着廖校长无尽的心血与爱心。人们在赞叹的同时,也不禁好奇,是什么支撑着他像陀螺一样每天围着这样一群孩子转?廖校长回答:“在这些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儿子的影子,所以我也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所有孩子。” 说这话时,所有角色都在他身上退去,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坚定而慈爱的父亲。 04 儿子去世,入不敷出,但他说就是到80岁也要做下去 2014年,廖校长的儿子不幸病逝。“儿子是在我的怀里走的。办这个学校最开始是为了他,我怕自己死后没人管他,没想到,儿子走在我前面。这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说起儿子,廖校长神色黯然,眼里隐约有泪光闪现。 廖校长随身带着儿子的照片,空闲的时候就拿出来默默端详。 儿子去世了,自己也已是古稀老人,加上中心的财政困难,照顾孩子的劳心劳力,廖校长有一千个退休安度晚年的理由,但只需要一个理由,就能让他把这一千个理由通通抛开,那就是托养中心里和他日日夜夜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 长年的相依相亲,廖校长和孩子们早就成了不可分离的一家人。在他心里,这些孩子就和他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打心里放不下他们。“老天保佑我身体健康,哪怕80岁我也要做下去。”这是廖校长的决心,也是他的愿望。虽然时时面临资金困难的压力,但只要还能坚持哪怕一天,他也要在那一天内把孩子们照顾好。 目前,托养中心的在住人员有20多名,其中不乏癫痫患者和每天都必须服药的精神病患者。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廖校长请了3名工作人员,每个月给他们的工资需要近万元,加上水电房租及伙食,每月的开支即使省吃俭用也15000元左右,中心的财政长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而廖校长自己的退休金和女儿给的零花钱,早都填进去了。 “照顾好智障孩子,需要发自内心的爱。” 这是廖校长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为托养中心取名“恒爱”的原因。正是对这些孩子发自内心的恒久不变的爱,让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以近乎倾家荡产的方式为孩子们搭建起一个家,用一个父亲的胸怀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24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个家。 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是廖校长最快乐的时光。 廖校长这一辈子,经历了妻离子逝的伤痛,也没有可供自己安度晚年的积蓄,他这个校长,既是孩子们的老师,耐心地指导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也是孩子们的父亲,细致地照顾着他们的一粥一饭,这份绵延20多年的爱心,如山高,如海深,这,就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为了支持廖懿平,建辉基金会于2017年9月将他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 志愿者向廖校长致敬 希望善良的廖懿平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