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荆港村,有个叫李秀甫的人,曾经祸不单行。
1987年,三十七岁的李秀甫,妻子不幸病故,他失去了贤内助。
紧接着,“屋漏偏逢连夜雨”,李秀甫自己又遭遇了意外事故,导致下身瘫痪,丧失了劳动能力。
家徒四壁的李秀甫,看看自己动弹不得的下身,看看三个尚未成年的儿女,再看看屋外那块薄田,岂止是悲伤?完全绝望呵!
当时,在那个还很闭塞的乡村,没有谁见过一种叫“轮椅”的代步工具。
即使在城市里有轮椅,赤贫如洗的李秀甫也买不起。
于是,为了生存,他只能在地上爬行,他孱弱而顽强的爬行身影给同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震撼了两个人。
他们不是别人,正是李秀甫后来的邻居——丁兆权和他的妻子王敏。
丁兆权家和李秀甫家隔得不远,但他们并不属于同一个组:李秀甫在八组,而丁兆权夫妇则在二组。

老丁夫妇把自家房子低价卖给了李秀甫
1998年,是李秀甫瘫痪的第十一年,他在地上爬行了十一年,丁兆权和王敏以及同村的村民们也帮了他十一年。
李秀甫的三个儿女已经相继长大,纷纷外出打工和读书,只剩下瘫痪的李秀甫独居。
这一年,李秀甫的老屋因为年久失修而塌了两间,只余一间可以让他勉强栖身、聊遮风雨,而且,这一间同样是危房,岌岌乎殆哉。
王敏和丁兆权看在眼里,忧在心里。
丁家有一幢很大的房子,内有两大间连着的房屋,丁兆权就和妻子商量,想把其中一间房子腾出来给李秀甫住,通情达理的王敏非但没有反对,反而一力赞成。
于是,心怀感激的李秀甫正式搬出自家的危房,住到了丁家的大房中,和丁兆权、王敏两口子成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

大约一年后,在外省打工的李秀甫女儿挣了些钱,回到家乡,看到父亲在丁家大屋里得到老丁夫妇的照顾,住得很舒坦,颇感欣慰,就跟父亲商量,想把父亲住的丁家这间房正式买下来,归到父亲名下。
丁兆权和王敏欣然同意把房子“卖”给李秀甫,其实他们原本就从来没想过要收回老李的房子,正式转到老李名下他们也没打算要什么钱,但他们也知道,李秀甫虽然是残障人,也有人格尊严,房子白送他似乎不合适,还是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低价卖给他吧,让老李心安理得才好!
他们只收了李家两千元。
这是他们第一次收李秀甫的钱,也是唯一的一次。

就在此时,丁兆权、王敏主动跟李秀甫说:“哥,你一定要把口粮田种起,我们可以帮你!”
多年来一直受到丁兆权、王敏春风化雨般关照与帮助的李秀甫,非常熟悉两口子的人品和脾性,深感安慰,就此心定。

丁兆权和王敏说话算话,每年都帮李秀甫把那两亩口粮田种好,就像对待自家的田一样,除虫、除草、灌水、收割一样不落,每年秋收,李秀甫都能按时收到成熟的粮食。
原本跟李秀甫毫无血脉亲缘的丁兆权和王敏,精心地维护着他田地的生机,也给他本人带来了对生活的热望与憧憬。
老丁走了 ,王敏一如既往
2008年,李秀甫忍不住要咒骂老天不公,因为连丁兆权这样一个多好的人呐,也因为突发脑溢血而被老天夺走了年仅五十岁的生命。
丁家只留下遗孀王敏和两个女儿,毫无防备地,全家的重担一瞬间就压在了王敏一个人身上。
心底含悲,生活艰难,身体劳累,处理完丈夫的后事,王敏还要独自耕种自家的十几亩田。

李秀甫的大女儿虽然嫁在本地,但不在本村、爱莫能助;小女儿远在北京工作,鞭长莫及;儿子也到处奔波谋生,无暇顾及——这两亩地该怎么办?
为丁兆权的猝逝而悲伤的李秀甫同时心里也发慌——他在等着王敏开口跟他说:“不好意思,我帮不了你了。”
但他显然想差了——他等来的,却是王敏另外一句斩钉截铁:“哥你放心,只要我还种田,就一定会帮你把口粮田种好!”

从此,王敏继续独力照顾着李秀甫。
王敏身材娇小,却经常得背着喷壶穿行在十几亩田地之间,疲惫时她也会回味和丈夫并肩劳作的日子,但性格倔强的她从不抱怨。
更多的日子里,王敏是充满干劲的,在她心中,当初对李秀甫的承诺“我们可以帮你”,已经变成了“我要坚持帮你”的信念。
甚至,当王敏知道,如今李秀甫的孩子们都过得比较好,很孝顺他,他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她也没选择放弃,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他、帮助他,从日常生活用度到康复理疗,她都亲力亲为,就像丈夫还活着时那样。
“等我种不了田了,希望有人能继续帮他”
一转眼,又很多年过去了,在同一屋檐下,王敏和李秀甫不是一家人而又胜似一家人,相处十分融洽。
李秀甫经常跟人说,多年来王敏一家对他如亲人般的关爱,让他的生活重新有了希望和奔头,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舒坦了!
2018年11月18日的王敏,已经整整五十四岁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她操劳了半生,容颜淳朴,却仿佛被流金岁月镀上了一层别样的光彩。
因为年岁渐长,体力吃紧,无法再侍弄自家原有的十几亩地和李秀甫的两亩地,王敏一咬牙,把自家的田地退了一半回组上,却决不放弃老李的两亩地,现在,她独力耕种的自家田地和老李的两亩加在一起,总共不到十亩了。
得知了王敏感人事迹的建辉基金会,委托荆门义工联的志愿者们来到王敏家中,要帮她过个快乐的生日。
看到十多个人在自家狭小的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面对大家精心为她准备的插满了蜡烛的生日蛋糕,王敏激动得有些哽咽:
“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人给我过生日,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帮衬李秀甫,却从没想过会有人来帮助我。真的谢谢你们!”

在温柔摇曳的烛光前,王敏郑重地许下了心愿:“我的年龄大了,总有干不动的那天,希望将来等我干不动时,能有人继续帮助李秀甫,种好他的田地,别让地荒了。”

为了支持王敏,建辉基金会代表广大捐助人,将王敏列为致敬行善者项目的支持对象,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