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贺铸《六州歌头》 一句宽慰之语变成了诺言,一个诺言搭上了一辈子。他更名改姓,却只是为了诀别自己的父母,去当好别人的儿子。 01 义母曾喜秀有个儿子是英雄 曾喜秀应邀到部队讲述儿子英勇牺牲的事迹时,萧昌永还只是台下一名普通的士兵。 1966年8月13日,驻平潭岛某连队在进行手榴弹投掷训练时,一枚拉开引信的手榴弹没投出去,意外落在了战壕里。危急时刻,曾喜秀的儿子蒋新苟飞身扑向冒烟的手榴弹,掩护了战友,自己却壮烈牺牲。 失去了儿子的曾喜秀是怎么都活不起了,生龙活虎的儿子转眼间只剩下墓碑上冰冷的名字,面对着眼前一张张青春的面孔,失子之痛犹如万箭穿心。大家都说:“老妈妈您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以后我们部队所有人都是您的儿子。”然而,萧昌永却真的把这句话烙在了心上。 02 蒋新东原本叫做萧昌永 因为萧昌永语言和曾喜秀互通,部队就派他去安慰老人家。 ▲22岁时的蒋新东 萧昌永虽然和蒋新苟同在一个部队当兵,却素昧平生、从未谋面。眼前66岁的老人白发苍苍、颤颤巍巍,让他心里那团被英雄事迹点燃的火,都化成了对一个母亲的怜与痛。 “苟日新,日日新。”蒋新苟的名字一直在萧昌永心里默念着,他想战友新苟既然立名为“新”,那么他也要以“新”铭志,做蒋妈妈新的儿子。于是,他给自己取名蒋新东。 曾喜秀离开前,萧昌永送了她一本毛主席语录,并在语录的扉页上写着:“赠给英雄的妈妈,曾喜秀,您的儿子蒋新东。” ▲蒋新东在看蒋新苟的照片 从此,萧昌永开始用两个身份活着。他用蒋新东的名字,每月给老人写信;蒋妈妈常年疾病缠身,他经常托部队卫生院的战友买药寄给她;蒋妈妈生活困难,他寄了60元钱给她。那时候,部队一个月的津贴才5块钱,60元,是他攒了两年的全部积蓄。 盼信、读信、回信,萧昌永的关心填补了曾喜秀失去儿子后内心巨大的空白,而蒋新东也实实在在地从心里认下了这个妈妈。 1967年,通信突然不畅,萧昌永接连几个月都没有接到蒋妈妈的回信。担心之下,他申请了一次特殊的探亲假。“新东来了!新东来看我了!”儿子的突然到来,让曾喜秀喜出望外,自打萧昌永进家门,老人拉着他的手就没松开过。 半个月的时间,萧昌永对老人悉心照料。临别时,萧昌永告诉曾喜秀,自己明年就要退伍了,参加工作后再想来看妈妈就会比较困难。没想到老人脱口而出:“好啊好啊,你回去后跟领导汇报,退伍了就来我这里。我要早上能见到你,晚上也能见到你。”老人的目光太热切,萧昌永无法拒绝。 03 对着生母磕了三个头,萧昌永成了蒋新东 “速来吉安!” 1968年3月,回到福建长汀的第三天,萧昌永刚刚办完退伍手续,就接到了曾喜秀的急电。 也许有人会觉得老人太自私了,但是萧昌永却能体会到失去儿子的蒋妈妈有多需要自己。 ▲蒋新东和蒋妈妈曾喜秀 但是真的要兑现承诺,他也很痛苦,这意味着他不能在父母膝前尽孝。要知道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也是父母最疼爱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远离会让他们有多伤心。自己并不是去他乡工作那么简单,而是要和自己的家人硬生生斩断情缘,当然他的想法遭到了母亲和二姐的强烈反对。 拿着曾喜秀的电报,他又去找父亲商量。曾经是老地下党员的父亲,沉默半晌,给了她一句话:“人这辈子呀,要为两种人服务,一种是最可爱的人,一种是最可怜的人。”烈士无疑是最可爱的人,失去儿子的母亲又真的很可怜。 坐在老屋长满青苔的石阶上,望着父母房间一直亮着的油灯,萧昌永一夜未眠。 第二天,曦光微露。他来到南屋正堂,对着母亲房门磕下三个重重的响头,揣着父亲偷偷塞到自己兜里的50元钱和两件随身衣物,踏上了前往吉安县的火车。 04 烈士家来了新儿子 一间不足八平方米的木板房,一张老旧斑驳的毛竹床,望着这个简陋寒酸的家,他拉着曾喜秀的手再次承诺:“以后我就是你们蒋家的儿子——蒋新东。”当晚他在曾喜秀的床尾,用砖头砌了一张小板床,从此陪伴妈妈共度余生。 “出了个烈士的蒋家,有个福建兵来给他家当儿子啦“。这种稀罕事很快传遍了小镇,很多人都好奇地来看这个“傻大兵”长啥样。谁能相信,有人能丢下亲生父母不管来给别人当儿子,更有人断言,用不了多久,这个傻大兵就得走。 同样,曾喜秀的心里也打鼓。为了“拴住”这个儿子,她到处张罗着给蒋新东找对象成家,最终,把自己的一个外孙女嫁给了蒋新东。 ▲蒋新东和老伴儿在一起 初到吉安,蒋新东确实是举步维艰。退伍手续迟迟转不过来,无法落户安身,也安置不了工作。曾喜秀年近古稀,身体又不好,买药吃饭样样要花钱。为了维持生计,蒋新东一边在家挑水砍柴,一边到村小学当代课老师,一有时间就跑到公社的碾米厂打零工。每个月挣下24块钱,他自己留下4块钱攒着,剩下的全部交给曾喜秀补贴家用。 日子过得再苦,蒋新东依然竭尽所能满足曾喜秀的小心愿。 为了不让妈妈喝附近不干净的河水,他每天天不亮就跑到村口挑井水;下午下课后到河里捞柴炭,用省下来的钱买铜炉,供曾喜秀过冬烤火;逢年过节上街买红丝巾,变着花样给她扎头发;按照当地的乡俗,蒋新东还利用打零工攒下的钱,提前为曾喜秀备好了寿材。 妈妈气管炎发作频繁的那段时间,蒋新东寸步不离妈妈床头。每次妈妈浓痰堵住喉咙,咳不出来的时候,他就把浓痰一口一口吸出来,再把冰糖和冬瓜子熬成的汤水一口口喂下去。 05 以行践诺,此生无悔入蒋家 蒋新东始终笃信一诺千金,他留在了吉安,可老天却偏不给他这十几年的坚守,一个完美的收尾。 1981年冬天,蒋新东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匆忙奔丧,刚到长汀,又收到曾喜秀突然病重的噩耗。匆匆料理完父亲的后事,连夜辗转赶回吉安,却还是没来得及送曾喜秀最后一程。在曾喜秀的灵位前,蒋兴东嚎啕大哭,难以自解:“儿子不孝啊。” 曾喜秀终年82岁。 失去两位至亲后,蒋新东把更多的爱给了工作和孩子。退休后更是热心公益,为公园建设捐资,为汶川地震捐款,近几年福建老家新农村建设,又组织规划筹资15万元,捐资3万余元修桥铺路。 褪去如火的热情,跨过岁月的更迭,年轻的萧昌永终于变成了迟暮的蒋新东。每年春天,蒋新东都要专程到蒋新苟的墓前,郑重地敬个军礼。他依然留在吉安,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吉安人。 ▲2013年,蒋新东的全家福 蒋新东用一辈子践行了一个诺言,如今, 白首华发,那些曾经纠结在心里的愧疚也再不需要任何人来评判了。
诀别父母改名换姓,20多岁的小伙子去给别人当了儿子
2018-10-23
一句承诺,一生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