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除了扣人心弦的情节,精致考究的服装道具非常吸睛外,该剧中最令人钦服的,就是主角张小敬为拯救面临恐怖袭击的长安百姓时舍生忘死、披肝沥胆,在遭遇众多强敌围追截杀和“内鬼”掣肘陷害的绝境中所一直坚持的二字信条——
不退!
在和平年代,若非重病沉疴压头,极少有人会面临生死抉择,而一个平凡人在人生中某个阶段作出的选择,往往会决定他的一生。前路遥迢,吉凶难料,最可贵的仍然是笃信选择、坚持信念,也就是同样的两个字——
不退!
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的允山镇大畔村,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师——也是大畔村教学点唯一的一位老师,他叫谢志勇,至今已经有43年教龄。在他的人生中,所坚持的信念就是这两个字——
不退!

谢老师在给学生辅导功课。
01
不当村干部,要当村教师
1977年,谢志勇高中毕业,回到了瑶山里的家乡——大畔村。原本有机会当村干部的他,却被另一个职位深深吸引,那就是村里的民办教师。
因为没有愿意到大畔村来教书的老师,村里有不少孩子虽然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却仍然“放任自流”。
“这样下去,孩子会被耽误的。” 身为大畔村人,谢志勇对乡土乡亲有一股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对村里的孩子们,他也油然而生一种教书育人的使命感。
于是,谢志勇决定在大畔村做一个民办教师。从此以后与粉笔和教鞭为伴,与孩子们朝夕相处。
而大畔村小学的老师,只有谢志勇一人。
1979年9月,谢志勇由上级安排到邻村古宅村的村小任教,负责三年级包班教学。
当时,古宅村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整理种山苍籽的坡地,在劳动过程中,谢志勇的学生何启全不慎被毒蛇咬伤。
急坏了的谢志勇马上背上小何去找村医,但碰巧村医没在家。小何的伤口没能得到及时处理,当晚,伤口剧烈疼痛,小何发起了高烧。这期间,谢志勇一直守在小何的身边,白天帮他擦药换药,晚上整夜陪护,但一周以后,小何的蛇伤仍然未见好转,脚背肌肉腐烂,连村医也无能为力。
心急如焚的谢志勇,打听到毗邻允山的广西境内有一位很有名气的蛇伤专科医生,他立即去寻找,并成功将这位医生请到古宅村,为小何医治。
两个月后,何启全康复了很多,终于能下地走路了。
“谢老师,你为他做的比我这个父亲做的还多!”小何的父亲感激地握着谢志勇的手说。

谢老师和学生一起打乒乓球。
小学教学往往几乎是全科教学,一个教师要教多门功课。身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谢志勇深感自己的高中学历用起来有些捉襟见肘,于是动了报考师范专业学校的心思。1981年,他顺利考上了道县师范学校。
02
师范毕业,他再次回到家乡的村小
两年后,谢志勇顺利从师范学校毕业。手握在当时来说非常紧俏的中师专业文凭,他原本可以分配到更好的地方、更好的学校任教,但他再次放弃了这个机会,毅然回到了此前从教的学校——大畔村小学。
他的理由很简单:山区学校教师很紧缺,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大畔村地处瑶山深处。因为地理局限,瑶山人居住都比较分散,大畔村小学的学生们有的要走十多公里路上下学,而且山路崎岖险峻,遇到风霜雨雪的天气,孩子们上下学就愈发艰难。
刚刚回到大畔村小学那几年,谢志勇为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操碎了心。他把住得远的孩子安排在自己家里住宿,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还要给寄宿的孩子做饭、烧水、洗衣服。

住得远的学生和谢老师同吃同住。
孩子们上学途中遇雨,全身衣裤被淋得透湿,谢志勇会给他们生火烘烤,煮姜汤御寒祛湿。
有个女生,回家路上的桥被洪水冲垮了,眼睁睁看着对岸,就是过不去。谢志勇见了,赶紧过去背起那个女生,趟进河水,小心翼翼地将她送到对岸。而在返回途中,洪水陡涨,水流加急,谢志勇脚底一滑,摔了一跤,被汹涌的河水冲出二十多米远。幸亏河中的一条木桩挡住了他的身体,才捡回了一条命。等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岸上时,发现身上已被河石擦得遍体鳞伤。

谢老师送学生回家。
教毕业班的时候,有学生因为家境困难,交不起学杂费,干脆不到学校上课。得知情况的谢志勇上门劝说孩子的父母,鼓励孩子继续升学,并且自己掏出钱来为学生垫付了学杂费,让孩子安心念书。在比较贫困的当地,这样的情况几乎每个学期都有,但谢志勇笃信一条:
“困难嘛,难免会有,但我班上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对家乡瑶村的责任心和对孩子们的使命感,驱使着谢志勇抖擞十二分精神,关注和教诲着村里的每一个学生。在几十年村小教师生涯中,他把一个又一个学生送出瑶山,又把一个又一个适龄儿童领进大畔村村小,务求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失学,在他的努力下,大畔村村小每学期的入学巩固率都是100%。
03
病倒两年,他又重返讲台,就是不退
2007年6月24日,正在讲课的谢志勇,突然倒在了讲台前。
这一年,正是他从教的第三十个年头。
由于病情严重,谢志勇被连夜送到了广西桂林的解放军第181医院抢救。经专家确诊,谢志勇患上了格林-巴利综合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又叫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对称性多神经根炎,是一种常见的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病人多数可完全恢复,少数严重者可引起致死性呼吸麻痹和双侧面瘫。
在181医院住院百天后,医生告诉谢志勇和他家人:格林-巴利综合征没有特效药,治好了也很可能留有后遗症,余生都可能有残疾。

谢志勇的双手小拇指已弯曲变形。
刚刚从医院回到家里,谢志勇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靠家人照料,更谈不上回到教室给孩子们上课了。
半辈子没有离开过学校的谢志勇,可以不理会疾病带来的长久困扰,却难以忍受不能回到讲台上课,不能和孩子一起玩乐的煎熬。
他不想屈服于病魔,更不愿从他倾注了三十年心血的“村小”退却。
“决不!”
谢志勇激发了自己全部的意志与毅力,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他一门心思要回到讲台上。
两年后的2009年初,谢志勇做到了——他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虽然一瘸一拐,但是可以缓步慢行。
恰在这时,谢志勇得知:由于他治病经年,大畔村村小缺老师,镇上准备把大畔村的几个班合并到其他村小去,这就意味着自己的学生们将被迫多走几十里路去上学。
谢志勇急了!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谢志勇马上向允山镇中心小学领导请求回校,继续给孩子们上课。学校领导看了看他的残障之躯,犹豫了一阵子,终于答应了。
谢志勇终于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大畔村村小。当他艰难地走进教室,那一刻,孩子们都自发地鼓起掌来!
大畔村是个小山村,从谢志勇家到学校,常人步行只要五分钟,而拄着拐杖的谢志勇,来回都得熬上半个小时。
谢志勇一边教学,一边自行做康复训练,摔倒在楼梯边的次数他自己都数不清,可尽管如此,他的心里仍然快乐无比——他又能和心爱的孩子们在一起了!
04
一人坚守村小,还是“不退”
又是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谢志勇,被格林-巴利综合征蹂躏过的身体还远没有完全康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大约恢复了百分之七十”。他的双手经常会麻木,两只手和两条腿都有萎缩,那种麻木的劲头一上来,肢体又痛又僵,他什么都干不了,只能咬牙等着那股子劲头过去。
年过花甲的谢志勇,已经当上了祖父,妻儿和孙子都生活在县城。谢志勇独自一人坚守教学点,和他相处时间更长的,是村小里目前仅有的四名学生:两个上一年级,两个上学前班。

谢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谢志勇在村小里教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美术和思想品德,但身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师毕业生,他自己都没正经学过英语,也就无法承担高年级学生需要开办的英语教学任务。
而外地的老师又不愿意到大畔村来。没有办法,谢志勇只能忍痛“目送”村里一、二年级的孩子们离开本村,去往镇中心小学就读高年级。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大畔村原有村民中的很多人尤其是青壮年多年来陆续远离,或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或到允山镇、江永县城工作定居,有条件的父母大都会把孩子带在身边就读,大畔村村小的生源也就越来越少了。
在和志愿者的通话里,谢志勇爽朗的话语中掩饰不住一种失落:“明年这个时候,不知道还能不能招到新生。”
他分明还有一句话,想说未说 ,那就是——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我就继续教书,不退!
为了支持谢志勇,建辉基金会代表广大捐助人,于2018年7月将谢志勇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
文/蓝调旅行者
摄影/蒋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