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清.郑燮《新竹》 什么才是教育?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瑶族女子给了最好的答案。她做的事儿,不仅仅是教给孩子们课本知识,让学生考上大学,而是孤身一人在大山中开化蒙昧,打破传统,教化和温暖了那些没人关爱的孩子。 01 她叫班爱花。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她的家乡。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 “九分石头一分土”,家乡坚硬的山石间,最大的产品是一个字——“穷”! 班爱花曾经这样描述这里的生活: 80%的孩子无法在适当的年龄段上学, 50%的孩子没有户口, 30%的人靠卖血浆来维持生活, 30%的人外出打工, 40%的人靠在石头缝里种玉米过日子。 女孩子能上学的更少,因为当地人认为送女孩去上学是给别人“养媳妇”。十一二岁,懵懂的年纪,往往已经被迫嫁人,甚至成了孩子的妈妈。 ▲图中蓝衣女孩刚刚14岁,已经是3岁孩子的母亲。 缺医少药,再加上也无钱医治,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悲剧常常会同时发生在一家几代人身上,而他们身后又往往会丢下一串无依无靠的孩子。 02 班爱花本来是当地少有的,靠知识改变命运,走出了大山的女子。 班爱花读书读到五年级,就不得不停学帮妈妈照顾弟弟妹妹,却仍然偷偷跑去参加了期末考试。优异的成绩让她不甘自我放弃,央求家里让她读书。没钱,就每个星期天到山里捡柴火卖钱;路远,就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挑着柴火翻山越岭三个小时去学校。坚持到高中毕业后,她终于摆脱了寻常山里女子的命运,远赴江西打工,在红星农场成了家、立了业,还有了一双儿女。 然而,2001年那个春天,班爱花却放弃这些,又回到了她曾经迫切地想要逃离的家乡。 你留下来当老师呗! 2001年4月,父亲病重,班爱花回乡悉心照顾了4个月。父亲去世后,班爱花准备返回江西时,却有一件心事儿无论如何放不下。当时400多人的龙万村就有几十个7至12岁的孩子辍学。班爱花拿出1000元钱,动员村里辍学的孩子去读书。没想到,没人接班爱花的钱。家长们一致反对:“反正是打工嘛,读那么多书干什么”。甚至有村民开玩笑说:“除非你留下来当教师…… 这句玩笑话,却真的留住了班爱花即将走出村庄的脚步。辗转反侧一夜之后,她做出了一个又令人惊异的决定:留下来办学,免费为家乡的孩子们教书。 开学了,班爱花串家访户,把全村56名儿童劝进了课堂。 她办起“龙万爱心家园”,家园里有一至四年级的复式班,除了自任教师外,还掏钱请了一名老师,又让自己的妈妈帮学生煮饭,还把积蓄拿出来买了课桌椅和学习文具。 04 村里的孩子们有了新家,班爱花的家却出现了裂痕。 2002年,无法理解她举动的丈夫动员她回江西,她反而动员丈夫留下来。结果,受不了这里的穷和苦的丈夫给她下了通牒:要么一起回江西,要么各奔东西! 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选择婚姻,还是选择瑶乡的孩子? 为了一颗老师的心,为了让家乡的孩子们有学上,班爱花在反复纠结后,最终选择了后者,和丈夫离婚了。 经过和丈夫的协商,儿子留在了她的身边,女儿跟着父亲回了江西。 对于一双儿女,班爱花是愧疚的,但是这个决定却让300多个孩子的命运彻底改变了。 05 贡川乡单林屯的廖家,本来是个大家庭。然而,先后几年间,老大、老二、老三都是夫妇双双去世,留下了六个孩子和一个哭瞎了眼的老奶奶。 小菊的家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先后死了四个人——爷爷、奶奶、妈妈、妹妹。爸爸因为伤心过度而精神分裂,发病时还得用铁链锁着。就是这样的一个家,也没有维持多久。爸爸不久后又得了肝病,去不起医院,很快就扔下三个女儿去世了。 板升乡弄勇村的蒙家兄弟俩,爸爸去世,妈妈改嫁,他俩就成了事实孤儿,只得和同样遭此不幸的堂哥组成了一个家庭。 这样的孩子们在当地司空见惯,没有家、没有爱,靠什么来保障他们的未来? 幸好,有班爱花。这些孩子后来都成了“龙万爱心家园”的学生。 06 班爱花文化水平不高,却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她说:教育是一种尊重与谅解,教育是一种鼓励与激发,更是一种生命影响另一种生命的过程。她给这些孩子们绝不止于简单的教育,是更深层的爱。 龙万家园的孩子大多是孤儿和留守儿童,这些在贫困和恐惧中长大的孩子们,敏感、孤僻、缺乏安全感。 一个廖家的孤儿,被一位远房亲戚送到龙湾家园,但是因为从小无人照管,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毛病。一个星期天,班爱花出门,让他帮忙锁门。晚上发现枕头下的五十元零钱不见了。在全班的孩子面前,她不动声色的说:老师有几十块零钱,由于不在家,可能被老鼠拖到洞里去了。现在,我请大家帮个忙,找找每个角落,或许还能找回来呢! 半个小时的寻找后,小廖告诉大家他找到了一些。班爱花表扬他:你真细心,真的很感谢你。 多年后,长大成人的小廖出去打工后,在QQ里,给班爱花留了一句话:“老师,我能叫您一声妈妈吗?以前多不懂事,给您添了不少的麻烦,请您原谅我吧。” 07 班爱花竭尽全力奔走在山间乡村、把一个个无助的孩子接到了家园。孩子越来越多,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每月至少需要2000斤大米,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家园的教职员工少,工资低、留不住人;教职员工的培训进修...... 为了保证这个大家园的日常开销,每到周末、假期,班爱花就会租上一辆“小四轮”,驶进瑶乡的千山百弄,挨家走户收购玉米、黄豆。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玉米或黄豆都靠她自己扛着上下车,伤筋动骨都是常事。收购回来后,再批发到南宁等地销售。 除此之外,班爱花带着孩子们种玉米、养猪、喂鸡,努力做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08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从满头虱子、满身泥垢入园,到又善良又懂礼,班爱花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如今,龙万家园里有190多个孩子,在家园成长的累计已有300多个。这些孩子中有二十六个读了大专,还有六个孩子成为了龙万屯破天荒的第一批大学生。 对于这个荒僻的山村来说,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 龙万家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在他们的帮助下,学校有了三层小楼,还有了稳定的教师队伍。 ▲韦婷婷是大化本地人,专科毕业后她就选择了来家园当老师 ▲戚老师原本是北京清华美专的雕塑老师 现在是家园的无薪常驻老师 班爱花说:她做的,只是希望能在这片旷野里留下一片努力过的痕迹。希望教育的春风能吹醒这里沉睡的山村,吹醒所有沉睡的山民,也能吹动更多教师关注这里,让瑶乡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而她拼尽全力,做到了。
什么才是教育?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瑶族女子给了最好的答案
2018-10-23
为了瑶乡的孩子,她走出大山,却又回归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