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老人和她的46个孩子
2020-01-20
从1988年开始,张兰英与丈夫先后收养了46个残障弃婴,视如己出,靠低保和拾废品维持生计。丈夫去世后,94岁的老人身体每况愈下,她最后的心愿就是将来自己走了,孩子们还有个家。

人间有大爱,才让世上的许多缺陷得以弥补。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完美,当事与愿违的时候,大多数父母将孩子养大,也有的父母将孩子遗弃。而真正心怀无私之爱的人,是将别人抛弃的有残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他爱,给他家。


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大爱无疆的故事。







1579489361(1).png


01

一次收养,改变了一生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民主路的24号小院,虽然破旧拥挤,但过堂两侧堆放的各种废品和孩子们的衣物都收拾得整整齐齐。


这里居住着94岁的张兰英老人和她的5个孩子,他们从18到24岁不等,虽然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但只要和奶奶在一起,总是笑容灿烂。


曾几何时,这个砖木结构的小院成了几十个像他们一样的孩子的家。


198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张兰英的丈夫陈尚义在车站旁边卖茶水的时候发现路边有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于心不忍的老人把冻僵的孩子抱回了家。虽然孩子最后不幸夭折了,但却从此开启了他们收养弃婴的生活,只要见到有被遗弃的孩子,陈尚义都要抱回家给老伴精心照顾。


在过去的30年里,夫妇俩一共收养了46个弃婴。其中,有陈尚义在拾废品过程中捡到的,也有别人知道他们收养弃婴后,直接把孩子放在他们家门口的。


"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生的,但我们记得他们是从哪里来到我们家的:垃圾堆、医院、火车站、汽车站,他们的父母嫌弃不要,我们养。"张兰英老人说。


02

“只要我们活着,就不会不管这些孩子。”


这46个孩子,几乎个个都是生下来就病魔缠身。或是智力低下,或是身体残缺,照顾他们需要数倍于常人的时间和精力,但张兰英夫妇从未放弃。为了维持这个家,让孩子们吃得好一点,穿得暖一点,陈尚义每天都要去捡拾碎玻璃、旧纸壳、废瓶子,哪怕只能卖上几毛钱,他都要一包一包地捡回家。


“最多的时候我们家里有12个孩子,每天只能下面条吃,根本吃不起肉。”老人回忆道。

 

30年来,除了坐公交车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张兰英老人几乎没有走出过他们家这座小院。每天做饭、洗衣,收拾被窝、擦屎端尿,从早忙到晚,过度劳累让她苍老的身躯日渐佝偻。


由于没有户口,孩子们无法申报低保,也无法入学就读,轻易不出门的张兰英找到了县长,流着眼泪恳求,终于把孩子们的户口问题解决了,学校也减免了他们所有的学杂费,让他们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

 

尽管日子过得如此艰难,但夫妇俩异常坚定:“只要我们活着,就不会不管这些孩子。”


03

五个孩子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张兰英夫妇俩收养的的46个弃婴中,有26个送到儿童福利院或被好心人领养,另外15个因重病夭折,只剩下5个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陈如意,智力二级残疾。


陈龙,患有先天性脊柱裂伴有大小便失禁,无法独立行走。也曾多次住院治疗,但收效甚微。现在,要想站起来就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可是仅就脊柱裂和大小便失禁这一项手术费用就需要30万元,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陈龙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有一份工作,可以挣钱养活奶奶和弟弟妹妹,再攒些钱给自己做手术。


陈文娟,患有癫痫。她是家里最能干也是对张兰英老人最体贴的孩子,脑子灵活,待人热情,外面的事情,都需要她去操心。奶奶身体不适时,她总是在一旁安抚。一空下来就出去捡拾废品,或用橡皮筋做一些小玩意拿出去卖,帮补家用。


陈蓉,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陈玲,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


这些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何其不幸,但遇上张兰英夫妇,他们又是如此幸运。


04

最后的心愿


2016年6月,93岁的陈尚义因病去世。这对于这个特殊的家庭来说,是莫大的损失和打击。如今年事已高的张兰英身体也每况愈下,大多数时间躺卧在床,生活起居由孩子们照顾,虽然清苦,但一家人不离不弃,乐观知足。


面对五个孝顺的孩子,张兰英有两个念想,一是多活几年,给娃做伴,陪着他们慢慢长大;二是将来自己走了,孩子们还可以有一个家,安稳地生活。


这个特殊的家庭,他们毫无血缘关系,但却胜似亲人;他们历尽艰辛,但却从未放弃希望。


正是那份超越血亲的大爱,让他们在苦难中生发力量,勇敢前行。



为了支持张兰英,建辉基金会代表广大捐助人,于2016年11月将张兰英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


本故事主人公张兰英由“致敬行善者”公益合作伙伴甘肃甘露公益中心提供走访、陪伴、关怀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