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霖
一位已经退休的老人,不去公园耍太极,不和老友下象棋,却总是骑着自行车往乡下跑,日晒雨淋,挨苦受累,自行车用坏了一辆又一辆,这是为了啥呢?
他说,不为啥,只为心中的一个梦想,一个酝酿多年的助学梦。

单车上的助学老人陈自绪。
01
缘起
1935年,陈自绪生于醴陵城郊五里牌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六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由于家庭贫苦,兄妹众多,陈自绪只念了五年书便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这在从小喜欢读书的他心里,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1987年的一天,时任饮料厂办公室主任的陈自绪到张家界出差。在一个农村,老人遇到了几位衣衫褴褛、光着双脚的孩子,看样子,应该是上小学的年纪。
“这些细伢子为什么没在学校上课呢?”陈自绪心中纳闷。询问之下,得知这些孩子中有的还没有交上学费,有的已经辍学。那一刻,童年的辛酸往事又浮上陈自绪的脑海,眼前的孩子和当年的自己交叠在一起,让他的心头堵得慌。
回来后,陈自绪的内心仍然无法平静,他在自己生活的醴陵地区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在一些偏远农村,因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同样有不少适龄儿童辍学或放弃升学。
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陈自绪的心情愈发沉重,逐渐萌生出一个念头:“等条件好点后,一定要为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02
行动
1999年,64岁的陈自绪从单位退休。十几年来,助学的念头从未在他的心里有过半分消减,现在终于有了宽裕的时间,去实施自己酝酿已久的计划了,尽管家人都因为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表示反对。
陈自绪准备了一辆自行车和一个帆布包,包里放着笔和本子,就这样踏上了助学之路。他花了几个月时间,到周边一带的农村去寻访,将走访到的20个贫困生的资料整理好,其中不乏父母双亡,被迫辍学的特困生,然后寄到株洲日报。这是他当时能想到的成本最低、成效最高的办法。

1999年7月,株洲日报对陈自绪的报道。
(图片来源于芒果帮女郎)
没想到,没过多久就见了报,更让人意外的是,见报后的第三天,家里就来人了,而且一来就是23个,有报社记者,有公安民警,这一下可把家人吓得够呛,以为公安上门来抓人了。附近的村民听到风声后也纷纷跑来看热闹,一时间把陈家围得水泄不通。
原来,株洲市公安局的几个领导看到报导后深受震动,特意上门进一步了解情况,并有意资助这20名学生。
第一次行动就获得了成功,这给了陈自绪极大的信心,也更坚定了他助学的决心。
03
困难
此后,陈自绪的退休生活基本就是骑着自行车下乡调查,到学校走访,或到政府、企业活动。早上五点多出发,辗转几个乡镇,在学校和学生家之间来回跑,回到家已是晚上七八点成了家常便饭。
当时通往乡间的路还是泥路,路面坑洼起伏,自行车走起来很吃力,尤其是下雨天,很多时候,陈自绪到达目的地后,连人带车,上上下下都是泥浆。
不过,泥浆在他的助学路上实在算不得什么。多少次,他在陌生的村子里被狗追咬;多少次,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滚下山坡;多少次,单车掉链、爆胎,他摔得皮破血流.....

陈老在贫困学生家中走访。
然而,对陈自绪来说,这些也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大的困难是不时碰到的钉子。每每他的来意还没说完,对方就打断道:“请走!”、“莫管闲事!”,甚至还有人把他当成骗子极尽辱骂,这让他心里像挨了闷棍一样难受。
另一方面,随着接触的贫困生越来越多,陈自绪的感触也越来越深,“这些孩子,太需要帮助了。”每次看到这些孩子,让他们读上书的愿望,刹那就战胜了自己遭遇困难时所受的打击,他对自己说:“我又不是什么领导、名人,不可能人人都理解我。要做好这个事,别的东西我没有,但我有好身体和好心态。不管什么情况,一定要做这个事情。”
就是凭着这样一股信念,陈自绪的助学之路一直走到了今天。
04
成就
陈自绪至今记得,他第一个助学成功的学生叫丁又专。那一年,面对丁又专的南京理科大学录取通知书,丁家上下一筹莫展,因为他们交不起学费。在陈自绪的帮助下,远在云南省昆明的秦莹老师很快寄来了所需的学杂费和生活费。
大学四年,秦莹老师累计给丁又专汇去了11720元爱心款,并且成了他求学和就业路上的人生导师。若干年后,任教于广东海洋大学的丁又专博士接过了助学“接力棒”,开始长期资助贫困生。

受助学生中,有不少人考上了大学,从此改变了命运。
想赢得资助人的信任,除了对每一名贫困生都登门走访、实地考察外,还必须在财务上公开透明,陈自绪知道这是义务助学是否能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为了避嫌,他从不直接经手钱物,当资助人不方便时,就请老师和学校打票据或收条,他再转交资助人。他还制作了善款收发表,每一笔善款的收支都有详细记录。

这样的调查笔记,陈老有一百多本。
在陈自绪的不懈努力和媒体的影响下,他的善行得到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和认可,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慕名前来,希望他提供贫困学生名单。
22年来,陈自绪骑坏了8辆自行车,3辆助力车,走遍了醴陵市30个乡镇的569个村、449所学校,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调查笔记,累计帮助1705名贫困生圆了读书梦。

各种资料,装了满满一大柜子。
不仅如此,陈自绪还在助学过程中,帮助一些家庭解决特殊困难。2015年,陈自绪碰到这样一个家庭:残疾的爷爷年轻时收养了一个智障儿,后来这个智障儿从云南娶回一个智障媳妇,生了三个孩子。陈自绪想帮助孩子,却发现连孩子的母亲都没有户口。
从株洲到云南,陈自绪不知道打了多少电话,跑了多少次公安局,最后凭着自己的中国好人、中央精神文明办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关爱女孩十大人物三份荣誉证书作担保,终于帮孩子上了户口,摆脱了“黑人”身份。当公安局的工作人员打电话来告知陈自绪,户口的事已经办好时,时年80岁的他忍不住在电话中哭了出来。
像这样没有户口的贫困生,陈自绪帮过9个,通过不懈努力,他们最终都顺利上了户口,其中还有好几个学生获得了城乡低保。
05
愿望
“风雨兼程欲何求,唯盼学子成栋梁”
在陈自绪家中,这两句用毛笔写下的诗被装裱起来,和许多新的旧的照片一起,挂满了整面墙。这两句诗,是陈自绪老人的座右铭,也是他22年助学生涯的心路写照。

这些照片和牌匾,背后有说不完的故事。
曾经,他把这两句诗做成牌匾,挂在自己的车头,陪着自己“风雨兼程”,而这幅图景,在株洲早就深入民心,说到助学,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陈自绪。
如今,陈老已经86岁高龄,儿女们都希望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退下来,好好颐养天年,但陈老闲不住,他说趁自己身体还可以,能帮多少是多少。
每隔一两天,他就要到乡下去看看孩子们,不但关心他们的学习,还有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好在,现在的他有志愿者开摩托车接送他。

建辉基金会代表捐助人为陈老购买的摩托车。
前些日子,志愿者在上门走访时了解到,陈老今年资助的学生有320位,金额达40余万元。就在2月份,他还和志愿者来到官庄中学,为39名贫困生送去3万元助学金,鼓励他们勤奋求学、自尊自强。
当被问到自己还有什么愿望,陈老脱口而出:“希望所有穷孩子,都不要像自己当年一样没有书读。”
为了支持陈自绪,建辉基金会于2017年10月将他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希望善良的陈自绪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