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其珍
2018-06-26
一家五代141年分文不取,守望人心渡口感动亿万国人

image.png

image.png


从湖北建始县城向东南走22公里,一条河流划开徐家岩和花尖角, S 型的大湾让河道变得开阔。

岸边有一间石板小屋,小舟一叶倒映水中,鱼排数张浮于水面,加上76岁的老艄公万其珍,便构成了大沙河渡口。

image.png

徐家岩和花尖角从南北两岸护住大沙河,受上下游发电站影响,水常有涨落,水面宽度从五丈到四十丈不规则变化,水流或急或缓,深到一篙不能落底。

限于财力和地势不能搭桥,北岸的村民绕河需要走七八里旱路才能下田、上学。胆大的泅水过河,也多事故发生。

万家做了一只木船,船头立着根竹竿,挂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牵着根毛边的麻绳。有人要渡河时,脚蹬布鞋、头戴斗笠的艄公利索地解开麻绳,篙竿在岸边轻轻一撑,小船便掠波划向对岸。水面平缓时,一次连人带货约可以载七八位村民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


image.png


船靠岸,系上麻绳,艄公把竹竿插进岸边的土里,用力稳住船身,口中嚷着“慢点慢点”,看着人货全上了岸,爬上山坡远去。

义渡是万家百年前许下的承诺,往来的村民不必出钱。曾有人邀万其珍“合伙”:过河一人收一元。高峰期每天约莫30个来回,这意味着,万家每月至少有近万元的收入。

但他听了这”生财之道“,手一挥,坚决不干:“说话要算数。”


 

 01

 

万其珍,万家义渡第三代掌船人。1989年接过幺叔的篙竿,开始撑船渡人。不高的个头,清瘦的面容,古铜色的脸上总是挂着和气的笑容,却沉默少言。


image.png


无人过渡时,万老拴住小船,在岸边的小屋点盏煤油灯,烧壶热水,沏上杯山里的老茶,坐在屋前的台阶上默默望着渡口两岸,远看像一尊雕像。


image.png


偶尔来了兴致,也会吼几句山歌子:山高只有人行路 / 水深只有船来渡 / 男从高山打伞来 / 女在房间绣花鞋 / 我从兹丘转回来 / 那年那月许我的绣花鞋……嗓音并不高亢,但低徊宛转,抑扬动听。

 


 02


 image.png


小屋曾是幺叔万术荣义渡时的栖身之处,用石头砌成,十多平方米,不通电。40多年的风雨让屋顶的瓦已经残缺,椽子也有些腐烂了。

对于父辈义渡的事情,万其珍只记得父亲和幺叔都是渡船的好手。北岸的礁石上刻着个“开”字,是村里约定开船的标识。


image.png


水位高于“开”字,水流急时,只有父亲和幺叔联手,一人撑船做动力,一人站在船头掌握方向,沿岸边逆水上行约300米,再用篙竿抵住大石头用力掉转船头,然后撑篙沿河而下至对岸码头,才能平安渡人过河。


 

  03 

 

今年冬天,万家受邀参加CCTV-1《欢乐中国人》的录制,通过讲述、情景演绎以及访谈,再现了万家子孙为了遵守祖上的一个承诺,141 “不收一文钱”,在大沙河边来去渡船护送村民。

光绪年间,万家为躲兵赋,从江汉平原举家迁到了建始县大沙河村。虽然是外乡人,当地百姓却给予了2亩田地生活。万家感动之余,决定要为村民做点什么。


image.png


来自水乡擅长划船的万家爷爷发现,大沙河村隔河相望,两岸村民往来困难。和家人商量,用家里准备过年的几头猪换了木头,造了条船,开始专职摆渡,还许下诺言:不收村民一文钱。

万家爷爷载着村民在大沙河上来来去去数十载。数年后,年逾古稀的万家爷爷病逝时,将儿孙叫到床前告诫:“义渡是万家向乡亲们许下的承诺,千万要守信。”

万家爷爷去世后,万其珍的父亲和幺叔先后接过了篙竿,坚守着承诺。幺叔临终前,将侄子万其珍叫到跟前,把义渡的重任郑重地托付给他。和前几代万家人一样,渡口便成了万其珍的家。


image.png


 

 04


村民过河没有固定时间,万其珍的生活也就没了规律。无论风霜雨雪,还是三更半夜,只要村民站在岸边喊一声“万叔,过河”。万其珍都及时出现,渡喊渡者过河,哪怕一次只渡一人。

平日一天里哪些时间最忙,万老心里有数:村民清早出工,上午10点前后吃早饭,下午3点左右吃中饭,傍晚6点左右收工回家。为了不耽误村民,他养成了早出晚归的习惯。


image.png


中午吃饭时,他让儿子先吃完饭,来顶替他一阵子。晚上把村民渡回家了,他再回家。农忙季节来来往往的人多,忙得顾不上吃饭,就在渡口小屋里烧土豆或红薯吃。

常年受着河边湿冷的风,万其珍身上多处关节变天就痛。痛得受不了时,他只得倒点酒,用布满厚茧的手搓揉痛处。“痛也要渡,这个事只要我搞一天,就要搞好一天。”

2006年冬天,万其珍在家中抱柴火时,不慎摔下,伤了右手和脖子。老伴患病,儿子外出谋生,正在放寒假的孙子和孙女,便义不容辞替爷爷守着渡船,直到开学。

渡口不能一日无人。万其珍撑着还没完全恢复的身体回到了渡口,又握起了竹竿,摇起了双桨……从那以后,万其珍的右手再也不能完全伸直,再也不能握成拳,脖子转动也不再灵活,甚至回头都有困难。

看着握着空心拳的右手,万其珍笑着说:“这手尽管捏不拢来,但不要紧,目前不影响抓竿子,也不影响用力。”


 image.png



 05

 

渡口不仅方便两岸村民来往,也默默成为守护大河坡人的 生命 ”。


image.png


2014年夏天,万其珍隐约听到“救命”的呼救声。循声望去,一个青年人在岸边大声呼喊,10米远的水中似乎有人在扑腾。万其珍迅速把船划到青年的下游,用船身拦住人,借着水的浮力,抓起青年让他搭在船沿,再小心地将其推向岸边。

在同伴的帮助下,落水青年被救起。看着青年没事,万其珍便默默地回到小屋,守着渡口。


image.png


3岁的小键举着玩具枪在万老的船上兴奋地演着“枪战片”。他可能不知道3年前的正月,天刚麻麻亮,寒气逼人,是万爷爷穿过清晨的水雾划船而来,才让临产的妈妈平安渡过了河,送到了医院。

万老记不清自己救了多少人。他只记得碰到这样的急事,经常是从热被窝里爬起来,边穿衣服边往渡口跑:及时接送突发急性阑尾炎的村民就医;为贫困村民家生病的猪请兽医;及时拦救被突涨的河水冲向下游的偷渡村民……

“万家人当了艄公,就把自己一生搭进去了。”万家的所作所为,大伙看在眼里,尊重在心里。20066月,万其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万其珍的渡船也常被村民称为“党员号”。

 


  06 

 

有人说,岁月的流逝总是悄无声息地冲淡过往的一切。山外,沪蓉西高速和宜万铁路相继建成,世界正在飞速地发生变化。山里的人陆续走出大山,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去往城市打工,搬出了这座山村,北岸的村民从原来的200户变成只剩下2户。

守在渡口的万老,不识字,不读书看报,不看电视,只管迎着每日的霞光,一篙一篙地撑,一船一船地渡。


image.png


29年来,连万老自己也不知道,他船来船去到底渡了多少人。到如今,他仿佛已经不能同这种摆渡生活分离。“我现在年纪大了,不晓得还能撑好久的船。但只要有一个人过河,我就要在这里守一天,万家就会在这里划一辈子。”


1529995405380399.png

 

/ 陈勇  张瑞

视频 / 《欢乐中国人》