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靠喂,翻身靠搬的他,却干了这件事情......
2020-03-16
自打出生的那天起,命运就给乐他重重的一击,即便家人四处奔波求医问药,但他依然无法行走,不能上学。这种痛苦漫长而无法治愈的罕见疾病,让吕元明四肢纤细,双手拿不起任何东西。即便如此,他依然乐观坚强、乐善好施 。
题记:2008年汶川地震,元明曾让妈妈推着自己出门,那是他第一次下决心做点公益。街上到处都是募捐箱,妈妈不识字,好奇地看着,元明没有力气自己把钱放进募捐箱,就骗妈妈说:放进去买东西。妈妈放进去后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几百元不见了踪影,心疼得狠狠拍了元明一巴掌。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渐冻症”、“瓷娃娃”、“月亮孩子”、“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这些听上去有点浪漫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个个鲜活痛苦的生命。据医学文献记载,每个人身上都有5-10个缺陷基因,一旦父母双方拥有相同的缺陷基因,就有可能生下有罕见病的宝宝。中国有罕见病患者近千万,是中国24年来艾滋病感染累计人数的30倍。遗憾的是,如此庞大的群体,因为缺乏传播和关注,大多数病症都不为人所知。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同寻常”的渐冻症患者,他叫吕元明,37岁,甘肃兰州人。

从出生起,他就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记忆最深的就是医院的消毒水味道。虽然全力配合医生治疗,但在这漫长又无法治愈的过程中,吕元明的身体依然在逐渐变冷、萎缩。现在的吕元明只有3个手指可以自由活动,四肢纤细,双手拿不起任何东西,脊椎的严重侧弯致使胸腔和腹部鼓起,髋部脱臼,整个身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僵滞的“兔斯基”。白天,他要依赖妈妈喂他吃饭、抱他上洗手间;平时为了延缓肌肉萎缩,妈妈还要给他做全身按摩;晚上,则每隔几个小时还要依赖妈妈给他翻身……
有人说:这样的孩子是废人,这样的妈妈太悲惨。但事实是......
“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不论结果,你总不枉在世上活了一场。”从小就遭受“渐冻症”折磨的吕元明并没有等上天来安排自己的命运,而是从磨难中汲取力量。对病痛有着深刻体会的他,决心与命运抗争,把大家组织起来,互相取暖,彼此支持。2015年,吕元明开始投身公益,组织创建的兰州罕见病爱心义工联盟,该组织现有临时志愿者100余人,登记病友会员32人,他们的目标就是为了让身边的罕见病患者有尊严的活下去。家住西固区的病友小冯自幼罹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又称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从4年前开始,无情的病魔夺取了他走路的权利,他的身体也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他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好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可他经济窘迫得连轮椅也买不起。得知这一愿望后,元明和义工们多方协调,找到了爱心人士捐助轮椅,小冯终于迈出家门,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元明和病友、义工们的身影,遍及兰州、张掖、酒泉、天水、庆阳、武威,西宁、临夏、康乐,先后举办了近百场活动。每一次活动,行动不便的吕元明都选择亲自前往,他的笑容和鼓励,每次都能让病友们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即使不幸患病,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每当他结束一天的忙碌,晚上解下腰里支架的那一刻,身体上被硬邦邦的支架压出很多血印,疼痛阵阵袭来,妈妈看到后心疼不已,劝他还是少出门,有时候还“威胁”下次不带他出去了,可元明说:“妈妈,我们活着不仅只是为自己,还有别人比我更苦,他们有的连妈妈都没有,你儿子的这点苦,比起他们不算什么。”一个人至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他把更多的自信、勇气和正能量传递给病友,鼓励他们也走出家门,勇敢地追求梦想!元明说:“很多罕见病友在爸爸妈妈还在的时候,能得到好一点的照顾,一旦爸爸妈妈不在了,或者爸爸妈妈病了,无法照顾孩子了,很多病友就会彻底放弃求生的希望,处境非常糟糕。”这位叫做盼盼的病友,自父母患大病以后,因为生活得不到良好照顾,加上精神上失去依靠,迅速变得形销骨立,元明看到盼盼发来的照片后,难过得好长一段时间都说不出话。这也让元明意识到,除了生活上的帮助,鼓励病友积极乐观,拥有梦想,也非常重要。于是,元明坚持在朋友圈更新“元明说”,发表励志文字,元明虽然没有读过书,却天资聪颖、热爱学习,他的“元明说”,对很多身处绝望、蜷缩在家中的病友们,无疑是滋养心田的良方妙药,而他,也成了照亮病友的“小太阳”。元明说:“困于轮椅但不妨碍我仰望星空”、元明说:“一个人至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元明说:“世界上有两个可怕的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元明还用实际行动鼓励大家走出去,看到更多的精彩。2018年11月,中央电视台邀请吕元明参加《向幸福出发》节目,他和团队的奉献精神,再一次感染了广大观众。在那个星光璀璨的舞台上,吕元明更加坚定的表示:“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一定将这份公益之路,继续下去……” 2019年5月,经过四年坚持申报,他终于如愿参加5公里马拉松比赛。“我希望把更多的自信、勇气和正能量传递给病友,鼓励他们也走出家门,勇敢地追求梦想!”吕元明坚定地说。“公益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去一线才会有人去!”拗不过儿子的妈妈只好为他穿好防护服,推着“战车”,出现在街头。“防疫物品紧缺,红古已经买不到口罩了”、“医护人员缺防护服”……疫情爆发后,用嘴叼着笔在手机上看了几天新闻的元明再也躺不住了,决定投身到这场战斗中去。一度惯着他的妈妈担心他的安全,怎么也不肯让他出去。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诉妈妈:“公益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怕,别人也怕”、“我去一线才会有人去!”事实上,整日呆在家里的元明,在和妈妈的日夜相处中,母子二人早已成了亲密“战友”。比起哥哥姐姐,在妈妈眼里,这个小儿子,似乎更让她欣赏和仰慕。就这样,妈妈为元明穿好防护服,推着“战车”,出现在了红古街头。元明迅速组建了一支有12名志愿者的应急防疫志愿者服务队,开始了一线防疫工作:捐款捐物、链接资源、为有需要的单位和居民送防护物资、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疫情活动......

近一个月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红谷街头,将爱心人士的捐赠一笔笔记录在案,唯独自己捐赠近三千余元只字未提,要知道,元明靠着每月微薄的低保收入,生活已十分艰辛。他说:“我是公益组织的发起人,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坚持在一线,应该感谢团队的志愿者,他们最辛苦,是他们在一线干着既危险又辛苦的事情。”吕元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特别罕见”公益人,特别能“战斗”的“战疫”宣言。这就是一个躺在床上,用嘴打字的残疾人,用行动影响和温暖着罕见病患者的公益人。罕见病爱心义工联盟的成员,大多家庭因病致贫,生活贫困,每次公益活动大家都是AA,早已捉襟见肘。吕元明几乎把自己的低保收入全部补贴进来,依然杯水车薪。为了支持吕元明,建辉基金会代表广大捐助人,2018年5月将吕元明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每月支持他500元生活补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