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二十年,她改变了一座村庄和三百多个孩子的命运
2020-01-20
广西大化一名普通的瑶族妇女,2001年,她在家乡创办“龙万爱心家园”,成了当地留守孩子的老师和妈妈。靠种地、卖玉米,她苦苦撑起300多个孩子的精神家园。

1579488909619188.jpg

什么是教育?

一位名叫班爱花的瑶族妇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她做的事儿,不仅仅是教会了孩子们课本上的知识,更深层的意义是,她在封闭的大山中打破了旧传统,带来了新希望,为那些缺少关爱的孩子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01

走出大山又回到了大山


今年59岁的班爱花来自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龙万村。在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当年高中毕业的她已经算得上是村里一个凤毛麟角的知识分子。而她也靠知识改变了命运,一度走出大山,远赴江西打工,并在当地成家立业,还有了一双儿女。


然而,2001年春天,班爱花却放弃了这些,回到了她曾经迫切地想要逃离的家乡。


2001年4月,班爱花回到家里照顾病重的父亲,四个月后,父亲去世。在这四个月里,她发现当时400多人的龙万村竟然有几十个7至12岁的孩子辍学,他们大都是孤儿和留守儿童。准备启程返回江西前,放不下这些孩子的班爱花拿出1000元钱,动员村民让辍学的孩子去读书。没想到,没人肯接她的钱。家长们一致反对:“反正是打工嘛,读那么多书干什么?”甚至有村民开玩笑说:“除非你留下来当老师……”


没想到这句玩笑话,真的留住了班爱花即将走出村庄的脚步,也再次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留下来办学,免费为家乡的孩子们上课。


很快,班爱花就着手创建“龙万爱心家园”,开办了一至四年级的复式班。除了自任教师外,她还自费请了一名老师。家园的工作正式开展,村里辍学的孩子有了新家。


02

不止是简单的教育,而是更深层的爱


由于龙万村是个穷乡僻壤,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一辈抚养,如果老人去世,孩子则成了事实上的孤儿。而留在家乡的农民,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对孩子的教育无能为力也不重视。这种情况下,导致了50%的儿童没有户口,80%的适龄儿童没有入学就读。


这些孩子或是没有家、或是没有爱,靠什么来保障他们的未来?


幸好,有班爱花。他们后来都成了“龙万爱心家园”的学生。


班爱花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她说:教育是尊重与谅解,是鼓励与激发,更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她给孩子们的绝不止是简单的教育,而是更深层的爱。


龙万家园的孩子大多是在贫困和恐惧中长大的。他们敏感、孤僻、缺乏安全感。而班爱花深深理解这一点。


一个姓廖孤儿,因为从小无人照管,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毛病。一个星期天,班爱花出门前让他帮忙锁门。晚上发现枕头下的五十元零钱不见了。在全班的孩子面前,她不动声色地说,老师有几十块零钱,由于不在家,可能被老鼠拖到洞里去了。我想请大家帮个忙,找找每个角落,或许还能找回来呢。


半个小时后,小廖告诉大家他找到了。班爱花公开表扬他:“你真细心,真的很感谢你。”


多年后,长大成人的小廖外出打工。他在QQ里给班爱花留了一句话:“老师,我能叫您一声妈妈吗?以前多不懂事,给您添了不少麻烦,请您原谅我吧。”


03

为了孩子,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随着家园的孩子越来越多,班爱花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每个月至少需要2000斤大米;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家园的教职员工少,工资低,留不住人;教职员工的培训进修......


为了保证这个大家园的日常运作,每到节假日班爱花就会租上一辆“小四轮”,驶进瑶乡的千山百弄,挨家走户收购玉米,黄豆,然后再批发到南宁等地销售。


除此之外,班爱花还带着孩子们种玉米、养猪、养鸡,努力做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从入园时的满头虱子,满身泥垢,到后来的整洁有礼,班爱花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如今,龙万家园里有190多个孩子,在家园长大的累计已有300多个。这些孩子中有26个读了大专,其中有6个成为龙万村破天荒的第一批大学生。


对于这个荒僻的山村来说,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


班爱花的事迹被传播开后,龙万家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在他们的帮助下,家园现在已经有了三层小楼,还有了稳定的教师队伍。


班爱花说,她做的,只是希望能在这片旷野里留下一片努力过的痕迹。希望教育的春风能吹醒这个沉睡的山村,吹醒所有沉睡的山民,也能吹动更多教师关注这里,让瑶乡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而她拼尽全力,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