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子藏露天厨房,街坊不驱赶,还送锅送菜刀 | 萤火体验
2020-02-16
“谁不想回家过年?病人回不去,要是连热饭菜都没有,心该有多凉。”

这是位于南昌市青山湖区学院路,一条2米来宽的小巷,与它一墙之隔的,是江西省肿瘤医院。20多个小煤炉,在小巷里一字排开,多的时候,有50、60人同时在这里洗菜做饭。
这个露天厨房的存在,给周围居民的出行造成了些许不便,但街坊们少有怨言,还免费送来30多个高压锅、20多个铁锅、菜刀、菜板。
大家知道,在这里做饭吃的人,都不容易。
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还记得,这曾是他们卖油条的地方。“大概是2001年,有癌症患者家属来借炉子,说想给病人炒个热菜。”“我们借他了,后来又有人来,越来越多。”最后,这里就成了一个露天厨房。再后来,万佐成夫妻就不卖油条了,专门照看这厨房,服务患者和家属,“再有钱,来了肿瘤医院也会穷,但是再穷,也要吃口热饭啊。”
万佐成顶着寒风,用火钳夹着通红的煤球,挨个点燃20个炉子。接下来煮粥、烧水、准备炊具,等待患者和家属的到来。万佐成已经习惯早起了,“以前卖油条,3点就要起床。”今年4月起,夫妻俩不卖油条后,万佐心疼妻子,让她多睡一会儿,但万佐成还是要早起。
学院路上的饭店还没有开门,露天厨房所在的小巷,已经蒸汽弥漫,多了一点闹热。△熊庚香为家属准备了厚厚的被子
粥熬好了,早上7点,家属们陆陆续续来打粥,熊庚香也起来帮忙。万佐成夫妻的隔壁,是个空房间,平时租给患者家属暂住,20元一晚。但夫妻俩经常也没忍心收这钱。租客罗大叔,在这里住了几晚了。昨晚,熊庚香看见他又一个人在哭,“他儿子35岁,肝癌晚期,可怜。”
△平均一天有一百多个家庭在这做饭
他们都是肿瘤医院的患者或家属,提着桶,盛着食材和调料,在这里,他们要一次做好午饭和晚饭。
洗菜、切肉、高压锅喷出蒸汽、菜勺与锅的碰撞…小巷迎来一天最热闹的时候。万佐成在20个炉灶间走动,更换煤球,熊庚香在旁边帮忙做菜。“今年春节,我要和胖子一起,去老郭家过年。”熊庚香逢人便说。老郭是靖安人,也是在这里做菜最久的患者家属。妻子在南昌治了9年病,于去年正月去世。△夏火龙正在做做洋葱炒蛋,为了让妻子好下咽,他多放了点水,把菜煮烂一点
熊庚香口中的“胖子”叫夏火龙,来自江西南丰,妻子患子宫癌住院治疗5年,以前不会做菜的他,现在也练出了一手厨艺。在此之前,夏火龙是个生意人,家境还算殷实。妻子生病后,他已经花了100多万,把自己也搭在了这里。
“在病房里就像坐牢一样,还好每天可以去大姐那里炒菜,聊聊家常,不然我早就崩溃了。”
肿瘤医院食堂饭菜并不贵,5元、8元也能吃到有荤有素。但许多家属还是喜欢到露天厨房,“能便宜一点算一点,而且吃自己做的菜,更有家的味道。”经常会有新面孔来到这里,偶尔也有老面孔离开,再没回来。2019年,厨房改造后爱心墙没了。现在患者会加熊庚香微信,经常与她分享生活视频。一位街坊把自行车停在了巷口,从车篮子里抓出一只母鸡,硬塞给熊庚香,熊庚香再三拒接,来回推脱了好几次。
露天厨房刚形成时,熊庚香夫妻担心会影响街坊出行,很是忐忑。
“结果街坊们送来了30个高压锅、20多个铁锅、20多把菜刀和菜板。”一位中年男子,从早上8点来这里帮忙,下午4点才离开。夏火龙说,他常来帮忙,每次都会提一些食用油来,也不肯告诉别人他的名字。
入选深圳市建辉慈善基金会“致敬人物”后,熊庚香每月会获得一定补助。万佐成夫妇说“只要这里能维持成本、给家属方便就好,我们两口子都老了,一年也花不了什么钱。”△打扫完厨房,老两口才会休息,一年365天不打烊,春节期间不熄火晚上7点,天更冷了。熊庚香洗完20多口高压锅,双手冻得通红。
晚上9点,学院路上的夜生活才刚开始,而熊庚香夫妻即将休息,为明天的早起做好准备。年关将至,很多家庭都期待着团圆,但一些癌症患者家庭可能会留守医院治疗。万佐成夫妇过年不歇,风雨无阻,用最质朴的坚守让他们感受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