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家住合肥市省水利设计院宿舍的刘运英,在《新安晚报》上看到关于当地不少学龄儿童因各种原因不能上学情况的报道,就动了心思,想尽力帮助那些失学的孩子。
1940年11月生的刘运英,当时即将满六十岁了。 “我当时的退休工资是一个月四百一十块,那天留下十块钱买菜,其余四百块全都捐了!” 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第一笔捐款,刘运英记忆犹新,说那笔捐款是定向捐给了一个小女孩,那孩子真可怜啊,“母亲病逝,自己辍学在家,我一下就想到我自己了”。 是的,刘运英的童年跟那个小女孩有些相似:三岁的时候,她失去了妈妈,童年大多是在亲戚家度过的,亲戚家里孩子众多,她根本就没有上学的机会,但是她一直很想上学。 直到已经十七岁的时候,她终于有条件可以上学了,但是年纪又已经太大,学校不肯收,最后还是她机智地“谎称”自己没有多大,才使得学校勉强收下了她。 仅仅在1999年当年,刘运英就捐款九次共三千多元钱:“虽然钱不多,但当时够一个孩子交上好几年的学费。” 自己尽力,让更多孩子上得起学,无形中成为刘运英念念不忘的目标。喜欢看报的她,时不时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不定期刊登的儿童待助信息,就把那报纸当作主要的信息来源,甚至到了一天不看就不舒服的地步,却浑不顾自己和老伴曹顺贤并非家财巨万的富足人士,而只是靠每月小几百元退休金过活的居家老人,何况她家老曹有三级工伤,还患有糖尿病、脑梗塞等痼疾,要钱用的地方实在是多着呢! 平日里,刘运英自己的日子过得真是精打细算、“锱铢必较”,为买点便宜菜往往会多走几站路,家里要添置日用品也必须得多跑几处、货比三家,但家用再紧张,她的捐款一直不停。她或是邮寄捐款,或是通过省妇联儿童部等渠道捐款,甚至还赶往外地看望自己的捐助对象儿童。最多的时候,刘运英一个月就资助了三个孩子,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仅仅靠自己和老伴的退休金,显然无法支撑常年不断的助学捐款,而刘运英又满心不情愿中断捐款,于是,另辟“财源”,在退休金之外挣些额外收入以支撑自己的助学捐款,就成了她不能不作出的一个选择。 刘运英开始自己发制豆芽,自己摆摊卖豆芽,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豆芽奶奶”。 发豆芽的地方就在她家的厨房,而发豆芽用的豆子,是刘运英自己精挑细选买来的。发豆芽对浇水时间和生长温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对此,刘运英积累了很多“专业”经验:“天气变冷了就要六个小时浇一次水,天气变热了,就改成四个小时浇水一次。” 一茬豆芽需要六七天才能发育长成,其间需要紧密盯守,于是刘运英就起早贪黑,不管是夏三伏,还是冬三九,她都得一遍又一遍地给豆芽浇水。为了不错过浇水时间,刘运英还特地准备了一个小闹钟:“闹钟响了就不能不起来,如果不浇水,豆芽就会烂掉。” 那些年,刘运英发制的豆芽卖得还行,菜市场的摊贩们知道她卖豆芽是为了资助失学的“嫩芽”孩子们,都理解和支持她,怕她辛苦,也会帮着看摊代卖。因为常常得把双手泡在水里,年迈的刘运英患上了类风湿,近两年她已不再出摊卖豆芽,但回想起那几年大家伙儿的帮衬,她心怀感激。 “这几百元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也太有意义了,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刘运英有一个宝贵箱子,里面收藏的都是各地受她资助的孩子寄来的信,而这句颇见稚气的话,就来自其中一封信,写信的女孩子,2003年时是舒城县河棚中学的初二学生,当时因为家里实在太困难,她被迫无奈中断了学业,刘运英得知信息后以自己孙子的名义给她寄去了几百元钱,资助她完成了初中学业。后来,刘运英还跟随省妇联的工作人员去学校看望了这个女生,见这孩子头发都粘得跟面疤子一样,面黄肌瘦,当即就自己掏钱给她买了一床被子、被罩和被单。 还有一个让刘运英印象深刻的女孩,家在长丰县岗集镇,长得很甜美,因为父亲意外受伤,母亲又有抑郁症,弟弟有智力障碍,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难。刘运英得知后,油然而生一种心疼之感,于是亲自坐车赶到岗集,由于详细地址没搞清楚,她下车还下错了地方,七十多岁的她徒步走了很远,最后在一个司机师傅的帮助下才找到女孩的教室,把带去的五百元现金交到了孩子的手里。之后,她还经常和孩子的老师联系,询问孩子的实时情况,要继续给她资助。 2016年春节前,刘运英从报纸上看到有五个小孩得了白血病,就专门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找了一天,都没能找到孩子,第二天又坐公交车去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找,终于找到了那几个孩子,可是其中的两个孩子已经回家了。心存悲悯的刘运英觉得很难过,不知道孩子情况怎么样,也不敢问别人,自己内心不敢设想那两个孩子是因为家里没钱医治或者是因为病情加重无法医治而选择回家,但她还是托人把自己给每个孩子准备的捐款带给了他们。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每当从报纸上看到有孩子待助的消息,刘运英就会记在心里,抽出空来,就会过去看看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孩子,即使去不了,也会托人转送一些捐款以尽自己的心意,原因无他,只是希望她无比关注的“嫩芽儿”们能够更好地成长。
在心中,她早已把自己当作了那些孩子们的“亲奶奶”。 当志愿者和刘运英促膝交谈时,即将年满八十岁的她笑着说:“我现在不做豆芽了,但是我还有退休工资,还可以帮助孩子们。” 这个善良的老人呵,往往只看到孩子们的困境,却浑然忘却了自己的困窘,忘记了劳累了一辈子、行善二十年、即将八十岁的自己也是需要人们扶助的人——为了不错过报纸上的待捐困难者信息,她一下子订了好几份报纸,但因为早年受过工伤,她的右眼几乎完全看不见东西,要读报纸上那些信息,实在是费力。 因为长年累月靠卖豆芽筹钱,积劳成疾,她曾于2017年夏天在医院住院四十多天,回到家里后,病痛断不了根儿,只能在家休养,即使是在夏天,双腿得也绑着护膝。 做豆芽经常得把双手泡在水里,她因此而患上了类风湿,有次还高烧久久不退,当时的她担心自己年纪大了病治不好,躺在病床上还对老伴和自己的孩子们说“要把钱捐给有需要的人”。 帮助人者度过难关,让助人者永不悲凉——这一种“善”的力量,应当薪火相传。 善助善行,善得善果,这一种善念,愿你我温柔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